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2011-08-15刘洋
■刘洋
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的确立,必将使新时期大学教育产生新变化、新挑战和新任务。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但人的素质与人才的培养却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应该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任务又是什么?如何努力提高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观
如何给素质教育定位?事实上,教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使人变善”和“使人变聪明”的人类特有的美好活动。然而,往往教育中的“人”被淡化了,或者重视了这部分人,而忽略了另一部分人,或者重视了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因而,教育的质量问题被凸显出来了,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成功与否的问题,并对教育能否激励人的创造性的问题产生了疑虑。“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等概念应运而生。这些概念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本身新的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讲,素质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教育观——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的确立,必将使新时期大学教育产生新变化、新挑战和新任务。
二、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任务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重视学生能力的塑造
能力与素质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表述。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强调素质理应过渡到强调提升能力上来。能力,无论从历史、现实、理论还是逻辑进程上,都比素质更能显示出优越性来。能力是外显的素质,它本身属于实践的范畴,更易于操作与评价。只有通过能力来体现和确证,素质的作用和意义才可以得到体现和确证。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意向,它以其现实性、可操作性、实践性与自身批判性,显示着对社会、历史、现实、实践和人生的作用及其意义。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只有创造,人类才能发展。创造,就是发明或发现,即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东西。创新不仅包括创造,而且包括对已有的事物予以重新组合或对已有知识的再发现。所以,创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泛的外延。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统一。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关系来看,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形成素质,内隐的素质外显就表现为能力,而创造力则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顺利传授高深知识的需要。大学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它将人类创造的文化知识遗产传递给后代。学生的参与,在向学生传授高深知识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大学传递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的。而要巩固知识,还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练习方可实现。而自我练习过程便是一种实践过程。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养成学生广泛能力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广泛能力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广泛的能力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大学尤应重视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和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这是由大学职能所决定的,也是大学素质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相当重要的特征。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也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需要。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除教师通过道德教育、人格熏陶之外,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内化,而这一内化过程便是以道德实践能力为前提的。而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的养成也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逐渐完成的,这也离不开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素质教育应该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
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这体现了教育本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活动,促进人成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手段是它重要的目的,但并非唯一的目的。人不应该仅仅成为自己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使人本身得到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过这一美丽的境界:“人与大自然是同根所生;一个是叶子,一个是花朵;联系与同情在每根血管中呼应着。这条共有的根是什么?它不正是它灵魂的灵魂么?”人的精神不是天生的,一个人出生时只是具备了养成精神的内在可能性,他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什么样的精神,取决于他在生命旅途中的各种际遇和他的主体选择性。另外,人的精神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人活着,它就不可能凝聚成一个完成了的立体塑像。正是精神的主体选择性、动态性等特点表明,教育在人的精神养成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努力提高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一)培养能力型人才
树立能力本位观念——这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在能力水平上,要具有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与抉择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能力;在人格模式上,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自我与个性的价值;在思维方式上,要具有理性思维。市场经济使人自觉遵循理性的法则,使人靠自己努力开拓,这就要求主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意识到自己的生存能力。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逐步改变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授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传统教育思维。而应以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导向,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机会、锻炼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教育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尤其应注意通过见习、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科研实践并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增强其实践能力。
(四)努力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凝聚人类精神精华的经典著作,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注重专业教育中的知识与精神的交融。人文教育可以实现知识与精神的交融,这一点已无异议。结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
[1]韩庆祥.能力本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文辅相.论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赵甲明.论寓德育于科学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