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及其形制的延伸

2011-08-15李开祥何敏楠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四川成都6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琴弦音色小提琴

李开祥 何敏楠 (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 四川成都 610000)

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早的小提琴见于意大利北部米兰的壁画中。由于16世纪 “人本主义”的兴起,带动了文艺复兴,促使了各种艺术的繁荣。意大利人民不再满足于传统拨弦乐器的音色,而期待一种更贴近于“人声”的乐器,能够深刻表达“人”自由奔放的感情,小提琴应运而生。小提琴具备了歌唱的音质和持续的音高,发音透明而柔和,造型富有美感,因此被誉为“乐器皇后”,问世之后迅速流传开来。

从诞生之日到16世纪末,小提琴主要用于舞蹈的伴奏。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随着巴洛克和古典音乐的发展,小提琴音乐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锐意进取的小提琴家们不满足于乐器原有的演奏技术,他们尝试着对新的演奏技巧进行挖掘,对音乐表达内容的丰富性上进行探索,自此小提琴逐渐成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得到了完善和提升,独奏作品也大量出现。

19世纪,小提琴演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帕格尼尼的天才开创了辉煌炫技的顶峰,小提琴创造的华丽美妙音乐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最佳反射。帕格尼尼掀起了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思潮,他的演奏出神入化而充满激情,经常运用滑奏、各种形态的和声、左右手拨弦、八度颤音、G弦上的独奏等等炫技性的技术。浪漫主义时期后期,维尼亚夫斯基无疑是最具个性特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演奏热情奔放而技巧华丽,将连顿弓技术发展到惊人的高度。他的作品《现代教程》是高难度的练习曲。为帕格尼尼20世纪的追随者,杰出的小提琴家伊扎伊尔极富想象力地创作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在和声、曲式结构上面与浪漫时期作品不甚雷同,但炫技的风格延续了其传统,每一首的变奏都是针对一个著名小提琴作品的变奏。克赖斯勒是二十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近代小提琴之王”。他的演奏音色甜美,发音饱满,表情丰富细腻。他在演奏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例如大量运用表情滑音、揉音,以及运弓时弓子靠近指板等等。

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欣赏音乐并不只是“看着古典乐器演奏古典时期的音乐”,而是渴望突破传统音乐的框架。正如一位美术评论家所说:“现代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现代的工具方便了听众的行迹,不必再到剧场也可以看到表演,不必到美术馆也可以看到名画。不过如果从录音机里听到的仍旧是巴哈、亨德尔的音乐,从录像机里看到的仍旧是拉斐尔、安格尔的画,这录音机、录像机再好,人民的精神还是进入了哥特式的教堂里或坐在四轮马车上,不会有多少现代感。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想要寻找的是与现代工业对应的纯精神的东西。”1伴随着这种需求,20世纪作曲家对音色的兴趣逐渐增长,音色在作品中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进一步加强,尤其在下半叶,声音成为作品的核心要素。作曲家在创作中开始追求各种“噪音”音色,这时“甜美”“宏亮”的小提琴音色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作曲家的需求。作曲家大胆地尝试各种不同的音色(噪音),从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小提琴演奏技术,诸如巴托克拨弦,弓杆击弦等等。这些音色在传统音乐的范畴内属于“噪音”的范畴,在现代音乐中却得到了作曲家的青睐(进入“乐音”的范围)。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呈现了更加新颖的局面。

如前所述,20世纪现代社会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音乐,也包括乐器。随着爵士和摇滚乐的发展,电子小提琴应运而生。电子小提琴通过拾音器来采集擦弦声,用电子扩音的方式将声音传出。除了弦乐本身的音色外,还可以发出重金属的声音。这是小提琴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文就是对这些20世纪国内外创新和拓展的小提琴技术,以及20世纪小提琴形制的变化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发展和创新的小提琴演奏技术

(一)右手类

1.用弓在弦上演奏

小提琴是用弓演奏的乐器,在琴弓发明之前,弦乐器是依靠拨奏来发出声音的。古老的风鸣琴甚至依靠自然界的风力来振动琴弦。而琴弓的发明是一个飞跃。相对拨奏而言,用弓演奏的声音可以产生更大的振幅,保持更久的音量。二十世纪由于现代音乐的发展,用弓演奏“大而美”的声音已不再的需求,作曲家要求“粗糙”,“透明”或“柔滑”的声音,这一切都要求突破传统琴弓的演奏方式。

靠马2奏法(Sul Ponticello)这个技术出现得较早,西尔韦斯•迪•加纳西(Sylvestro di Ganasi)在他的《鲁贝提那规则》《Regola Rubertina》(作者写于1542-1543年的论文)中指出,为了达到更响亮的声音,演奏者应该靠近琴马演奏。

在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眼中,靠马奏法是个既古老又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技术。靠马奏法是指靠近琴马演奏出声音,这种声音与传统音色迥异,成为作曲家使用的音色中独特的一项。这种技术特点在于短促而尖锐的音响,音高微弱,甚至是无音高的。音色取决于琴马和弓子的距离。

靠指板奏法(Sul Tasto)与靠马奏法相反。根据字面意思的理解,靠指板奏法是指靠近指板演奏。这样产生的音色带有朦胧的美感,除了独奏段落外,更多的是在交响乐中,由整个小提琴声部一起演奏。靠指板奏法可以产生各种音色,这些音色由运弓经过琴弦的方式而决定。

马后奏法(Sub Ponticello)是指在琴马后拉奏,也就是在琴马和系弦板之间拉奏。由于演奏者受到传统训练的影响,看见音符时忙于演奏,而对于不确定音高的音符却不知如何演奏,而马后奏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马后奏法具有几个特征:第一、于位置的特殊性,马后奏法可以演奏不确定的音高。第二、组小提琴在马后演奏,会产生独一无二的音簇;第三、弓摩擦琴弦时,马后噪音波段比起琴马前更集中,更有力;第四、演奏者用左手演奏其他技巧时,马后奏法可以产生相应的音高。

弓杆击弦(col legno),字面意思是指用弓的木头部分演奏。弓杆击弦的位置有很多种,例如,靠马弓杆击弦,靠指板弓杆击弦等等。弓杆在弦上的发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是弓杆拉弦,让弓在整弓的范围内和琴弦接触;一种是弓杆打弦,用弓杆敲击琴弦发出声音。

弓杆拉弦(col legno tratto)是一个常见的技术。由于木头比弓毛更光滑,与琴弦接触发出特殊的声音,既带有音高,又有着木质的摩擦声。

弓杆打弦(col legno battuto)也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弓杆打弦会产生弹跳声,为作曲家所钟爱。弓杆打弦在二十世纪有着极大的发展,相对于普通的弓杆打弦(在常规的位置),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弓杆打弦颇有不同。可以在指板上进行,也可以靠近琴马进行。指板上的弓杆打弦比靠马的弓杆打弦更有共鸣。

2.右手手指在琴弦上演奏

巴托克拨弦指的是把食指肉垫放在琴弦下方,直接拨高,再轻轻松开,松开,琴弦落在指板上会发出“嘣”地一声,很有敲击效果。这个技术被贝拉•巴托克运用在作品中后,就广为人知了。巴托克拨弦因此也成为了现代作曲家们最常用的拨奏之一。

双音拨奏,传统技术里的双音拨弦往往在两根相邻的弦上,用同一个手指拨奏。不过现在有了新的选择:可以用两根手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拨奏。这样的话,会产生超过八度领域的混合双音。通过两个手指拨弦,演奏者可以在G弦和E弦上同时拨奏,从而演奏任一音区里的任何音程。

3.用右手手指和弓在琴弦以外部位

敲击技术用手指拍击琴弦和琴身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右手拍击指板、琴马等部位可产生不同的音色。也可以敲击系弦板等位置产生声音。

(二)左手手指类

左手敲击技术和右手略同,也可以使用手指震音,叩击等等。不同之处在于,右手在拿着弓子时很多动作受到了阻碍,而左手却不受影响。左手用力叩击琴弦可以产生声音。

左手拨奏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可为右手增加一个节奏线条。在某些右手来不及拨奏的段落,也可以用左手来替代。

滑音是一种常见的技术,现代技术中的滑音主要改变了滑音的速度,作曲家在不同的速度上寻找音乐的丰富表现。

二、当代小提琴形制的延伸

人类文明的进化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小提琴并非一开始就是现代小提琴的外观。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发展使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音乐,也包括乐器。

电子小提琴是一种新型的乐器,准确地说,它是以小提琴的外观,发出电子乐器的乐声。这已经突破了传统小提琴的范畴,是小提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电子小提琴的出现和流行音乐有关。20世纪3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爵士音乐和摇滚音乐促使电子吉他等乐器出现在历史舞台。电子吉他是在吉他上装置了共振器即拾音器,使吉他音色变化,出现有金属质感的声音。最初的电子小提琴首此启发,在琴上安装了拾音器而产生。拾音器是一种电子装置,可以接收琴弦的震动波,并将震动波转化为电流,经过整流后输出并传入电子扩音设备,发出的声音可以控制。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FV-1电子小提琴的问世,使电子小提琴进入了大众的视线。FV-1小提琴模仿了传统小提琴的外形,琴身本身并不震动发音,而是通过琴码把震动传到共鸣箱内的拾音器。在功能上通过按钮来调节不同的音色(从弦乐音色到重金属音色),再通过扩音器把音量放大。琴身由合成材料制成,可以被漆成不同的颜色。FV-1小提琴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当今欧美,日本等国家生产的电子小提琴,忠实于琴体共鸣和震动的发音原理,配备将音转化为电子信号的高感度拾音器。将拾音器安放在每根弦上,能够更准确地表现擦弦音。电子小提琴是小提琴发展史上的飞跃,具有极大的意义。

结语

二十世纪是现代音乐发展的世纪,小提琴这一乐器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得到了新的发展,演奏技术有了创新,形制有了变化和突破。本文中所提到的现代技术,经历一段时间沉淀以后,某些会成为常规的小提琴技术。另外,随着时代发展,提琴出现了各种“变形”,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它的表现力,以适应潮流发展的需要。电子小提琴是小提琴历史上的里程碑。电子小提琴的应运而生,突破了传统小提琴音响结构的藩篱,通过先进的电子扩音技术,使小提琴这个古典的乐器呈现出时尚的风貌。这是小提琴发展史上的革命。

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新颖的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术,还是电子小提琴,都是作曲家,制琴家和演奏家,在不断地突破传统小提琴的演奏范围,挖掘这个乐器内在潜力的结果。与时俱进,古老的小提琴焕发了崭新的活力。古老与现代,古典与潮流,神奇地统一在小提琴身上,这个乐器是当之无愧的“乐器皇后”。新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审美环境的变化,会使这些新的技术传播开来,从而推动提琴演奏的新篇章。

注释:

1.引用自《世界美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

2.Bridge,可译为琴马或琴码,本文根据《外国音乐辞典》1988年版98页“bridge”词条解释,译为“琴马”或简称“马”.

[1]帕特•斯特恩基着.《当代小提琴——延伸的技术》.加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杨宝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小提琴上表现所需的特殊技术手段及其训练》。

[4]杨宝智.《西方弦乐艺术史话》.《音乐爱好者》1996年第4期.

[5]《外国音乐家辞典》.1986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6]丁琰彦.《电子小提琴的演奏现状及发展趋向》.《音乐生活》.2007年第8期.

[7]金云霞.《电子小提琴的舞台艺术及审美》,《大众文艺》,2010年第18期.

[8]梁甫基.《简论现代音乐》.《艺术探索》199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琴弦音色小提琴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Pear Concert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谁动了我的琴弦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