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雀舞》和《阿细跳月》看民间舞“一仆二主”的功能

2011-08-15陈晓宇通化师范学院分院吉林通化134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2期
关键词:孔雀舞民间舞舞蹈

陈晓宇 (通化师范学院分院 吉林通化 134000)

一、《孔雀舞》个案分析

傣族的《孔雀舞》从产生到现在,不论从服装、道具、形象、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的孔雀舞只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过节时才跳的舞蹈,而且是男子舞蹈。表演者在表演前要进行一番化装,面部要带上非常沉重的慈祥的菩萨面具,头戴金刚神像的金冠,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孔雀舞身子和尾巴,并用各种美丽的羽毛进行装饰,两手用线作牵引,使孔雀翅膀能时时活动。

后来孔雀舞不仅去掉了笨重的面具和刀具,而且在服装上把美丽的孔雀羽毛用尼龙丝绸裙安上孔雀的羽毛图案来表示,冲破了传统的孔雀舞单一的单人和双人的表现形式,发展为集体的表演形式;从民间二鼓伴奏到交响乐伴奏,把民间的广场艺术形式提炼升华为表演性的舞台艺术综合形式。孔雀活动的一系列动作从手式、眼式、嘴式、半握拳式、扇形手式以及掂步、起伏步、矮步、点步、顿错步等动作来丰富舞蹈内容,使内在思想意识更高。由于这一改进,就使孔雀舞理想地搬上了舞台。

随后,人们看到了杨丽萍自编自演的《雀之灵》,不仅新在舞蹈的创意和结构上,更主要的是她对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物态摹拟对象的新的观察、新的认识、新的审美、新的运用,从而创造了新的舞蹈语言。她在傣族舞蹈动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内在韵律,为内容,形象和情感的需要作了大胆的创新。发展,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人体运动之长,挖掘了手、腕、臂、肩、胸的表现力。所以从孔雀舞的发展过程看,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不同的内容。在调整发展的今天要力争使民间舞与时代同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的舞蹈就必须多层次、多元化、多视角地反映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生活。同时,尝试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只有这样,舞蹈才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才能满足有多样需求的观众群和他们在不同层次上的审美要求。

二、《阿细跳月》个案分析

彝族著名的舞蹈《阿细跳月》是一个风俗性、民族性级强的舞种,是阿细人祖辈相传,寓无形式传统于有形传统的歌舞中的民族审美情趣的主要形式,是该民族的民族向心力及苦乐与共的重要精神支柱。最初的《跳月》动作很简单,男女老少一起跳,动作只是“拍掌”和“弹跳”,音乐节奏也不像现在这样的4/5拍节,而是2/4拍节,也没有大三弦;而后《跳月》开始发展成为通常是以腰微弯,在右脚交叉跨颠步。一些简单的二胡、竹笛、葫芦弦、树叶等乐器为男舞者所掌握或一方伴奏。待后这种一步一拍掌的《跳月》又逐渐改成单腿一跳一拍掌的颠跳步。这种风格古朴、动作简单的《跳月》,从它开始的第一天起,就起到了集民众苦乐于一体的团结和内聚的特有功能,后来阿细的乐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起、其竹笛也出现了大小多种形式,尽管在《跳月》中还未趋于运用上二统一,但毕竟比以前丰富多了,而原来的葫芦弦也逐渐演变成固定三根弦的用刺铜木版做的二木侦三弦了,并开始出现了圆形、椭圆形和筒形等不同型号的中、小三弦。

对原有《跳月》已觉太过于古板缓慢的年轻人,终于把一步一拍掌的“双腿跨颠步”的《跳月》改为单腿跳拍掌的“颠跳步”。尽管其拍掌仍拘于腹前,队形仍以圆圈未变,但毕竟把《跳月》推近了一步。后来他们又把圈跳变为排跳,颇能起到他们想不到的便于交流感情和激动内心激情的微妙作用。稍后,好变的年轻人又试着把“单腿颠跳”的《跳月》不时地与“双腿弹跳”交替运用,他们的《跳月》基本步伐确定为“弹跳”,并大胆地把半转体和全转体也适时地用于其中,同时也把拍掌动作发展成甩手跳,划手跳,拍掌跳交替运用。经改后的跳月。显然比原有《跳月》要舒展多了。

到了20世纪,他们开始与老人们分场,把音乐大胆改革,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阿细古老的《先基》调和民歌《西山谣》等传统音乐为内核韵律而蕴有更生动热烈、明快开朗的色彩,一扫过去那种古板而谈的氛围,更适于阿细人朴质乐观、勇猛粗犷的性格,这种新编欢快流畅的乐曲,又迫使他们对原有《跳月》的核心舞句。一切动作的派生均应与此相应而发,他们综合了“单腿弹跳”、“双腿弹跳”,又创造了“提勾转身360度跳”、“甩手翻身跳”等。这样整个《跳月》的动作、韵味、气势和速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动作的发展又促进了乐器的变革和发展。沿着《阿细跳月》从广场到舞台,从舞姿到音乐、乐器的发展脉络。我们看到了《阿细跳月》“明快激越”的重要审美特征,从早期那种一步一折的缓慢而稍显沉郁的《跳月》到今天明快激越的《跳月》是新的历史生产、生活及其心理流向和审美情趣所蕴发、升华的结果。

三、“一仆二主”的必要性——结论

首先它是一种时代精神在舞蹈中的体现,从现在时代来讲,自强、自信、自从《孔雀舞》和《阿细跳月》的发展过程到最终被观众接受,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精神面貌、思想方式和审美意识等方面,必然也会同时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又会带来民族性格、心理素质、精神气质的更深层次的衍变,对传统的民间舞艺术,也必然产生新的认识。传统是为现代、为时代的人服务的,如果传统停滞并拒绝为时代服务,那么这种传统必然要被时代所淘汰。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只能是流,而不是源。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孔雀舞》和《阿细跳月》就是在继承民间舞传统的基础上,增强现代意识,大胆地发展创新,努力从生活中寻根求源,才获得了今天巨大的成就。但是要使民间舞既要保持原生良种纯味,赢得长存与交流的价值,又要不断地串味优生创新品类以适应时代审美西药,就要加强民间舞的节奏感,与舞蹈的时代节奏感相适应,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是“迪斯科”。立、自我更新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舞蹈就应该刻意反映它、体现它。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具有时代感,才能与时代的节奏合拍。当然,在舞蹈本身的表现节奏上,随着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节奏的变化,也存在一个要加以适应的问题。从近年来的舞蹈创作看,追求鲜明的有性格的舞蹈节奏,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另外,随着人们精神个性的解放及国外娱乐消费潮流对中国人生活观念的影响,人们不再把生活看的过于严肃和单一,要求生活多样,艺术多彩,也增加了对舞蹈的娱乐性方面的要求。所以民间舞必须要有新的舞台时空观对传统时空观有所丰富与改变。

民间舞发展要进一步当代化,在保护传统、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要做出历史性的新奉献,就是要发展传统,创出新传统。因此,满足社会时代审美需求,除了要创作21世纪的新民间舞,还要保护和保留传统民间舞。一定时代的舞蹈形态,必然是反映一定时代的生活和审美理想的。过去传统的民间舞不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

陈晓宇(1982.1-- ),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

猜你喜欢

孔雀舞民间舞舞蹈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跨境耦合效应
——以中缅边境地区孔雀舞发展为例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傣族男子孔雀舞的艺术特性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