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姜白石自度曲的音乐特征

2011-08-16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安徽淮南232001

大众文艺 2011年22期
关键词:曲式曲调调性

李 畅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 安徽淮南 232001)

宋代是我国音乐与文学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是词体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一些精通音律的词人常先作词,再创作新的词牌曲调,这种新创的歌曲称为“自度曲”。 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在宋代是由柳永首创的,周邦彦也做过自度曲,但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当推姜夔,如清代徐釚《词苑丛谈•体制•白石词》中曰:“夔喜自度曲,吹洞箫,小红辄歌而和之。”

姜夔字尧章,一字石帚,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他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格律派一大词家和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善吹箫弹琴,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传世,是南宋杰出的词曲大家。他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旁谱的宋代歌集,是我国音乐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十四首姜白石自己写的“自度曲”,每曲都定有宫调,并以宋代俗字谱记录于字旁,这些作品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继承古代民间音乐和古曲的传统上,尽情发挥作曲技能,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及旋法都有新的突破, 使乐曲的发展更为自由,曲调风格委婉抒情,清雅飘逸,这与他清新婉丽、典雅空灵的词风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刘熙载《艺概》中称“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一、曲式

姜白石的十四首“自度曲”中除了《秋宵吟》是三部分,以乐句串联的形式完成全曲,其余都是双片,即两部分。姜白石《长亭怨慢》序中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姜白石的自度曲与传统的按谱填词不同,是先作词后谱曲,虽然都是双片词,作者善于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创造不同的曲式结构形式,有平行结构,对比结构和即兴的自由体结构。具体表现为换头换尾、合尾、合头及变奏形式。

1.换头换尾

换头是二段体音乐的曲式手法,在姜白石的十四首自度曲中有十首运用了换头手法。《暗香》是比较典型的一首,换头在下片的开头使用,令上片的结尾和下片的开头旋律一样,都是高音2—1,加强了上下片之间的连贯和统一,起到了承上启下,意脉不断的作用;换尾的使用,使上片的结尾“香冷入瑶席”这句唱完后没有截断之感,下片的结尾则可以产生全篇的结束感。上下两片旋律大致相同,可以产生和谐感,好像西洋古典奏鸣曲式的再现部。换头和换尾的使用,使上下片之间有一种同中求异的新鲜效果,和词里的藏韵相结合,避免了旋律完全重复的古板,为姜白石的词增加了和谐之美。

2.合尾

合尾即两片结尾相同,在十四首“自度曲”中,有四首是运用合尾手法来统一上下片的。合尾部分一般是上下片的最末统一,如《扬州慢》;也有只合上下片末尾几个音的,如《石湖仙》。

3.合头

合头即两片开头相同,如《淡黄柳》曲调中运用了合头手法,下片第一均综合了上片第一、二均的材料,规律上相等与上片的第一、二均,把上下片结构统一起来,形成了平行结构。

4.变奏

这里指在主体重复的基础上节奏稍有变化,如《惜红衣》曲调上下片的材料基本相同,运用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在节奏上稍有变化。

5.乐句串联结构

《秋宵吟》第一、二片各二均,材料相同,第三片曲调与前二片造成鲜明对比,作者重复运用了其中一个均的旋律,从而在结构上把三片统一起来:

第一均 第二均 第一均 第二均 第一均 二 三 四

从曲调整体结构看,有上述几种曲式结构。从单片看,尤其是上下片结构旋律大体相同的歌曲,每个单片里面曲调的发展,各均之间也有一定的曲式逻辑。

(1)a、b、c、a’四均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最末一均用变化重复第一均的方式来结束整曲,如《翠楼吟》上片。

(2)a、b、c、c’四均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最末一均用变化重复第三均的方式来结束整片音乐。

(3)a、b、c、d四均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各均之间是呈示、展开、对比、收束的发展脉络,有“起、承、转、合”的特点,如《暗香》上片。

二、调式调性

姜白石的自度曲里,重视声高的商、徵和宫音,形成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强调调式调性的色彩,突出七声音阶中的变徵、变宫二变音,兼收并用古音阶、新音阶、燕乐音阶,具体表现在起调毕曲和调式落音两个方面。

1.起调毕曲

起调毕曲一说始出于朱熹和蔡元定,朱熹曰:“张公莆在行在,录得谱子,大凡压入音律,只以首尾二字,首一字是某调,章尾即以某调终之。”姜白石的自度曲凡起韵、尾韵、结韵一般都记有延长音,其句中的韵大多数也记有延长音,起调的处理是跟每个曲调的结构篇幅相关联的。

2.调式落音

一个曲调的调性色彩,一方面是看它的调式,另一方面还要看曲调进行中间的句逗落音,它们能勾画出曲调进行的调性发展逻辑,呈现出整个曲调调性色彩的面貌。

三、旋法

1.旋音环绕

这类曲调旋律骨干音十分稳固明显,旋律在骨干音上下环绕波动,形成许多小波浪,如《秋宵吟》中:“古帘空,坠月皎。坐久西窗人悄,蛩吟苦,渐漏水丁丁,箭壶催晓。”又如《鬲溪梅令》中“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

2.跳进为主,间以级进

这类曲调旋律高低起伏,常常奇峰突起,呈大波浪式,旋律线有棱有角。如《杏花天影》中“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3、级进为主,间以跳进

这类曲调运用连续音阶式的上下行,使旋律线进行舒展流畅,曲调抒情优美、婉转动人。

四、旋律发展手法

姜白石的歌曲旋律展开手法十分丰富,主要有承递、模进。

1.承递

这种手法在姜白石歌曲中是屡见不鲜的,有用在拍之间,也有用在均之间,使旋律前后衔接自然,全曲意圆韵满,一气呵成。如《翠楼吟》中:“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初赐。”

2.模进

姜白石运用模进手法是比较出色的,如《扬州慢》中的三度模进“算而今”和“到须惊”,不仅在材料的运用上得到统一,还使音乐有发展有对比,调性色彩在变化中毫无生硬之感,使整曲婉转自如。

姜白石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他的“自度曲”集中了他一生中文艺创作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可供研究、演唱的宝贵遗产。他作为宋代杰出的音乐家,研究他的作曲技法,可以窥见宋代音乐的创作特点,了解整个宋时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姜白石的艺术成就在词坛和乐坛上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除了有美学意境方面所表现的中和、雅正之美,另一重要原因是他将音乐家的艺术思维和作曲家的作曲技法成功的运用于歌词创作上,做到了词中有乐,乐中有词,二者完美融合,即所谓的“因情造词,因词制曲,词曲相依”,从而使得他的词曲别具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1]姜夔著:夏承焘校辑.白石诗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韩经太.王维若.姜夔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M].北京:音乐出版社,1983.

[4]丘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M].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丛刊,音乐出版社.1959.

[5]高百宁.从姜白石歌曲看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特征[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6]袁向彤.姜白石的词乐与清雅之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猜你喜欢

曲式曲调调性
Wake up, Bunny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布谷鸟
边缘曲式所属范畴的判断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