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朔气纵横,壮心落落——论燕赵诗人高适诗歌

2011-08-15邢台学院中文系河北邢台054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边塞诗歌语言

胡 蓉 (邢台学院中文系 河北邢台 054000)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早年过着漫游读书,躬耕农亩的生活,科举不中,732年,契丹、奚降突厥,背离唐朝,自此东北边境不宁,正月,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领兵出征,三月获胜,这一年,高适三十二岁,至信安王府,想入幕从戎,未果。735年,高适三十五岁,应征赴长安,落第。744年,六月,与李白初会于单父,二人偕游梁宋自此始。秋,杜甫亦参与同游。749年,高适四十九岁。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冬,以封丘尉北使清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751年,辞封丘尉,不久,便经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判官田梁丘引荐,被哥舒翰任为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遂赴河西。753年,五月,从哥舒翰破洪济城。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陷落,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兵败后,高适奔赴河池郡即今陕西凤县,谒见玄宗,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随玄宗至成都。八月,又升为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李磷反,肃宗召适,相与计事。十二月以适为淮南节度使讨永王乱,759年,出任四川彭州刺史,后迁蜀州刺史,有代严武为成都尹,763年,六十三岁的高适任剑南节度使,再度出征,西击吐蕃。764年,被召回任刑部侍郎。[1]

高适一生转战西北、东北和西南边塞各地,在内地跟随哥舒翰破洪济城,在潼关同安史叛军作战,在吴越与永王李璘作战。这些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也形成了他慷慨悲壮的诗风。

早年北游燕地边塞之时,他就慷慨陈言,要象昔日李广将军那样,一战而定,视死如归。自信激越的同时,又报国无门,无路请缨,因而仗剑无语,关河空对,何等沉郁悲壮。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谈。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纤。《塞上》

高适的《燕歌行》标志着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诗中描写了边塞的景物,战争的残酷,战士的奉献,思妇的哀怨,深刻的揭露了军中将帅的腐败无能。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把战事与人民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

在艺术上,这首诗粗犷豪迈,骨气端翔,顿挫跌宕,气贯长虹。正如明人邢防所评:“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 高适诗歌在体裁方面诗继承了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以七古见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诗歌容量大,声情顿挫,情感跌宕起伏。虽然诗中也有律句偶语,但不以文采华丽见长,以雄沉的气势和浑厚的骨力取胜。《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2]

751年高适在河西效力,英雄意气同样挥洒在西北边塞。《塞下曲》气势雄伟,充满了舍生报国,博取功名的自信。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的诗作题材很广泛,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边塞诗,反映民生疾苦,慨叹身世不遇的诗歌。更能体现他直面现实的理性精神,更具批判性。在表达方式上着力于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他曾多年与劳动人民为伍,过着“躬耕渔垅,浪迹渔樵”的贫困生活,人民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东平路中遇大水》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之下的困苦境遇。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诗中描述了非比寻常的水灾,诗人在途中遇到大水横流,虫蛇满树,麋鹿奔舟,稼穑淹没,秋收无望,居室枕藉,蛙鸣啾啾。遂觉穴蚁漂流可悲,飞鸟高翔可羡,农民无所倚著,野老为之深忧。当局者当开仓济民食,罢免田租。

高适四十九岁才中举为官,安史之乱之后,高适的仕途开始畅达,所以,在高适前半生的布衣生活是怀才不遇的,是压抑的。他的诗风也因此而悲壮。

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是高适本人的自述诗。前面八句叙述自己赴京干谒未能如愿以偿,所谓盛平之世,而近臣得宠,布衣失志,令人愤慨。接下来写到归宋州后之悲:家无良田,只得与梁园废墟为业,种田捕鱼,生计十分艰难。表明了诗人自己的壮志未酬之感。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在高适的诗作中,他并不留意于环境景色的描绘,节令风物的渲染,而多是将其作为背景而放入到各种主题的诗歌中,借以抒写自己胸中的郁闷与愤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在他的诗中刻画出来的景物也大多都是苍凉的,写时间为深秋、霭,写地点多为兔苑、台,写天气多为寒风、雨,写环境多为落日、寒蝉……这样的风景在他的诗作中可谓俯拾即是。这些风景都来自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几近白描式的展现,不具有浪漫的格调,而是隐含着诗人思想的意象,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他的写景实质上是表现他深刻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服从于他的主观感受的。[3]

高适重在表现社会问题而不是环境自然,是指陈现实的而不是浪漫超脱的。他的诗作大都以社会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将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之中,或指陈得失,彰善显恶;或直抒感慨,宣泄郁闷。他的诗篇也因此而深刻,耐人寻味。如他的《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4]

这首诗用铺陈叙写的手法描绘了他的半生经历,由早年的凄苦北上求仕,到失意南归,道途艰险。之后写友人也辗转州县,沉沦下潦。末尾又是直白陈述希冀与信心,不平与愤慨。

悲壮浑厚的语言与高适尚质朴,不刻意求新求奇的诗歌语言是分不开的。高适诗歌语言概括说,是以质朴与严谨的语言体现悲壮的风格,以刚健有力的语言营造雄浑壮阔的气势,以精炼凝重的语言留下余味无穷的联想空间。淳朴自然的语言,读起来,朴实畅朗、苍劲有力、劲健雄毅。文如其人,自古燕赵子民就具有朴实厚道、爽朗奔放的个性,而高适诗歌用词简净,准确深刻,不事雕琢,词从意出,不喜华饰,语言端直,明显带有北方燕赵慷慨之音。

综上所述,高适诗歌在豪迈激越中透出苍凉悲壮,在苍凉悲壮中有隐含着愤而不屈,勃勃向上的神韵。正如鲍桂星《唐诗品》所评:“朔气纵横,壮心落落”。

注释:

[1] 孙钦善.高适年谱[J].北京大学学报, 1963(6)

[2]韩成武 .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J].河北学刊.2006(4)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8

[4]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M].1997.

猜你喜欢

边塞诗歌语言
诗歌不除外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边塞饮酒记
我有我语言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