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使人审美地生存——评杜卫《美育论》

2011-08-15孔维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本性感性美育

孔维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杜卫教授的《美育论》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从人的自身审美需要出发,发掘人自身存在的审美潜能,培养人的审美素养,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注重个人审美的发展和社会的审美发展相结合,即在个人情感得到合理满足的同时,个人的情感得到升华,达到一种普遍共存的美的“共同感”。感性教育的最重要方面则是情感教育,培养人对自我、你—我、他—我的情感,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情趣感”,这也是“生命美学”的内涵,更是“生存美学”的宗旨。

一、美育的发端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希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研究的开创之作,它的独创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完整性”,人生存的“自由”、“游戏”状态,也就是使人真正成为人,让人审美地生存。他说:“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惟有游戏才使得他十全十美,一下子把他的双重天性发挥出来”①,也正是“人只有在他是十足意义上的人时才进行游戏,只有在他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个人。”②在这里他指出人在生存中,要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不要过于务实,过于严肃,要游戏地对待生活,才能得人生之自由。

蒋孔阳的美育观:他曾说:“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地培养人。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趣,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③他给当代理性的人的感性缺失及时给予弥补,也给过于娱乐、无聊、无所事事的青年给予生存状态的审美启示。叶朗的美育观:他曾说“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的精神家园。”④“完整的人”“完满的人性”“全面发展的人”,即美育论遵循的是一种人本性原则。《美育论》指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维度,“美育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它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其基本的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的发展,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它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充分可能与完满”。⑤这里的“成为可能”“充分可能”避免了美育的过于强大的功能,也摆脱了审美代替一切现实的功能。

二、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指的是以人为本或人就是目的的原则,也就使让人更好的生活,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更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人本性原则使人本来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回归自身,人本性原则始终也是美育的原则。正如“美育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它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⑥人的本性是丰富的,需要情感的充实,审美教育就需要对人的审美本性进行发掘和启迪,尤其是人的情感性,要培养人的情感的敏感度性,自发性。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使人自觉地与自然共生共存,如曾繁仁所说:“生态哲学与美学则从生态的独特视角,揭示出人所具有的生态本性。包含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和生态自觉性,其中主要是人的生态环链性。人类只有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人对自身的关怀也是人本性原则的体现,真正在乎自己的人才能在乎他人,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爱了,还能爱他人吗?当然一个什么也不在乎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在乎自己。在乎即关怀,在乎自己,关怀自身,才能审美地生存,体会自己时刻在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三、“审美地生存”中的“审美”

美学学科创始人鲍姆加登在《美学》一书中认为“美学”是一门“感性学”,他把“感性认识的完善”称之为“美”,由此美学或审美的这种感性意义被后来研究美学或文学的人运用,我国所用的美学意义则是通过日本学者江兆民翻译的“感性学”,强调人的感性层面。美学的感性内涵经过中国美学家的发展,美学又有了不同的阐释,例如 “美感经验” ,“美感经验”注重的是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强调的是“形象直觉”,朱光潜曾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蒋孔阳的“审美关系说”,他的审美关系说是以主体创造为核心的,强调人的生存感受。叶朗的“美在意象”他认为,“美学研究的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从上可知,“美学”“审美”“美感”都和感性有关,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侧重。审美是人的生存的一部分,审美内在地包含着认识和实践,因为审美需要认识的逻辑思维和实践的亲身体验。审美不仅存在于感官对外在的自然对象、艺术世界的对象中,而且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即关注自己的生存感受、情感体验、生命动态等。

四、情感之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不仅仅是一种表层次的对自然美或艺术美的一种喜悦之情,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热情,这种热情的存在才能使人体会到人生的丰富和美好。“人自然有感性的物质性的一面,否则人就成了神仙了,但人还有理性的、精神的一面,否则人就成了动物了。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在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张力,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使得人永远处于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运动过程中”。⑦情感生活的满足,是人格完善的基石,情感的压抑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感性和理性的失调。《美育论》中论述到:“情感力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一种心理动力;其二是一种体验能力。在心理结构中,情感是一种心理能力,他表现一种情绪冲动,从内部驱使心理活动的展开;作为一种与需要、愿望等个体特征相关联的动机,控制着心理过程的方向。情感力不仅是一种心理动力,而且是一种体验能力,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心理动力使情感体验力得以发生和展现,它以一种欲望的本能和驱动,来促使体验力的发挥,心理动力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挖掘”。

注释:

①席勒著 张佳珏编译,人的美学教育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页119.

②席勒著 张佳珏编译,人的美学教育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页119.

③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

⑤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8.

⑥鲍姆加登,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页18.

⑦王元骧.论美与人的生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281.

[1]杜卫 《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席勒著 张佳珏编译 《人的美学教育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蒋孔阳 《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叶朗 《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

猜你喜欢

本性感性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美育教师
感性理性不拔河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