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郭熙《林泉高致》一书中的儒家思想承延

2011-08-15淮阴工学院江苏淮阴22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郭熙寄情教化

陶 涛(淮阴工学院 江苏 淮阴 223000)

宋人郭熙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一书,对中国画主要是山水画的创作、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郭熙以“林泉之心”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核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宋代文人画家渴求回归林泉摆脱世俗世界“尘嚣缰锁”的生活态度。对于绘画创作的目的和功用,他认为山水画作品应当表现山林情趣和自然之美,应当是个人寄情表性释放自我的手段。这种将绘画功用倾向于个人本体内在修养的观点显然是与前人不太一样的。

宋代之前的中国绘画(尤其是人物画)莫不体现出道德教化之功能。汉代的砖画、帛画,南北朝的壁画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体现了这一功能。而关于艺术创作的功用说也比比皆是。据《左传 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此即强调了绘画图形的呈现使人直观地感受到善恶美丑,从而在思想上收到教育。三国时魏国曹植云: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洁妙士……是知乎鉴戒者,图画也。这对绘画的道德教育功能讲的也是很明确了。到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开篇就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将绘画“成教化”的目的明确的提了出来。凡此议论史籍不胜枚举,都体现了绘画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绘画与文学不同,它以视觉形象说话,具有直观性。即使没有什么文化修养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一定的蕴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继而产生共鸣。绘画的直观性是绘画本身的属性,至于要让绘画产生出怎样的教育效果则取决于创作它的人了。画者作为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一定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从而在绘画中呈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表达。中国古代从事绘画的人要么是文人,要么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在他们身上都难免会烙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印记,即儒、道、释等诸家思想的影响。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的思想了,而绘画的“教化”观追溯其源头也来自于孔子的言论。如《孔子 家语 观周》中有“明镜以察形,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观图,往古而知今”的语句,指出了图像能够表现善恶而产生教育作用。再如孔子论诗时说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予鸟兽草木之名。此句虽言诗,但这种文艺创作观势必也会影响到绘画创作。将世间的鸟兽草木都附以人类的情感,便使之人性化,反过来对人也能产生影响和教化。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即是他所倡导的文艺创作的社会目的了。

郭熙提出“林泉之心”论,将山水画作为抒情的手段,强调画者的内在精神修养,即庄子的养生观。郭熙在《画意篇》中写到: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在他看来,“解衣盘礴”才是真情真性,大智大圣。此外郭熙还流露出“澄怀味象”“神超理得”以及“逍遥游”的老庄思想。凡此种种似乎都表明了他是一名真正的老庄门徒,追求的是不理“尘嚣缰锁”而向往“烟霞仙圣”的境界呢。

中国古代文人多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往复。作为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历经寒窗之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冀能够“立功、立言、立德”。因为儒家是提倡“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而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对提倡逍遥出世、平淡无为的道家思想心驰神往。他们往往在年轻时,雄姿英发、胸怀大志,渴望有一番作为。因而此时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佛道思想只起适当调节作用。然而中国的文人才子多是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在经历了曲折和打击之后,往往由于自身的懦弱和当权者的强势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思想的挣扎中逐渐由有用于世转向内心修养。他们在此时且将儒家的思想意识藏于心底,转而投入老庄的怀抱,开始追求无为、自适的境界。郭熙虽然是一名宫廷画师,除了具有精湛的画艺,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宋神宗在位期间郭熙甚为得宠,名噪一时,有过“一殿专为熙作”的辉煌,达官显贵对郭熙无不趋之若鹜。后来神宗驾崩,哲宗即位。新皇帝“好古风,遂不用熙画。”郭熙以前在宫殿里的画都被换去,境遇一落千丈,大不如前。在经历了这样的大喜大悲和人生荣辱后,郭熙才生发出“林泉之心”的思想。他只是和以前的文人一样,且将身上的儒家思想放在一边而已。但人的思想秉性是不会一下子彻底改变的,郭熙在寄情山水、澄怀味道的同时仍流露出内心的儒家礼教思想。只不过较之前人没有那么直接和功利而是含蓄婉转些罢了。他在《山水训》中写道: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罗草木为振掣依附之师也。这短话虽然说的是山水画的布局,但仍体现了郭熙心中封建礼教的君臣等级观和君子小人的道德观。“成教化”的意味是不言自明的。再如“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既定,方作以次近远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之主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林石,先理会大松,名为宗老…如君子小人也。”依然显示了儒家伦理说教的意味。郭熙寄情于山水、寓意于林泉本身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观点。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提出过“山水比德”等命题。“山水比德”是主张“托事于物,假以明态”的,这不也正是郭熙作山水画的目的吗!况且他还在《画意》中写道: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易直子谅”语出儒家经典《礼记》,即平易、正直、善良、慈爱和体谅之心。这句话更将郭熙外道内儒或儒道合一的思想直接地体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郭熙虽然显示了他欣赏庄子“解衣般薄”的真性情,希望“寄情于山水、澄怀味像”的愿望。但实际上他并不同于前人宗炳、荆浩所流露出的真隐逸之心。郭熙并没有将林泉作为乱世和人生失意时的遁处,他只不过在出世和入世间找到了一片折衷之地罢了。儒家思想深深地烙在了郭熙的心灵深处,“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被老庄思想所取代。或者说,儒和道在郭熙的心中合一了。

猜你喜欢

郭熙寄情教化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秋叶寄情
探险乐园
大树爷爷
秋夜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王伟:寄情山水叙乡愁
寄情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