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意境理论浅析

2011-08-15夏秋菡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意境

夏秋菡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0)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它的每一种文化都讲究儒雅、讲究意境。诗词有诗词的意境,讲话处事也讲究意境,注重中庸之道。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精髓。故此,它对意境的要求就更加高深。

在中国画中,山水画是上上之品,它的造诣要高于其他画种,我们在研究中国画的审美文化时,大多数都是以山水画为主要脉络来研究。我们都知道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将意境分为三个层次,那么在实践绘画中意境是否能真正严格的划分出三个层次?

当然,不可否认宗白华先生的定论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在实践绘画中,意境的区分不会那样严格,在一张画中,我们可以营造出多种不同的感觉,时而清楚,时而迷茫,时而又不知所处。所谓意境,就是心境。心之所想,心之所向。心有多深,有多远,所画之画中的意境就有多深有多远。

我们一直在谈论一个常见的词语——“感悟”,何谓“感悟”?分开来说,有感才能有悟,画家对自然物要有感受,只有有了真实感受,才能淋漓尽致的描述出物象的物语,从而,将画家的感受充分的表述出来,营造心中之境。

意境理论一直都是历代艺术家争相讨论的焦点问题,“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中,随后,就出现了“实景”“真境”“神境”“妙境”之说。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道家思想,“静思的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它独特的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这一思想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还有着一定的想象,期待着自然能够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天人合一”。山水画本身就是以表现自然万物为对象,人们对自然的情怀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山水画中,在这里画家将自身的愿望全部融进了画中,赋予山水画以灵魂。这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理论认识,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一直以营造“人与天调”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为目的。

“道”在古代哲学中是自然界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中国历代山水画家都在提倡“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回归自然,求真求道的思想,喜欢在自然中寻找曲线之美,以自然之美来体现画家心中的感受,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论。这种理论以道为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律,以“气”为实体形态,以万物和谐发展为目的,它首先构成了一种中国人认识天人关系的广义意境观。

都说道家思想迂腐,但对于真实的自然来说,它确如真理般深刻,它那求仙求道的思想,使得人们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充分的放松心情,自然飘逸的心神,在自主的绘画形式上得到表现,使“道”与“艺”在绘画形式上得到充分的统一,达到艺与道合的理想境界,从而实现了艺术对人生的超越,进而达到宗白华先生说的意境表现的最高层次——“最高灵境的启示”,从而达成对人对自然的感悟,这种感悟与画完美结合,从而实现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龚贤的作品为例,来说说“道”与“艺”是如何结合的?龚贤的作品分三个阶段, 黑龚时期、灰龚时期和白龚时期。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着浑厚华滋、润泽如雨、浑然天成的意境。黑龚时期,他的画面总是在营造一种子夜的感觉,所有的山都在黑夜中闪闪发光,浑然如黑夜中的金刚。灰龚时期的龚贤,其作品一改黑龚时期的风格,有了烟雨朦胧的美感。构图也逐渐走向大气,自然的真实情怀,在龚贤的画面中逐步真实的呈现,到了白龚时期,“道”与“艺”两者的结合就更加微妙了,我们既能看到自然的真实场景,也能够感受到空灵、高古的意境。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最为精深、基础的就是《易经》,在《易经》中提出了阴阳二气和合论,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准确的提出了在山水画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虚实相生的绘画手段表现自我心中对自然万物的真实感受,中国人历来讲究“道法自然”,《易经》中所阐述的理论,同我们“道法自然”的本意正好是相同。在山水画中,黑白所营造的节奏同老子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是同一道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极图中的两条小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生,生发无限意向。这种黑白节奏和韵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意境的层次,是否能够创造出“萧条淡漠,荒寒简远”的山水画最高意境。

中国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开始到最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种,并创造了一种可游、可行、可居的具有浓厚自然情怀的意境。在这期间,很多画家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牺牲。意境理论的成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学习的典范,从李思训到范宽,从范宽到四王,丛四王到黄宾虹,山水画经历了几个阶段的飞跃。在这当中,关于意境的理论,在继承中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被忘记,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迅速涌入中国,许多山水画家在股思潮的冲击中,打破了传统的意境论,创造出了新的绘画形式。我们在这里以著名山水大师黄宾虹先生为例,来深入的谈谈意境论的进化。黄宾虹先生有句话叫做十年传统,十年突破。在研究了十几年的传统之后,他研究了西方绘画的理论,并将西方素描绘画中的某些因素运用到里面,结合造型,形成意象意境。正所谓“大象无形”,黄宾虹先生的画在造型和意境的创造上都表达出了这个特点,山似山非山,树似树非树,但是放在一起,树又是树了,山又是山了,阴阳布局合理,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将自然规律准确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诉说了画家心中的想法。因此,意境创造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意境的境界表现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的理论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表现自然事物的基本运行规律,达成人与天调的人生理想,体现东方人特有的“静思的智慧”。

对山水画意境问题的探讨,历代画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它在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而发展,随着人对自然理解和控制能力的增强而发生变化。意境理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集大智慧而成的,因此我们应该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时,将现实环境同文化有利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技法和层次。

猜你喜欢

黄宾虹山水画意境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