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合一”,提高笛子的艺术表现力
2011-08-15张建庄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湖南长沙410004
张建庄 (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 湖南长沙 410004)
竹笛约九千年前就已出现在华夏大地,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我国所有吹奏乐器的鼻祖。秦汉时期,笛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唐代将竖吹的篪称为箫,横吹的则称之为笛,同时还有了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元朝以后,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已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的不同风格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梆笛多用于梆子戏(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伴奏,也可用于独奏。还活跃在当今北方的吹歌会与评剧中。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剧音乐以及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到明清时期,竹笛在民间音乐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演奏技法飞速发展。特别是建国以后,这门乐器不仅成为各种戏曲、舞蹈伴奏以及在民乐合奏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而且还是一门非常出色的独奏乐器。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的一对哲学范畴,前者指抽象的、精神层面,后者指具体的器物、制度、方法。借用这对哲学范畴,“道”指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器”指笛子、指法、音域、调性等,以此来说明笛子演奏过程中人们通常存在的重“器”轻“道”或“器”“道”分离的现状与缺陷。
一、重“器”轻“道”——“器”“道”关系认识模糊,影响笛子表现力
由于竹笛这件乐器,还存在音域还不够宽广,半音列不全等方面的不足。一般只适宜作近关系调(上属调或下属调)的转调,亦可转至基本调的下方或上方大二度调。转至远关系调时,通常要更换不同调的竹笛来演奏。在转调与演奏半音阶方面还远远不如十二平均律的西洋长笛那么方便。因此我们每一个吹笛的人(特别是专业吹奏者),往往都有大、小、高、低、长、短、粗、细等各种不同调的笛子,一般要有5—7支,完整调性要12支。这种换笛吹奏的方法虽然有些麻烦,但的确能够完满地解决音域不足和转调的问题。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演奏中就存在判断一首乐曲,选择用什么调性的笛子来演奏的问题。笛子选用对了,音域,转调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如果选用不当,就会出现不是音域不够(个别音吹不出来),就是发音不准,指法别扭,更重要的是不能很好地表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广大竹笛专业教师的注意,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个问题。其实,忽视这个问题的教学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个方面的知识的不足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会影响到竹笛的表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去了演奏的意义。
二、 “器”之不足——音域与调性判断法存在的缺陷
在我们平时的竹笛教学与练习中,判断一首曲子用什么调笛子来演奏,通常是看这首曲子的最低的音是哪一个音,也就是说将这首曲子的最低的这个音作为筒音来演奏,然后再结合曲子的调号,选择与曲子相同调号的笛子来演奏,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音域与调性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方法只能是适合一些业余的或自娱自乐的竹笛爱好者。若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采用这种判断方法不一定就能将乐曲的情感和内涵表达完整。现以乐曲《东方红》为例,这是一首颂歌体裁的歌曲,她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的情感,唱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那么吹奏这首歌曲时富于激情、庄重。从音域上来看,此歌最高一句为。其中最高的一个音为“”。虽然这个音为最高,但却不常用,而曲目中“ ”音却多次出现(“ ”为该曲的常用音),这一点显得很重要。依据上述两条我们用什么笛子好呢?假如我们用G调梆笛,正好是“小工调”(全按为5)的指法去吹,看来似乎很恰当,但是实际上并不适合表达作品的情感与内涵。理由:(1)此曲常用的高音等于梆笛第三孔的超吹“1(•)”。而该笛上面的“、 、 、 ”几个音就根本没有用上,或者说只偶尔用了个“ ”。然而,我们都知道梆笛上的超吹音恰恰是最易表达吹奏者内心的激动情绪,音色最为明亮的、最有梆笛特点的几个音。(2)这首歌最低音为23 21 | 21 76 | 5—| ,而其中这个“5 ”正好是梆笛的最低一个音(筒音),因为G调梆笛的管细、短,音高昂,所以这个最低音(“5”音)就显得厚度不够,有些轻飘。(3)整个笛子的音色音质都显得清晰而不浑厚,高亮而不庄重,激昂而缺乏深情。
根据以上几点来看,选用G调梆笛不能很好地表现这首颂歌体裁的作品。同时也证实了单从音域与调性方面来判断是不够的,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采用综合判断方法。
三、“器”“道”合一——情感、技法与曲目的谐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作曲家每创作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与内心的感触。我们在演奏某个作品时,其实也是在与作曲家(一度创作)在进行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说是在进行二度创作。演奏者必须将作品的内涵与意境表现出来,才能够感染人,才能够打动三度创作的观众与听众。因为音乐有欢快、热烈、激昂、赞美、庄严、平静、忧伤、同情等情绪的变化。其实在竹笛的十二个调性中,也有适合表现各种情绪的竹笛的。如G调(梆笛),因竹管细、短,音色高、尖、亮,通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等情绪的曲调。C调、D调(曲笛)竹管粗、长,音色低沉、厚实,通常用来表现忧伤、悲痛、庄严等情绪的曲调。在我国的民族吹奏乐器中,不仅竹笛是这样,其它吹奏乐器也不例外。如唢呐在表现忧伤、悲痛、庄严等情绪的曲调时,通常用唢呐杆长而直径粗的低音唢呐。表现欢快、热烈等情绪的曲调时,通常用唢呐杆短而直径小的G调或F调唢呐。但是,在我们平时的竹笛演奏中,并不是所有的旋律都为竹笛量体裁衣而作的。竹笛不仅要独奏,还要为演唱伴奏、各种戏剧伴奏、器乐合奏等等,所以,选择什么调笛子来演奏作品,既要考虑调性、音域与旋律中的常用的音,又要考虑作品的内涵和情绪,器乐合奏时还要考虑到音量的平衡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四、修“器”合“道”——笛子的选择与指法的变换
仍然以《东方红》为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选择相应调性的笛子能完整地表现《东方红》这首作品呢?
下面我们采取换用D调(曲笛),变正宫调指法去吹这首作品(即全按为“2”第六孔作“1”),效果就要好些。其道理是:
①曲笛本身笛管粗、笛身长、音质浑厚,富有深情,较为庄重。
③曲笛上第二孔、第一孔和筒音的平吹音(即低音)较为低沉阴暗,这里正好也没有用这几个音。最低音“5”才到曲笛第三孔的平吹音。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选择D调曲笛,变正宫调指法来吹奏《东方红》其效果就会比其它笛子为好。
又如笛子独奏曲《我是一个兵》和《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为G调小工指法(第三孔作“1”,筒音作“5”),而《打靶归来》为C调正宫指法(第六孔作“1”,筒音作“2”)。其实两首曲子都可用G调梆笛演奏。为什么这两首曲子都要用G掉梆笛?其道理如下:
(1)《我是一个兵》与《打靶归来》两首曲子从音域上看都是两个八度另一个音,正符合小工调与正宫调的音域范围。从情绪上来讲,两曲都要求奔放、激情、高昂、火热,能体现战士生动活泼的特点。这样的曲子,我们若用曲笛就必然吹不出应有的情绪效果。
(2)若用曲笛吹奏《我是一个兵》这首曲子,就必须用正宫调指法方为G调(即全按为“2 ”第六孔作“1”),此调的音域为 2—— ,而《我是一个兵》曲的音域是5 —— 。这就形成高音不及,低音无用。无法进行演奏。
(3)如把《我是一个兵》曲改为D调,用曲笛小工调指法去吹,音域是解决了,但由于曲笛管长、身粗、调低,难以表达乐曲所需求的那种奔放、激情、高昂、火热和战士军旅生活的情感情绪。
由于梆笛的笛管细,笛身短、音质高昂明亮,发音敏捷,易于谈吐,宜于表现奔放、激情、高昂等情绪的乐曲,所以选用它来吹奏《我是一个兵》与《打靶归来》这两首曲子就能收到极好的演奏效果。
因此,同是一个调性的曲子,但由于曲子的情绪、音域与常用音等要求不同,我们绝不能都用同一支笛子去吹奏,而是应选用不同的笛子、变换不同的指法来演奏。
综合以上分析,在教学与演奏时,我们在选择使用笛子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根据曲子的情绪要求和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笛子更好地“表情达意”。
(2)根据曲子音域宽度和笛子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指法提高演奏效果。
(3)看曲子的常用音,能否与使用笛子的最有效音域统一起来。
如果是与乐队合奏,还应考虑乐队的大小和与其它乐器的配合上是否适当。因为我国的民族吹奏乐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在音量方面除个别乐器较弱外,大多数较强。因此,在乐队的运用中应注意:音量的平衡,管乐与弦乐、管乐与管乐之间音量的平衡;和弦各声部之间的平衡与音色的协调。假若乐队的规模大,乐队音亮就响,笛声易被淹没,则应用梆笛和高音笛,反之避免笛音尖刺,过于突出,则应选用中音笛、曲笛或箫笛。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多选一些不同体裁的曲子,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久而久之就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了。
要想把笛子吹好,除了熟练地掌握各种吹奏技巧之外,还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处理乐曲,单凭音域与调性选择笛子是很不现实的,还必须根据乐曲的高、低、快、慢、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要求,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器”“道”合一,才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笛子,从而达到充分表现乐曲内容的情绪与内涵,提高笛子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