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音乐形象分析
2011-08-16刘贝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刘贝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艺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安东宁•列奥波德•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他到达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作品中不乏美国黑人音调和印第安音调,又由于德沃夏克在作品手稿的第一页题有“纽约”字样,所以,很多人将这部作品称为“美国交响曲”。一般认为,其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国新大陆的印象种种”,或是“美国新大陆有色人种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自由而开展的艰苦卓绝斗争”,这都成为了该作品的一个“公认”的音乐形象。对此,本文通过对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总谱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及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看法。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前三乐章完成于数周之内,而第四乐章于事隔三个多月后才完成。该乐章在使用新主题的同时,不断的对前三乐章中的主题进行“再现”,使新旧主题交织汇合,对整部作品进行了总结。下为第四乐章曲式结构图(见图表一):
图表一
第四乐章曲式结构:
一、呈示部
序奏使用“前长后短”的顺分型节奏,时值逐步紧缩,密度逐步增加。旋律上采用隐伏声部写法,低声部是e小调的属持续音,高声部是向上进行的线性声部(见谱例1):
谱例1
序奏共9小节,前7小节由弦乐组演奏,主要使用八度加厚的单旋律织体。后2小节使用乐队全奏,节奏上使用的是著名的“命运动机”。整个序奏在音响上略显“不安”和“忧虑”,这种“不安”和“忧虑”代表着德沃夏克对祖国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主部主题使用离心型旋律,以主音e为轴进行离心运动,节奏上具有明显的进行曲风格。但是,小调式的运用使主题中隐藏了一丝淡淡的忧伤(见谱例2):
谱例2:
主部是三段式,主部主题分别在铜管、弦乐和木管上呈述,更加剧了这种忧伤。德沃夏克的民族情结是众所周知的,这种进行曲风格与忧伤情绪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德沃夏克“心念祖国”与“身在异乡”之间的矛盾。
副部主题气息悠长,富于歌唱性。在弦乐长音的背景之上,由单簧管演奏,使人很容易想到波西米亚的田园情景(见谱例3):
谱例3:
但是,单簧管清远而冷漠的音色却表明,这种熟悉的田园情景只是存在于回忆之中的。副部主题深刻的描写了德沃夏克对故乡的向往与思念。
二、展开部
主部主题首部材料在展开部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在调性和时值上不断进行变化,“心念祖国”与“身在异乡”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见谱例5):
谱例5
展开中心第三阶段引用第二乐章中的“思乡主题”,随着音区逐渐提高、密度逐渐增大、声部逐渐增多,德沃夏克的思乡情绪也越来越浓(见谱例6):
谱例6
展开中心第四阶段引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首部材料——上行和弦分解音型,这个音型使用的是典型的印第安节奏。但是,这个印第安节奏的属七结构分解和弦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一次次的进行到了末乐章主部主题“忧伤的进行曲”音调上(见谱例7):
谱例7
这也许是全曲中对形象的最大暗示——异乡的繁华永远也无法阻止德沃夏克对祖国的思念。
三、再现部与尾声
再现部使用紧缩再现,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感。随后的第二展开再现部中再次出现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进一步加剧了“心念祖国”与“身在异乡”之间的矛盾。
尾声中,“忧伤的进行曲”音调由木管和弦乐演奏。共有八个声部参与演奏,使用八度加厚的单旋律织体,使用强力度。而“印第安”节奏只有圆号和长号演奏,并且,与此同时还有小号演奏的“忧伤的进行曲”音调与之并置进行。在音响上,“忧伤的进行曲”音调比“印第安”节奏更为突出。德沃夏克用这样的处理手法,展示了他坚定的信念——繁华的异乡是无法与自己的祖国相提并论的。
四、结语
具有浓厚捷克民族气质的德沃夏克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借用了部分美国黑人音调和印第安音调等音乐因素,用以代表他所身处的异乡情景,而作品中无时不刻透露出的思乡情绪和不安的音调以及交响性的发展过程,则更多地表达了在这部被称为是“美国交响曲”的作品中,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
[1]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总谱,人民音乐出版社.
[2]牟林芳:《民族的精神 心中的回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69页.
[3][美]米歇尔•贝克曼 著、郭小林 译:《亨利•克雷比尔,安托尼•德沃夏克和<新世界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