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声乐演唱中的机能“统一”
2011-08-15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刘 颖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一、正确的气息支持
如果我们把歌唱比做一棵大树,那么气息对歌唱者来讲就是树的树根。气息是歌唱的基础,也是声乐演唱的原动力。演唱者气息的长短、深浅与否直接关系到歌唱的质量。当一个悠长的节拍需要歌者长时间的将声音托住时,他必须根据歌曲的需要一口气演唱完所需的小节。为什么气息可以支持这么久?全来自于人的器官——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支气管、横膈膜等)。我们常见的呼吸有三种,其一,说话式的“浅呼吸”,该呼吸只停留在胸腔,其二,运动式的深呼吸,该呼吸使气息诸如腹式,其三,介于两者之间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们歌唱极力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方法,即把气吸在肺叶的下端,腰的周围,也就是横膈膜的周围。要求得此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练习:1.用咳嗽的方法找寻腰上的感觉。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讲很难理解什么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咳嗽的方法,咳嗽也是一种呼吸的运动,“呼”和“吸”的过程中肺会产生变化,腰会产生明显的感觉,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个方法。2.用哈气的方法找寻腰上的感觉。哈气是一种简单的动作。哈气时,必然会先吸气,同样的原理,一“吸”一“哈”之间,腰上也会有明显的感觉。3、用小狗喘气的方法练习,这个练习方法较前两个是有一些难度的,可以用模仿的手法来练习。这三条对气息的练习很有帮助。当然我们获得好的气息支持,不仅要掌握气息训练的方法,还要掌握运用气息的技巧。有很多学习声乐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觉得自己是有气息支持的,却总觉得在歌唱中气息支持不够,所表现出的现象是,第一句行腔未完,第二句气息欠缺,给听者的感觉是歌唱者总在喘气,这一现象显然是歌唱者的气息呼吸没有支点,或者是歌唱者吸入的气息过于浅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寻求解决:1.在演唱中需要换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鼻子和嘴一起来吸气,吸到腰的周围,感觉到整个腰包括肋骨都是张开的,这样我们就储存了足够的气息,换气也不显得那么夸张了。2.唱歌之前先“松掉”。很多学生在演唱时怕气不够用,就张大嘴饱饱的吸一口气,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还没唱呢先僵掉了。“松掉”的方法就是将小腹放松(沈湘先生就主张放松小腹,先生说“把嘴张开,小肚子一松一鼓就气沉丹田了)①”。3.很多大师都讲过“声带挡气”,这一说法在70年代就被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先生提了出来,只是到近些年才备受关注,练习声带挡气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打开喉咙的练习,放松的张开嘴,让喉头放至最低位;二是气泡音的练习。
二、 振动体——声带的合理运用
任何乐器都有它的振动体,譬如说钢琴的振动体就是敲击琴弦的小榔头,小提琴的振动体就是它的琴弓等等。声乐的振动体是很特殊的,它就是人的声带——两条乳白色的韧带。人的声带是长在喉室里的,平时张嘴是看不见的,只有使用特殊的医学器材才能看见它们。人在吸气时,声带是张开的,在歌唱时是紧闭的。声带使用不当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诸如声带小结,息肉,水肿,出血等等。声带作为振动器官,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怕学生伤及声带,往往要求学生往头腔唱,从来不强调声带的作用,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我们经常会说“放声歌唱”,其实这个“声”就指的是声带,声带做功了,才能闭合,否则声音就是虚弱的,没有力量的。沈湘先生说过:“要想使声带产生纯净的基音,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找到“声门适度感”,二是侯结的正确位置。”②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这里必须注意一点,声带闭合时,下巴和脖子周围的肌肉一定要放松)。喉头的稳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管你是什么唱法,只要是好的,你的喉头必然是稳定的。③至于喉结的位置,人在吸气时,喉结是自然下沉的,但往往一唱歌,喉结就要往上“跑”,尤其是在唱高音时,喉结上升非常明显,这时唱出来的声音,就有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很刺耳。所以要出好的声音,一是声带要闭合好,二是喉结要自然下沉。练习声带闭合的方法可使用两方面,一是张嘴(这里所说的是张内嘴——即小舌、软口盖上去,喉结下来);二是气泡音的练习,我们在气泡音发出的位置来发声,这个方法很实用,一下子就能使声带闭合,而且能够稳住喉结,使喉结位置不会随意变动。
三、科学的理解共鸣
共鸣器官——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共鸣腔体,在这之中,面罩共鸣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你声音发出的方向及质感。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吉(Gino Bechi)先生说“保持面罩共鸣是美声唱法里很关键的问题,没有面罩共鸣技术是有缺陷的。唱出来就是不好,面罩共鸣一定要充分利用。④”面罩一词是从外文Mask译过来的,主要指的是人的面部三角区(鼻腔、额窦、颌窦及蝶窦)的地方。面罩的共鸣是为了美化声音,使声音听起来更结实,有质感,有穿透力。那么怎样获得共鸣呢?笔者在声乐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1.哼鸣。可采用张嘴或者闭嘴的方法来哼鸣,这个因人而定,有的人容易闭嘴就找到哼鸣,但有的人适应张嘴找哼鸣,这个是不限制的。2.微笑。微笑时面部的笑肌是抬起的,容易找到共鸣的位置,其实微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牙关打开小舌抬起,大舌放平,更容易获得高位置,并且解决了一系列口腔之中的问题。3.小声哼唱。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很有实用性,小声哼唱更容易找到位置。世界著名男高音吉利(Beniamino gigli)的哼鸣技巧非常高超。他说:“要登台的那天,直到上台前,我一点也不唱。早上醒来,我试试自己的声音,轻松柔和的哼几个高音,如果都很好,便不再考虑我要登台献唱的事。我整天过得很正常,绝不紧张,我也从不怯台。⑤”4.咬字。其实咬字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止在唱歌时咬字要挂上位置,我们日常说话也要养成放在高位置说的习惯,这样更易于助我们获得声音的高位置。获得好的共鸣是我们声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好的声音是要传得远,直直的传出去。记得当时马来西亚首席男高音陈容带着他的学生来西安音乐学院讲学,他的学生是阉人男高音唱法,他让他的学生在演唱时对着整个音乐厅(当时的音乐厅成椭圆状)各个方向坐着的观众唱一遍高音,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他声音的穿透力,当时我真的感受到了,他的声音穿得很远。
四、关于咬字的统一
中国人讲究的是字正腔圆,这非常有道理。字正讲的是声母的准确,也就是我们说的字头要咬准;腔圆讲的是韵母的准确性,也就是归韵。如果字咬的不准会造成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吐字不清,歌唱者在唱歌观众却不知道在唱什么,听起来满嘴囫囵之音,极大的影响了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沈湘先生也说过,咬字吐字清楚不清楚,干净不干净,是歌唱得重要问题,光有声音没有好的咬字吐字的功夫,是不可能完美的表达作品的意思和思想感情的内涵的。只听声音不注重语言,还不如听林子里的鸟叫呢。⑥其次,咬字不当会造成口腔内肌肉的紧张,尤其是舌头的紧张,直接会导致声音的质量出现较大误差。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一个歌者要练习字正腔圆,必须做到一板一眼的读歌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归韵的技巧。那么如何做到吐字的归韵呢?歌唱着在字头咬字时讲究“狠、准、快”,字头咬完之后马上送到腔体,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咬字,吐字很有帮助。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我的专业老师告诉我,让我感觉嘴长在鼻子后边,用鼻子后边的这个嘴来咬字,实践之后发现,这么做不仅有助于咬字咬的准还有助于获得高位置,真是一举两得。
结语
声乐是一个统一体,是呼吸、声带、共鸣及咬字诸因素共同协调而成,他们也是相互牵制的。没有任何一因素在声乐演唱中是单独存在的。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忽视了谁,也不能达成统一,不管是那种唱法,不管是什么声部,大的方向都不会变。综上所述,歌唱是整体的协同运动,四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声乐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是学无止境的,不断的在练习中体会这种协同运动,相信声乐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注释:
①引自《沈湘声乐教学艺术》439页.李晋玮、李晋瑗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1.
②引自《沈湘声乐教学艺术》440页.李晋玮、李晋瑗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1.
③引自《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02页.李晋玮、李晋瑗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1.
④引自《这方水土当敬仰您的灵魂——杨树生先生逝世五周年暨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42页.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编印 2007、11.
⑤引自《这方水土当敬仰您的灵魂——杨树生先生逝世五周年暨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5页.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编印 2007、11.
⑥引自《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06页.李晋玮、李晋瑗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