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突出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011-08-15孙德慧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大众文艺 2011年11期
关键词:身心音乐发展

孙德慧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3)

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突出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孙德慧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3)

音乐教育作为中小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艺术教育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开发学生潜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基础音乐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智力水平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等的变化,实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相应的开发并使他们受益。

音乐教育;阶段性;身心特征;针对性

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音乐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必须遵循新课标中指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行教学,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指南,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素质和谐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逐步在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在当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投入课改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而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教育是开发人脑、发展人的完整思维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人的“完整人化”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我国学者王通讯进一步提出了“多元聪明”论[1]。这一创建性的论题为人类智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人类自身智慧的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也更证实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中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挖掘其潜能,发扬主体精神[2]。

然而,现实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教育,而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基础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了孩子们的年龄差异以及个性差异,甚至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统一目标,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同样的步伐,这显然不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被扼杀,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原有的灵性。赞克夫曾经说过,“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压制学生的精神力量。”就此现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状况实行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必要。

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其身心发展即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连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学前期)

童年期6、7---11、12岁(学龄初期)

少年期11、12---13、14岁(学龄中期)

青年期13、14---17、18岁(学龄晚期)[3]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是幼儿后期和童年期的个体,其年龄大约在6、7—11、12岁之间。中学学生则是指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个体,年龄大约在11、12—17、18岁之间。两个阶段都是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打基础的教育,是为了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和以后走上社会打基础的教育,他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全体儿童和青少年。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样需要各种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为了使学生在各自的身心发展状况及认知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相应提高,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差异实行相应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性格、记忆能力等各方面有何差异,下面针对不同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相应的教学重点及方法。

1.小学阶段(童年期,学龄初期)

在我国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一般为6、7—11、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伴随着身体上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功能也在迅速发展,从笼统地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准确地感知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他们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其思维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逻辑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也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那么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征,音乐教学中的鼓励教学以及审美趣味性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1)鼓励引导,培养小学生自信心

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们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4]。”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进步,并适时的让他们获得赞赏并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学生树立学好音乐的信心,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正确激励的方法。

音乐的学习内容广泛,如歌唱、器乐、音乐欣赏等,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在教学效果上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而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有利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各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性进行引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特长方面的肯定、鼓励以及适当引导学生弱项的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特长在众同学面前有所发挥和展示或受到老师表扬时,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种自我肯定和高涨的情绪会让他们尽一切努力做的更好[5]。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既要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的一面,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审美趣味性教学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审美教育”这一作用。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音乐教学中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美好的音乐能给人以快感和心灵的净化,特别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实现美育方面有很深的意义。音乐的审美本质是一种美感,作曲家圣桑有过这么一种认识: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最精致的产物之一。音乐教育必须围绕着音乐审美——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这个核心来活动[6]。

音乐的审美感知及体验是实现小学审美教育的基础,它对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有着重大的作用。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这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好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总体上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基础的目的。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教学过程中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倡导“乐学”从而实现使学生多才多艺,有特色的发展。孔子是乐学的倡导者,并把其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他以“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比一层深入,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正处在容易激发、不易持久的状态,所以小学阶段是建立音乐兴趣的关键时期。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东西,愿意去做的事情,别人就阻止不了他去关心、去投入。反之,无论别人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会投入地学习,这就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启示:兴趣是小学音乐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8]。作为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盲目教育,逼着学生学的效果要好得多。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学习和巩固自己的特长,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以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及其自身特点为基础进行的。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教育,培养小学生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趣味性培养。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将两者完善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道德情操的最终目的。

2.中学阶段(少年期,青年初期)

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及高中阶段,约从11、12至17、18岁六年左右的时间。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约从11、12开始到14、15岁结束。这几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加速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展速度来说则显得较为平稳,呈现出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高中阶段又称青年期,约从14、1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经过幼儿期和学龄初期的发展,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智力发展也在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9]。

两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是趋于统一的。处于中学阶的的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他们能够较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去全面、深刻的感知事物,进行学习,这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以后工作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以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最突出的是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的、批判的思考问题,对所学知识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学习和思维活动中,比较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根据上述中学生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及特点,中学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渗透强化思想性教育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

(1)渗透德育,加强思想性教育

“音乐教育不止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这句话准确表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毕业生以后将是社会的栋梁之材,在中学阶段是他们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他们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必须在小学“审美教育”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渗透德育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交叉立体情况以及他们思维的幼稚、片面等因素要求中学的音乐教育重视德育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尚情操,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10]。

(2)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

中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他们思维的组织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能独立的批判的思考问题,对学生、教师、家长的观点以及书本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能力也在提高,那么这个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吸收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逐渐陶冶情操、完善人生,提高综合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中学音乐课堂的基本任务[1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它代表新的教育理念,同样要求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智力产品。实现创新,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所以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还应该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变成一个由学生自我研究自我发现的过程[12]。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一程,良好的音乐教育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意义,真、善、美的德育教育以及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重要内容和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它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以人为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他面对的是千差万别个体,这就要求教育者重视个体的各种差异。由于年龄、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些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也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教学中认识到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地认识到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阶段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

[1]刘敏.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3.

[2]胡涵愫.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新校园:理论版.2010.9.

[3]张承芬.宋广文.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55--264页.

[4]蒋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M].小学教育.2006:第101--109页.

[5]许文润.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教法[J].吉林教育:综合,2010.9.

[6]贺志朴、姜敏著.《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30—36页.

[7]章承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第2页.

[8]魏玲.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1.

[9]中学音乐教学论教程编写组.中学音乐教学论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16页.

[10]何干平.探讨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江西教育,2005.8.

[11]纳梅.创造思维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2]曹珊.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话说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6.

孙德慧,男,1984年2月出生,现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该论文在2009年10月获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论文评选三等奖。

猜你喜欢

身心音乐发展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圣诞音乐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音乐
给身心降个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