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乐动 情由琴升
——高师非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侧记
2011-08-15汪宇飞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汪宇飞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心随乐动 情由琴升
——高师非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侧记
汪宇飞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本文通过对高师非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的讲述,使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乐趣,建立自信,同时在弹奏并欣赏的同时,达到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完善品德、提升情感素养的目的。
非音乐专业班;钢琴教学;情感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带有很深的心灵体验的情感艺术。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情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在我带了三年的非音乐专业班的钢琴课之后,更加坚信了音乐的魅力,非同一般。
在我院的非音乐专业班一直开设有音乐课,这种课综合性很强,不仅有乐理视唱、欣赏等基本音乐知识讲授,还有声乐,钢琴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而每周仅有两节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两节课里学到东西而有不觉得枯燥无味?是我上这个课首先想到的问题。我是一位钢琴教师,深知音乐学习的苦。学习乐理视唱和唱歌等都离不开弹琴,所以我决定以钢琴为载体,从钢琴弹奏入手,乐理视唱和唱歌一步一步的渗透进来。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告诉学生用心去聆听音乐,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让心灵随音乐飞舞,让修养随音乐提升。
一、感受音乐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带的这个是3+2普师班,就是三年的中师加上二年的大专学习,这样的班级,仅在小学上过完整的音乐课,到了初中,音乐课基本已绝迹了。现在同学们能为亲手触摸到“乐器之王”而激动,可一上课,都傻了眼;一练琴,都慌了手脚。几个回合之后,便逃之夭夭,不忍再弹,以免破坏原来美妙的钢琴音乐在自己心中的美好印象。如果一味按照既定内容走下去,学生们肯定会逐渐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钢琴这门器乐教学而言,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钢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更谈不到情感的表现,尤其是越往后越有枯燥的技术练习,仅仅单纯的理性讲述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情绪。因此,要想钢琴教学过程顺利,就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钢琴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兴趣的动力来源,担负起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在接触了两周的钢琴后,我在课上弹了两首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给他们听,他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我想,既然同学们有足够的欣赏水平,那我们就先从感受音乐起步吧!教材的第一部分是断奏练习,有《左右迈步》《蜜蜂飞》等几首钢琴小品,主要的任务是认准音符时值和掌握最基本的弹奏练习。针对这几首作品的特点,我和全班同学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一些音乐游戏:边弹琴边齐唱、分小组唱旋律;全部大声唱和全部小声唱;由弱到强再从强到弱;唱单音和唱合音……并且在唱的过程中,还加入了拍手、跺脚等一些肢体动作,以增强音乐的律动感。每堂课,同学们都会闹得翻天覆地,但是又出奇的有规律。同学们都被音乐内在的节奏、和声、结构美所震撼,对音乐的美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要重新审视对音乐的理解,内心强烈的渴望能亲自弹奏这些作品。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学们收获很大,兴趣越来越高涨,充分认识到了钢琴练习的必要性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通过学生回课的间隙,指导学生练习,并和学生谈心,分析个人的优缺点,逐渐把全班分成有规定目标的、有自定目标的、也有规定加自定目标的,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们在平常练习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并越来越自信。同学们还感受到那种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能弹出完整、流畅的作品时,无法言语的激动心情,渐渐的爱上了每天的钢琴弹奏,热切的憧憬着弹出下首作品时的欢欣和喜悦。
二、理解音乐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乐记》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列宁也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利工具。”因此,音乐能直接地、迅速地通过高低抑扬有度、缓慢轻重有节的音响(即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传进学生的耳朵,使之唤起美的感觉,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让音乐不断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以此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很多著名的钢琴曲(有的是改编成的钢琴小品),我总是让学生们先自己弹奏一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自己亲自弹奏一下,或是直接通过良好的音响设备欣赏原作品,每次都让学生们激动不已。比如在《保卫黄河》回了一次课之后,我组织了一次集体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我先讲解了这首作品的来历和发展,并在音乐构造上做了细致的分析,当讲到最后,教师的激情已经完全感染了学生们,他们迫不及待的想欣赏这首作品。音乐开始了,那磅礴的气势,雄壮的音调,热情奔放的节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不知不觉一遍就听完了,学生无不动容,纷纷要求再次欣赏。当音乐声再一次的响起,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专注的听着,脸上的表情随着音乐的进程不断变化着,当听到《保卫黄河》这一乐章时,同学们再也忍不住了,全班不由自主的随着强劲有力的音乐,激动地打起了整齐的拍子,不需要有指挥,同学们的动作是那么的整齐,那么的有力,一个个情绪很到位。课后,学生们在乐曲的风格,力度的把握的,情绪的理解都有了极大地变化,而这些,有时是难以用语言去表达的。
这样的教学手段往往“四两拨千斤”,最终结果,无论是从艺术角度和演奏技巧,还是从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上讲,学习的结果是立竿见影,学生们往往从这些动听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能深深地触动心灵,给他们以动力,更好的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体验音乐以提升学生情商素养
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自古而然。《乐记》记载:“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一法治人,善则形象德矣”,这说明“乐”有对人施行教化的作用,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有的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在崇高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崇高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赞美、歌颂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和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对象相联系,崇高的巨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向往纯真,高临于平庸与卑鄙渺小之上,良好的音乐教育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的修养提高,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学生刚入学时,大都才十四、五岁,正是思想极为活跃,行为极有个性的一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建立,对有些事情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很少接触的音乐课了,而且进行的还是演奏技巧极强的钢琴课。所以,我们的钢琴教学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在考虑到这样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状态后,在课的内容安排上,不仅有古典乐曲,现代乐曲,还有流行乐曲;在上课形式上,有集体课、小组课,还有讨论课和活动实践课。而且,当他们完成一首作品后,我总是及时的做出评价,对他们的练琴成果给予肯定,对他们的音乐美给予赞赏,久而久之,一个学期,两个学期过了之后,学生们逐渐有了自信。有很多学生都说,自从接触到钢琴音乐后,克服掉了以前的许多坏毛病:急躁、做事情不用心、拖拉等,心情烦躁时,他们会到琴房里去弹上一曲,通过弹琴,磨练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意志;通过弹琴,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明白了只有今天的付出才会有明天的收获。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带的这个非音乐专业班,有二十多人通过了钢琴业余十级的考试,并且在学院“五月阳光科技文化节”的开幕式:非音乐专业钢琴主奏音乐会——“青春的旋律”中分别表演了钢琴四手联弹、十位同学的钢琴齐奏等节目,精彩的演奏激起了全场同学们的热烈欢呼声,参加演奏的同学们无不感到了深深的震撼,每个同学们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徐平同学在她的学琴感悟中写到:“我们十个同学有幸参加了学院的钢琴音乐会,成为钢琴演奏者。虽然在准备这场表演时很辛苦,而且也有些紧张,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取得了表演的成功。通过这次的上台表演,我发现自己渐渐从一个胆小的小女生变为了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而这一转变是老师与同学带给我的,更是音乐与钢琴带给我的,钢琴对于我就是如此的充满魅力,我相信在我的自信与努力下,我的钢琴之旅会走的更远,我的人生道路会走得更坚强。”
学生在学习钢琴弹奏中,从被动的接受到逐渐内化,是因为音乐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经过他们亲身的音乐实践,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情感之中去感受、体会,具有愉悦性和趣味性,同时在弹奏与欣赏的同时,把很深的人生哲理用这种轻松愉快、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是外在的他律转化为自律,是人的主体目的符合最高的善,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完善品德、体验情感提升自我素养的目的。
我想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个观点作为本文的结尾,他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1]蔡仲得《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
[3]吴跃跃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
汪宇飞,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师范学院,职称:讲师,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