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讨
2011-08-15史佳莉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白城37000上海大学上海市00444
史佳莉 刘 畅 (.白城市行政学院 吉林白城 37000;.上海大学 上海市 00444)
洮北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讨
史佳莉1刘 畅2(1.白城市行政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2.上海大学 上海市 2004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发展势头强进,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日趋凸显。特别是县级以下的教育表现更为突出。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义务教育;教育教学;工作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校分散、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较为普遍。
洮北区属于白城市辖区,城内现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8所。学生总数为28517人,其中小学生17912人,中学生10605人;农村有中小学30所,其中中心小学15所(不含78所村小),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共计13881人,其中小学学生10180人,初中学生3701人。
经调查城区内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在校学生28517人中外地学生有1979人(小学424人,中学1555人),占城内学生总数约为7%;农民工子女有4604人(小学2624人,中学1980人),占城内学生总数大约16.4%;住宿生有1920人(小学30人,中学1890人)。从调查数据看,外地和农村民工子女占城内学生总数约为23.6%,城区内实际学生数为21934人。近年来我区农村共调整撤并了85所学校,其中初中7所,村小78所,撤并比例占全区农村193所学校的44%,陆续改建、扩建了10所住宿制学校,其中小学3所,初中7所,使全区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改善。
二、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学校生源不均等制约着城乡教育发展。
(一)办学条件不均衡。由于洮北区被上一级定位“区”不属于“县”,一些专项惠农政策和资金根本享受不到,加上洮北区实际上贫困落后,属于农业区,所以,一些财政较差乡镇的中小学校,校舍条件、教学设施、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普遍滞后,教学活动仍停留在“粉笔+黑板”的最低办学层面,与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的城镇学校差距甚大。其次,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根据服务半径设置校点,使得农村中小学遍地开花,形成众多“麻雀学校”,耗散了办学的物力、财力,导致办学条件标准降低。
(二)师资力量不均衡。自机构改革以后,教师编制只减不增,随着教师老龄化到来,农村师资严重不足。因为农村教师半数是转正民师,目前许多人面临退休。其次,多年来没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来充实,学科配备不齐;还有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一些青年教师在这里呆上三五年、七八年,业务成熟了,就想方设法调走。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成了教师“过渡培训基地”,农村学校师资青黄不接。其三,城乡教师收入分配及工作量的差距,使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偏低、工作任务繁杂,生活成本高。
(三)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生满为患,存在超级大班,而一些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一些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一个年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在国家低生育计生政策的背景下,学生绝对数量减少。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还有一些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孩子随父母转移到城镇。三是农村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家长“择校”。为让孩子受到优质教育,家长宁可到城镇租房供养孩子,也不愿在居住地上学,这是农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目前,特别是初中阶段,为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农村初中生源流失尤为严重。
三、该变现状的方法及对策
近年来,洮北区教育局采取了多项切实可行的措施,致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局在尽量保证小学就近、初中相对集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满足当地百姓需要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稳妥实施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几年来共撤并42所中小学。2008年根据市区政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了《洮北区农村学校2009——2015布局调整规划》和《洮北区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方案》。科学地实施布局调整和制定规划,使全区农村学校布局达到了初步合理,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二)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学习环境。虽然该区财政困难,但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多方挖潜积极争取校舍建设资金,对破旧的校舍进行了改建和维修,特别加强农村住宿制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近两年来,共争取校舍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加强了农村住宿制学校建设。建成住宿制中学8所,住宿制小学3所。2009年计划再投入约1000万元,在洮河镇中学建4500平方米教学楼,在平安镇中心校建4000平方米食堂和宿舍。通过扩大农村学校投入,使该区农村住宿制学校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环境,舒适的食宿条件,增大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信心。
(三)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一是要增加教育基金,更新那些老化不堪,设备残破的实验设备、教育器材,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现代化的学习氛围。二是加大对优秀的学生的奖励以及帮助。
(四)开展以城带乡活动,促进共同发展。一是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子活动。城内学校利用办学理念、经费、师资、管理等方面资源优势,去指导、帮助农村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实现城乡学校管理模式的交流和共进。二是坚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选派城内学校名、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讲课,用以示范和引导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内学校任教,进行挂职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三是搞好师资补充,培训规划,及时引入新教师,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效活动的延伸,使我区城乡教育得到了交流和提升,实现了共同发展。
(五)实行规范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一是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学校办学行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课程设置上不减课时,音、美、体教学不流于形式,学校在校作息时间不缩水,农忙时节不放假,杜绝农村学校办学的随意性。二是加强师培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定期、不定期、专项培训,重点放在近年幼师分配的小毕业生培训上,加大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特别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层次。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力争使农村每乡镇至少设1所中心幼儿园,在人口集中、条件允许的行政村要设村级幼儿园。切实提高农村学前保育和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以乡、村为依托,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
(六)加大域内招生力度,保证有序流动。一是坚持划片招生、属地管理原则,控制辖区内学生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对那些不符合招生政策的学校,给予行政处理。同时,不予拨付违规部分生均公用经费。三是加强对薄弱乡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帮助,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在校学生。
史佳莉,女,1982、10、28,吉林白城,汉,大学本科,现任职白城市行政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刘畅,女,1984.6.8,吉林白城,汉,现任职于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