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关照下的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1-08-15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1期
关键词:生态艺术大学生

王 秀 (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试论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关照下的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王 秀 (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在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背景下,强调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强调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对综合能力、完善人格的培养模式,从而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大学生;艺术教育;审美能力

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已在社会的各层面得到认同:大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小到社会各级各类艺术教育办学机构的兴起,无不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然而,如何实施艺术教育,特别是在社会人才培养结构中——大学生中如何以科学、全面、有效的方式实施艺术教育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就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古今中外学者对艺术教育意义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古希腊时的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中国的孔子在其教学体系中将“乐”设置为一门重要内容;民国时的蔡元培提出“美育”的原则。他们在所制定的学科体系中将艺术课程纳入其中并予以重视。当人类社会进入到20世纪后,如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更科学、有效实施艺术教育,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

起源于生态学概念的“文化生态学”是在1955年,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的。文化生态学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这一观点提出后,文化生态学被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所重视,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我们将借鉴文化生态理论研究成果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艺术教育评价机制,扩展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尝试将新型的艺术教育理论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提高中,从而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以生态学的科学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即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改变单一、枯燥模式强调多种联系即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多种教育关系;提倡跨学科、跨专业,追求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学科之间的多种教育相互支持的现代艺术教育理论模式。

通过对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在以往灌输式、园丁式教育模式背景下,这一生态式“综合”的趋势将成为全新的艺术教育模式,它将使人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改变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转向研究人的感性生成、理解和反思过程;把对有限性的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转向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将孤立的单科教学转向探讨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不同艺术的共同美学价值,期待各种相关艺术内容的交融,以此来发展学生的综合感官作用;改变以往对有限的学校教学资源运用的状况,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形成的艺术课程与以往单一的、生硬的艺术课程相比将是一个全新的、丰富的、奇妙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种理想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创造力都会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并被激发。

笔者通过对我校近几年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内容安排等分析情况发现教学管理部门设置的目标和初衷是明确的:丰富同学的知识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作为课堂专业教学的延伸,公共选修课起着重要补充作用。以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全校所开设公选课为例,课程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其中艺术类课程涉及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文学、民间艺术、摄影等方面内容,占所开课比例的14%;参与学生数是2339人,约占全体选修课程人数比例的35%,而且普遍呈现出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这与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点不谋而合,当然在教学模式上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除了强调教育内容、模式上的特点,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还强调一种受众者与多种因素间的有机联系。它强调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一种互生互补和相互支持的有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组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高级智慧。

传统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多集中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而评判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大多是看能培养出多少音乐家、多少画家为标准。而事实上更多情况下,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可能更多的是艺术的“匠人”,离艺术教育真正的目标相去甚远。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想相比,“生态式综合”趋势使人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改变过去艺术教育目标设定以仅仅重视艺术技能的传授为标准而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的特点;第二,通过多种途径扩展艺术知识传递的作用,改变过去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而转向研究人的感性生成、理解和反思过程,从单纯的接受者变成有机的、智慧的参与者;第三,从知识的广度上看,改变对有限性的知识把握目标转向对更广阔的无限性的对人生、人性的理解;第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个人选择、个人参与和个人创造的模式教学;第五,由孤立性的单科教学转向探讨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不同艺术的共同美学价值和意义,研究如何使各种艺术相融,以发展学生的通感能力,使其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发生综合作用;第六,由单纯的学校艺术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如家庭、艺术社团、美术馆、音乐厅、民俗艺术活动场所),并把这些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这样一些艺术教育理念模式下而形成的艺术课程将会为学生展现出多彩的艺术世界,由此激发出来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形象必将产生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并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学生的品德、人格和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和创造力,都会在这种新型艺术课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1]《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滕守尧著.南京出版社,2008年3月.

[2]《古代的美 近代的美 现代的美》周来祥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3]《魔话: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董宾欣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月.

[4]《谁的蝴蝶夫人》孙惠柱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

[5]《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唐家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6]《艺术感觉与美育》拉尔夫.史密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7]《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布朗科赞尼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8]《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伯尼斯.马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9]《艺术问题》苏珊.朗格.南京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生态艺术大学生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纸的艺术
大学生之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生态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