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张 艳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 艳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重要课题,说明国家将课程决策权放手于学校自身。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对,突出了不同的特色,但过于突出个性,就会陷入误区。本文试图从校本课程的理论背景出发,探讨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偏于兴趣主义,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学术性,又如对课程资源的要求不高等,并提出相应对策。
校本课程;问题;对策
一、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与学科基础
(一)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年于英国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国际讨论会上正式提出,并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1具体就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编制的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当时的学者已经发现了国家课程建设的弊端。课程开发太过集中,国家集中一批专家,编写课程内容,但这些教材只体现出他们的“意图”,一线教师未必接受,课程的主要受众——学生,也未必适应。专家具有高学术水平,但他们不可能使课程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直接接触学生,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国家课程开发抑制了教师的参与,降低了课程改革对于学校教育的实际效能。另外,国家课程主要由专家设计完成,各学科都从自身的科学知识出发,而不从社会实践等实用性能出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专家认为,应将一部分课程开发权放手于学校,让教师根据实际制定课程。
(二)学科基础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强化模式中,行为被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受到适当强化后发生的系统变化。这一学习理论适用于简单技能的形成。认知学习理论比较关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新教材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应部分保持联系,由此产生的新意义与已有的知识保持一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基础。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认识到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合理性。
2.政治学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政治的支撑,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建设与政治的关系,应准确把握各级政府对校本课程的要求。但是,校本课程也不能屈服于政治,否则就会失衡。
3.未来学
校本课程开发借助了未来学的理论,教育未来学是一门运用未来学的基本理论,预测、分析和研究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兴的、综合的边缘学科。3教师在编制校本课程时,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预测、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未来趋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研发不失为课程编制权过度集中的解决办法,基于这种背景,则不免有些地方做得比较偏激,走入一些误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兴趣,忽略学术
校本课程注重兴趣,而太注重兴趣性,就会忽略课程应有的学术性。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往往忽视学科领域的核心,因而远离学术性。学生当然欢迎兴趣浓厚的课程,但这会造成选课扎堆现象,导致学校的软、硬件资源配套跟不上。另外,教师开发的校本教材与专业领域的材料在品质上可能不相适应,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时是否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4有待考证。如果校本课程都过于偏重趣味性,教学效果肯定欠佳。校本课程要通过趣味性去完成它的学术性,而不是通过趣味性去单纯地实现其趣味性本身。
(二)思想观念不到位,缺少文化支持
校本课程可以说是课程改革“赋权增能”的要求,相对是一件新生事物,对于信息闭塞的地区,校本课程的发展非常不易,这些地区的教育管理者认为校本课程和升学率无关,他们在思想上还未走近校本课程。“西北民族地区教师不要说身心‘走进’校本课程,有的甚至从思想上还没有‘走近’校本课程”“部分教师从思想深处还没有跳出‘上高中考大学’的认识藩篱”。5每个学校都有特有的文化,否则其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会做好,像有的学校竟能把校本课程开发成高考辅导的第二课堂,这些现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对课程资源的要求不高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如果对其投入的成本不高,结果会无法预期,效果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这样学校会有一定的财政压力。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在学校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非常大。
(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限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我国并没有真正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而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无论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没与校本课程开发衔接起来。所以,现在教师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教育专业能力尚未构建,在开设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被学生选择,职业角色发生转变,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也相继变化,所以,与校本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师资源也相对缺乏。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对策
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对策。
(一)正确处理兴趣和学术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处理好兴趣和学术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初期和专家联合编制校本课程,不失教师的主体地位,又参考专家的指导意见。另外,还可以和兄弟学校联合编制校本课程,但这一措施要实地考察兄弟学校的各项条件。6
(二)摆正思想观念,深化政策学习
教师要科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观念、方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考虑学生的需要。强化现代思想观念,真正读懂什么是校本课程,用积极心态面对。通过学习相关政策,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并不全是为了升学服务,更不能以此为价值尺度评价一门课程。教师应以开发校本课程为己任,这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三)加大教育投入
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的投资管理体制。任何事情都以经济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经费、人力和物力。所以,教育经费要充足,以提升学校的设备水平,减轻教师负担,满足创造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建设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校本课程建设建言献策。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各项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正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另外,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加强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成功。
四、结语
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当然对策也有很多,但对策再详尽也不如实践重要。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更丰富的实践来丰盈,需要更多支持者来填补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空白,需要更多的实践者用行动来检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注释: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6.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4.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4.
4.刘旭东.张宁娟.马丽著: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62.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7.
6.李明辉.王保中.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