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精品意识 建设地域特色品牌
——浅议黄龙乡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2011-08-15马祖民嵊泗县文化馆浙江嵊泗县202450
马祖民 (嵊泗县文化馆 浙江嵊泗县 202450 )
树立文化精品意识 建设地域特色品牌
——浅议黄龙乡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马祖民 (嵊泗县文化馆 浙江嵊泗县 202450 )
本文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下,分析了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再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建设乡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路,提出了针对黄龙乡的三个具体对策:拓宽文化思维空间、提升特色文化层次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从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不同层面,通过创新形式和创新载体,对新时期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满足精神需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达到人的更高境界。基层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列入基层文化工作议题,应该把“发展繁荣工程”重点突出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现就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提出几点看法和思路。
一、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1.黄龙乡基本概况。黄龙乡以岛建乡,位于我国东海东部,地处东海大陆架和长江口区,是崎岖岛群。岛上松木成荫,怪石嶙峋,气候宜人,人杰地灵,风景优美,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地方。黄龙乡作为一个纯渔业捕捞乡,世代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生产商贸,民居文化等彰显特色。
2.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积极引导下,黄龙乡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乡土文化,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东海石村”——峙岙原生态渔村,呈现出来的区域特色和建筑工艺,成为政府实施旅游计划的首选项目,正着手规划建设;“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是黄龙乡政府搭台,渔民参与的典型渔村节庆活动,自2004年举办以来,连续举办了六届,成为“一乡一品”的品牌节目;“渔用绳索结”—省级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经过招商引资,研究开发文化产业,将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充实经济舞台;随着乡镇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发现、传承,一支支热情奔放的文化文艺队伍也快速成长起来,一些具有渔乡地域代表性的文艺团队相继诞生,群英荟萃,黄龙乡的地域文化品牌正在打响,并将成为“印象黄龙”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3.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黄龙乡文化情系大陆根蔓,绵延海岛经络,文化底蕴深厚,渔民朴实憨厚,但是由于地处偏远海岛,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当地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受主观群众因素和客观环境影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是概念模糊,黄龙乡是嵊泗县的重点渔业乡镇,生产、生活、休闲,民风、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基调大多数是与其他海岛渔村文化类同,显示不出“特”字。为此,乡镇地域特色文化还待深入去挖掘、去发现、取精华、剔糟粕。其次,档次不高,黄龙乡地域特色文化由于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性,缺乏对群众演员的精心筛选和节目的精深提炼,导致文化层次不高,文化品味不深,地域特色文化有待精益求精,进一步拔高和升华。
二、建设乡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路
1.拓宽文化思维空间,挖掘特色
首先,进一步挖掘原生态的渔村文化,譬如:黄龙乡峙岙村的原生态石屋村落,这是个全省及至全国难得发现的至今保存完整的石屋村落,该村落资源丰富,盛产花岗岩石材,渔民就地取材,自建民房,从中体现渔民的勤劳纯朴的民风,也呈现出传统精湛的建筑工艺;提取当地的渔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石屋村落,使村落文化更加具体,内涵更加丰富;村落有系列石景,形象逼真,个性生动,摩崖石刻,古迹历史,有机串联村落文化更是妙趣横生;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规划历史文化村落,加快典型的“东海石村”村貌复原工程,推进原生态渔村建设,使其成为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其次,乡党委政府通过举办 “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活动,要不断挖掘渔村的民间民俗文化,给渔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展现文化的空间平台,同时也要不断激发渔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让这渔民节庆活动保留乡镇地域特色,进一步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特色,形成乡镇品牌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2.提升特色文化层次,丰富内涵
第一,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按照文化乡首先应当是生态乡的思路,着力搞好生态保护、山体修复和水系改造,并与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素质提升相统一;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罗列分类,精品提炼,有选择地开展传承和发扬;有序推进“东海石村”原貌恢复工作,使渔村建筑风格更加明朗,让乡镇地域特色文化村落与众不同,彰显特色。
第二,提升“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档次,在办节中探索,在办节中总结,在办节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实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精品意识,树立发展意识,提升和整合渔村文化,进一步形成乡镇地域特色文化。
第三,要以点带面,扶持老品牌不断提升壮大。对渔民开捕节等原有特色文化通过资金扶持,专人指导,培育新人等措施壮大特色文化,培育特色文化产品,进一步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形成影响和辐射更强的一乡一品特色文化。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储备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财富。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一是要始终坚持抓骨干、带队伍、打基础、做储备,壮大人才培养存量和增量基础。二是要始终坚持动脑筋、促创新、出精品、打品牌,在自我超越上下功夫。三是要始终坚持搭平台、给机会、搞展示、扩影响,在优化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四是要始终坚持抓思想、抓教育、抓作风、抓团队,在激发源动力上下功夫。激发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参与节庆活动的源动力,确保了节庆期间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1]王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刍议——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J]文化学刊,2010,(06).
[2]刘枫.精心打造“文化品牌”[J].文化交流,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