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开发
2011-08-15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周办事处文广站安徽蒙城县236800
张 雨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周办事处文广站 安徽蒙城县 236800)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腹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酒乡和药都。自商成汤建都于此,已有3700多年历史。哺育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陈抟、花木兰、李绅等一批影响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杰出人物,拥有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尉迟寺文化遗址等享誉中外的瑰丽文物景观,更留下了二夹弦、华佗五禽戏等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一)遗存丰富,门类繁多
亳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09年普查统计登记的重点项目共有206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5大类。二夹弦、老子传说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华佗五禽戏等11项、胡集猴戏等17项、摇会等67项分别被公布为省级、市级和县区级非遗项目。
(二)分布广泛,个性鲜明
亳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分布十分广泛,因传承地域不同而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反映亳州历史名人思想学说和生平事迹的“老子故事传说”、“柳下惠坐怀不乱”;反映亳州人民反抗反动封建统治压迫的“捻军歌谣”;反映农耕文化的“独轮车”、“织布机”;反映地域艺术、酒药文化、健身文化的“二夹弦”、“古井贡酒酿造技艺”、“亳州药膳”、“华佗五禽戏”;反映民俗、商贸、餐饮文化的“开斋节、“寿诞礼”、“摇会”、“撒汤”等。
(三)源远流长,价值珍贵
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传承代数较多,很多珍贵遗产资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了地方文化精神的生成、认同和传播,保留和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如稀有剧种二夹弦由船歌、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而成,旋律清新柔美,节奏高亢明快,是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古井贡酒酿造技艺始于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特产“九酝春酒”及酿造方法晋献给汉献帝,自此,该酒便成为历代皇室贡品,古井贡酒由此得名。充分印证和反映了亳州地区悠久古老的民间酿造历史和高超技艺。
二、存在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流失问题严重
当前,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如民间故事基本丧失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作用;民间曲艺也逐渐被电影、电视、卡拉OK和电脑游戏等所代替而基本失去市场。市级非遗项目亳州清音现在仅有数人会演唱,撒汤的正宗传统做法也很少有人会操作了。
(二)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形成,包含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隐形性和伴生性使得人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和珍贵性。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原有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认同和保护意识十分淡漠。如几乎没人知道以往司空见惯的灶台风箱、农村家家都有的纺车是被被保护的非遗项目。
(三)缺乏专门保护机构和人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提出时间不长,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也远远晚于文物,从中央到地方长期以来只有文物而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管理和保护机构(近两年中央和省级刚刚设立),我市也一直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等工作。
(四)保护资金投入不够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但由于财力有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保护与开发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和深化:
(一)提高认识,强化民众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强化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尤其要从未来着眼,着重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教育活动,用优秀文化感染和熏陶青少年心灵,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制定规划,明晰保护开发工作布局
按照国家的保护战略构想,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规划,使整个工作按照规划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整体推进。
(三)组建机构,有效履行保护和开发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化管理,要比照国家、省级和很多地方的做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文物工作同等对待,尽快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效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职责,实现专门机构、专门人才和专业管理的目标。
(四)开展普查,建立详实完善的数据库
要在近年来开展的非遗普查基础上再拓展、再深入、再细化,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进行搜集、整理、核实、完善、录入,并最终以县区为单位,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完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指南。
(五)积极申遗,提升保护级别
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常规性工作。要进一步做好信息沟通、资料补充完善等工作,力争较多项目申报成功,以期随着项目级别的提升,对其政策层面、经费投入的重视和保护也不断得到提升。
(六)多方筹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奖励基金
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可采取多方筹集的模式,由政府财政出一点,企业筹一点,社会集资凑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扶持传承人、培养非遗传承新人,赞助社会性非遗保护组织,奖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扶持资助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书刊、著述的出版。
(七)征集实物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以“保护、传承、研究”为主题,结合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积极筹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地予以展示,开展系统化的整理和研究,告慰先人,造福后代,带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八)遵循传承规律,合理有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旅游商贸的发展
要在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常传承的前提下,对各类遗产实施适度的开发、审慎的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就业,带动一方经济,最大限度地将遗产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用遗产保存历史、教育后人、发展经济、传承文明的最终目的。
要积极围绕我市“粮、药、煤、酒、文、游、车”几大优势做文章,重点突出药酒文化、养生文化、古都旅游文化、明清市井文化等文化特色,将二夹弦、华佗五禽戏、胡集猴戏、老子传说故事、庄子故事传说、淮北大鼓、亳州清音、大班会与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太清宫、庄子祠等景点旅游、娱乐业等相结合;将棒鼓舞、九曲黄河阵等与乡村农家游结合;将古井贡酒、亳州剪纸、烙画、刺绣、苔干菜、粉皮等制成旅游工艺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将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将牛肉馍、义门熏牛肉、撒汤、油酥烧饼、阚疃板鸡等与特色餐饮业相结合。同时,也可以精妙创意,将若干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组合,建设主体游乐园集中展示和开发,以取得集聚性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涉及方方面面、事关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倍加关心,共同努力,去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