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在中国的出现
2011-08-15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028
王 颖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南海口 570028)
幽默在中国的出现
王 颖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南海口 570028)
在中国早期,“幽默”这个词的含义与字面是分离的。在表现幽默滑稽的意思的时候,不用这个词语;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并没有幽默滑稽的意思。幽默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的方法,更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放纵的心灵。本文试从幽默在中国的出现,幽默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提倡幽默的目的意义来论述中国式的幽默。
幽默;人生观;目的意义
“幽默”是英文Humor或Humour的外来音译,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是喜剧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用以表示一种与血统的秉性、才智有关的轻松愉快的感情,它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喜剧就其本来的面目而言,是一种极其通俗的艺术。它来源于民间,创造着普普通通的人物,用散文化的语言和误会、巧合等常见的戏剧技巧,来编织一幅世俗的生活画面。其间,更少有诗意,更多有生活气息,不像悲剧那样充满着心灵的碰转与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喜剧的创造目的看上去似乎不如悲剧那样崇高,他在更多情况下都不带有什么伦理色彩,而仅仅是逗人一笑。也许是因为喜剧来自民间,描绘的是世俗的生活或小人物故事,不具有很强的社会功效,所以喜剧最初在西方诞生是不被接受的。
在当时的西方美学史和西方戏剧理论史上有一种扬悲剧抑喜剧的牢固传统,甚至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文化中,依然有一大批人对喜剧不屑一顾,如尼采、布瓦罗等。无独有偶,对喜剧的鄙视传统不仅存在于西方的文化里,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中也是有过而无不及,真是殊途同归。这里,我们得从孔子谈起。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周李所拥有的政治规范的意义日渐变微,而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开始受到世人的冷淡。这时候,一心想回到唐虞尧舜文武周公时代的孔子自然就受到了青睐,也因此站出来到处呼吁:要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现实,首先要恢复周礼的权威。在这种思想模式的指导和控制之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便成了克己忍让的谦谦君子。在他看来,这种谦谦君子应该寡言少语、矜而不争、乐而不淫、慎行守礼,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君子之重和君子之威。惟其如此,孔子平生最恨有碍于矜庄等君子之德的荒诞与玩笑,他非但自己“不语怪力乱神”,而且还在齐景公于鲁哀公的夹谷相会上,坚持己见、晓之以礼,追使齐景公处斩了一些喜剧演员——俳优,认为他们在君王面前表演滑稽舞蹈,是对君王的不敬,是对周礼的僭越,是可忍孰不可忍!此即后人所谓的“夹谷原则”。夹谷原则集中体现了孔子对玩笑和喜剧精神的敌视态度(尽管他有时亦不无幽默感)。于是当孔学定于一尊、成为官学之后,它就顺理成章地被历代是大夫所奉行,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喜剧一以贯之的敌视和鄙视传统。例如,《唐书》中说俳优是“俳而戏子,言辞无度,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宋明理学家不但斥责俳优是“染神丧志”“非徒无益”,甚至连韩愈都被批评为“出于谄豫放浪而无实者”。金末元初的大诗人元好问也表达过这种敌视情绪: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论诗三十首》)
甚至到了近现代,这个传统还依然故我,余响未绝。例如晚清时期的戏剧评论家将官云就曾经说过:“夫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社会所以有庆剧也;剧界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社会所以有惨剧也。”不过,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也曾经有人对喜剧和笑持以肯定的态度。司马迁便在《史记》中辟出“滑稽列传”,特意记载了当时的宫廷喜剧演员——俳优的事迹,并说他们“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
中国文化史上的另一位著名人物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也记载了到他那个时候为止诸多滑稽演员的滑稽事迹。[1]伟大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恩格斯也是十分欣赏和推崇幽默的,恩格斯在谈到工人阶级的斗争时,曾经这样说:“他们大都是抱着幽默态度进行斗争的,这种幽默态度是他们对自己事业满怀信心和了解自己优越性的最好证明。”[2]可见,古今中外,幽默从来都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无论是把它当作一个审美范畴;或一种艺术技巧;或一种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幽默,它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幽默现象虽然古已有之,但在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没有幽默这一术语。作为美学名词的“幽默”是二十世纪才被引进中国的。幽默一词传入中国,首先要归功于林语堂。
1924年5一6月间,林语堂(署名玉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等两文。主张把英语的Humour音译为“幽默”。他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中讲到:“幽默二字原为纯粹译音,行文间一时所想到。Humor 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诙谐’‘滑稽’。既说译音,便无所取义,译音正确便是了。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的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3]但当时对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呼声,应者廖廖无几。直到三十年代《论语》发刊,幽默就象一只被冷落多年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腾飞于中国的文坛。一度也曾造成过“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4]的声势,以致,不管谁写文学史,无论赞成幽默或反对幽默,谁都无法否认,幽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抹杀的一页。林语堂的三十年代的所谓幽默小品,影响尤大。他在《四十自叙》中说:“幽默拉来人始识,音韵踢开学渐疏。”就是说,他这个研究语言学的博士,提倡幽默文学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他。他在《八十自叙•论幽默》中更为得意地说,“我发明了‘幽默’这个词儿,因此之故,别人都对我以‘幽默大师’相称。”三十年代幽默文学的兴起,是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聚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倡导者的林语堂,他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术观一样,都是这次聚变所产生的新质。的确,林语堂在我国是把英文“Humour”一词译为汉语“幽默”的第一人。他提倡幽默,对促进文风的活泼,使文章富于生活情趣,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等方面,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鲁迅在《花边文学一思而行》里也说:“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
[1]颜凯.幽默的起源——来自进化心理学的解释[J].社科纵横.2010.3
[2]李春燕.林语堂小品文创作中幽默、闲适、悲愤的情愫[J].咸阳师范学院报.2005.2
[3]鲁迅.伪自由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5
[4]佘凌燕.解读林语堂的“幽默”[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