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意境之解析

2011-08-15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大众文艺 2011年11期
关键词:庄子山水画境界

房 静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意境之解析

房 静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中采用焦点透视法表现出来的描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性”空间,这归根结底是由中国人心性视野下的“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宇宙意识和空间观念所决定的,由此造就了与欣赏西方画迥然不同的“观看”方式。

空白;远;心性视野

在中国人的心性视野里,“物”与“我”是一体的,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庄子•齐物论》)。在此意识下诞生的中国山水画,其空间性就是宇宙的节奏与生命的旋律——它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式的审美化的、不含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空间;是诗意的、艺术化的创造生成性空间;是“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①,其实质,是生命感悟下的和谐圆实之空间。本文将就中国画中的“空白”“远”等意境表现手法展开论述。

一、“虚室生白”

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西方艺术家不同,中国画家很少将画面涂尽填满,而总要“留白”,或以为水,或以为天,以营造天地氤氲之混茫气象(如“马一角”、“夏半边”)。空白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遗出世表、远离尘嚣的世界,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是作品生命力的提升,是神来之笔创造的传神意境,可以使人的精神突破世俗的束缚获得无限的自由,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化、理想化、本真化与审美化的生存境界。

画中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空白”“虚无”皆是道,庄子言“虚室生白”“唯道集虚”,因此画中空白代表着“天地境界”,是“道”的栖居之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国画的简淡空灵,实是“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司空图:《诗品》),它令画中物象各得其所,可谓空亦不空。这“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玄妙空间是画中生命的源头。艺术家只有凭借洗尽尘滓、物我两忘的寂然之心静观世间万象,才能令万象皆入镜中,从而在“象罔”空间里把握到了山水至境。

二、“远”

1.视觉的延伸

我们观山看水或欣赏山水画时视点如宗炳所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画山水序》),于折高折远、起伏高下的山水之势中仰望高山之巅,俯瞰绿水之滨,目光好比行云流水,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里“绸缪”。那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②。在这趣意盎然、动静变幻的音乐性空间里,人、天地、山水林泉融而为一。

“目所绸缪”的音乐性空间就是郭熙“三远论”中的节奏化空间。郭熙将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性归结为“远”,他说:“山之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林泉高致•山川训》)

“望”是观照山水之“远”的主要方式。在“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的视线飞动中,人眼超越了有限而神游太虚,视觉得到了延伸,山水的文理形质就在这曲折回环的空间意境里显露出来。

2.心灵空间的敞开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远”并非只是焦点透视式的物理世界的再现,也不是逻辑分析下的几何学空间,而更是心灵的无限敞开之“远”。远是道,是“玄”,它是心境大开后彷徨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的超脱的人生境界。在这“远”的空间意境(实是心境)里,“物”“我”合而为一,世界化生为一个统一开放的生命整体,所以徐复观先生说:“囿于俗世的凡近,而游心于虚旷放达之场,谓之远”③,刘勰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也,故寂然凝聚,思接十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

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玄远的人生境界,远至极点,便是虚幻空灵的“无”之境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这“远”中暗藏着宇宙深处的不朽创造力之变化涌动,有限与无限在其中交相辉映,中国的画家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文化背景下营构着笔下的性灵空间,画中山水无不自那太虚玄远处来而显象成形,由此营造出千变万化、玄功独运的神妙意境,而山水之魅就在造物者的鬼斧神工中走向澄明。

三、“会心处不必在远”

山水画的空间里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俯仰自得的审美化的生命情愫——远离世俗的尘嚣而得生命的超脱与自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透过虚而远的空间,有着庄子式的“体尽无穷而游无朕”的逍遥“无我”的境界。但是中国人深知会心处不必在远,涅槃即世间,道就在这当下的山水景致中。所以中国画里没有耸入云端、直冲霄汉的教堂,却随处都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山水)“自来亲人”的空间写照。中国画家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以手中之笔代天地立言,描绘“心镜”映彻下的万象森罗,是以山水情致化了,而人亦自然化了。

宗白华先生在描述这“潆洄委曲,绸缪往复”的空间意境时说:“由动的节奏引起我们跃入空间感觉。直观之如决流之推波,睨视之如行云之推月。全以波动力引起吾人游于一个‘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的宇宙。空时意识油然而生,不待堆叠穿斫,测量推度,而自然涌现了!这种空间的体验犹如鸟之拍翅,鱼之泳水,在一开一阖的节奏中完成。”④画家以虚静之心待物,万象皆入胸怀,形于笔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形象位置一本乎自然的音乐,如片云舒卷,自有妙理”⑤的世界,而观者就在其中“体道”“澄怀味象”。

这“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⑥的空间意识,便是庄子笔下“神与物游”的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徜徉于山水之间,倾听那“有大美而不言”的天籁之音,感悟那宇宙原初的生命之蕴,于斯,人突破了有限,实现了生命的超越,投身到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中去——“游”,达乎诗意地生存。中国的画家以有限的笔墨营造着无限的艺术空间,描绘着内心的性灵世界,也参悟着物之终始的本源。他们向内挖掘灵魂深处涌动着的深情,向外努力探求超越意识下的生命本然,借笔墨抒写终极之追问,以画中意象传达那个深层的理念。因此,在山水画里渗透着宇宙的意识和生命的情怀,一画一世界,一物一自然,生命的气韵在山水间流淌,自由的精神在浩荡无垠的飘渺云烟中返乡。由此,观者在品味山水之景时,才能得穷形极照下的山水形象而能在无尽的虚空处体味那超越时空的永恒。可以说,中国画的精髓,即是在这有形有相的山水之中谛听那无形无相的“大空恒寂寥”之音的,而于此时空同构下的画中世界里,主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生命的无限性实现了高度的圆融与统一。

注释:

1.宗白华.《美学散步》,第99—1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2.同上,第97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0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09—1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5.同上,第111页.

6.同上,第104页.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第1版,2008年10月第23次印刷;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2005年12月第5次印刷

猜你喜欢

庄子山水画境界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品“境界”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四)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