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像语境下中国架上绘画的后现代方式
2011-08-15田建国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重庆400000
田建国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重庆 400000)
试析图像语境下中国架上绘画的后现代方式
田建国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重庆 400000)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目前已步入高科技引进,物质繁荣时代,文化上体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像的大量生产与传播。生活在这个图像时代的艺术家,其创作方式无不受到图像的影响。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强势文化侵入到中国文化领域,使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成为一个跨时代的文化语境。很多中国艺术家使用西方后现代的语言模式,在作品中表达中国当代人的生存体验,成功地转换为个人的当代话语。
图像时代;中国架上绘画;后现代主义方式
一、图像时代的后现代特征
伴随科技与电子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数码产品的廉价销售使大众成为图像的消费者与潜在的图像生产者,人们越来越受制对图像的依赖。图像时代的日常生活重构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与对事物的感觉方式,也使得人们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方式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别。图像进入社会交流的过程中,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以此同时,逐渐会超越本来的含义和功能,形成有力并有影响的文化意向,对于艺术家来说,图像成为其可以利用的资源与材料。在当代艺术中,大量的艺术家开始直接利用各种图像创作作品,即一种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方式。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一种与排斥传统的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方式。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更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将各种不灵形态、不同质地,不同风格、出自不同文化背景或缺乏逻辑关系的图像非“常规”“和谐”地“拼贴”在一幅图画中,是后现代绘画常用手法。同时与上个世纪上半时期的现代主义绘画相比较,后现代绘画更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很多艺术家突破现代主义的“形式性”,将视觉指向社会,关注和表现历史、战争、暴力、道德、伦理、人性,生态、人的命运、女权、性、心理变态之类社会政治问题或事件,后现代的作品成功地展示了艺术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的多种可能。后现代主义文化还具有超常或极端化的夸张性。后现代绘画发展了波普艺术的通俗理念,很多艺术家用通俗的卡通漫画、儿童画、连环插图、广告画甚至图案的形式表现严肃的社会政治内容。中国架上绘画的后现代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中国架上绘画的后现代方式体现
在逐渐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里生长的新一代艺术家,后现代的特征与话语方式被他们在作品中广泛的利用,这种后现代的方式体现如下方面:
1.对传统资源图像或传统经典的符号直接利用。把这些图像直接翻制到作品之中,形成新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化图像资源为题材的艺术家中,魏光庆的《红墙》系列,是具有在传统中发掘资源的典型案例。他借用传统文化插图金瓶梅中的故事,与当代的消费文化相并置,暗示了文化和人的欲望一样被作为消费的时代特点。这种西化的观念被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与传统图像拉开了距离。同时艺术家在对图像的处理中运用了传统手工技艺木刻的印制技术,用当代的处理方式重新诠释了油画绘画的呈现和观看方式,无论是技法,还是对传统图像资源截取,都颠覆了以有的艺术样式,再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经验。
2.利用公共图像,进行与架上绘画之间的语言转换,他们在对有感触的历史图像资源的利用上,并不在于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意思,更多的是,可能只是基于视觉的因素上将历史仅仅理解为一种影像资源,从而形成一种更奈人寻味的东西。当红艺术家张晓刚其作品就是将过去时代流行的公共图像与自己所处这个变化中的时代发生关联,创造性的绘制出了带有强烈社会意识、同时,也具有中国经验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大家庭》系列挪用了五六十年代的全家福照片,“画面人物一律取呆板、平静的表情,这和整个画面的无笔触的平滑、冷静以及中性的灰色调构成一个整体,而使‘大家庭’肖像系列成为一种中国人缩影式的肖像,即由家族成为统治特色的社会,带给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沧桑感-常常被命运捉弄,甚至常遭不测的政治风云,却依然平静如水”。张晓刚为代表的被命名为“政治波普”的艺术实践,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图象符号化造型特征和表达出来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与反讽,获得了在国际艺术世界的一席之地。
3.对图像复制与挪用中进行替换、抽离、戏仿、篡改,其中包括结构性篡改与变形、抽离与置换,及在置换中的滑稽性戏仿等。以戏仿的手法调侃了中国古文化的当代艺术家季大纯,他的画能以鲜明的个人风格而倍受瞩目,画风机智幽默,意境空灵宁静。富有浪漫的诗意与禅意。他借用传统的假山石等文化符号,但表达的结果与文人画有极大的不同,他的画很好玩,很有趣,智慧与幽默时刻闪现。无论在他的劳司特斯车中的几个不同时代的伟人对奢华的享用,还是一身血迹的好战的北极熊,他都以天马行空、东拉西扯的图像拼合或图象变形,这种近似胡说的表现方式展示了一种新的生命哲学观。他更多地利用了“戏拟”的手法,表达了对当代人问题的微笑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显得弱小,甚至充斥着无奈,但它仍然十分有力。在季大纯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与现实经验有关,但没有实在发生过的幻想,或者某种寓言的假说。对图象复制、挪用、变形、戏仿、篡改,即图像的自我营造中,他总能充分的发展自己,以充满个性的方式去构造一种新的文化观。
结语
图像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家,虽然运用的是一种西化的语言,但他们从个人生存体验的角度去关照现实,去表达仅属于自己个人所拥有的艺术理想与对艺术的认知。他们不但不断超越绘画技术本身的限制,而且成功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本土化的艺术珍品。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
[2]徐累编《今日艺术家-季大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张晓刚和他的缩影式中国人的肖像》.
[4]鲁虹.《图像时代的视觉转向》[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2,P9.
田建国,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