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传播在音乐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
2011-08-15湘南学院音乐系湖南郴州423000
武 敏 (湘南学院音乐系 湖南郴州 423000)
网络音乐传播在音乐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
武 敏 (湘南学院音乐系 湖南郴州 42300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传播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原始音乐传播方式到现代音乐传播方式的历史发展过程。音乐的技术传播新领域Internet开始为音乐传播服务。这种音乐传播方式,是音乐技术传播领域中的新的创造和新的起点,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音乐传播活动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作出思考,并指出网络音乐传播的特性为当代人音乐观念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让人们正确利用网络为音乐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网络音乐传播;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音乐学者开始关注音乐学中的新的学科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文化中音乐传播现象的多层面思考。其中包括了对音乐传播的一般性介绍以及音乐传播在具体的音乐行为中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剧、音乐记谱中的音乐传播价值、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歌唱活动的传播形式、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传播等。而在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音乐的技术传播出现了一个更新的领域。这就是互联网(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开始为音乐传播服务。这种音乐传播方式,是音乐技术传播领域中的新的创造和新的起点,给当代和未来人类的音乐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和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音乐传播的定义
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音乐等信息)传播活动。网络音乐传播是继口语传播、乐谱传播和电子音乐传播之后的第四种音乐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而网络音乐传播就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音乐文化传播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二、网络音乐传播的特性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具有拥有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动、跨文化等六大特征,而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网络音乐传播也从网络传播的特征中引申出自身独有的五大特性。第一,实时性:过往的音乐期刊、唱片、广播电视等音乐传播媒体,大部分得通过访问、印刷、录制、派送等工序才能实现其传播目的,这使得传播时间大大延迟。网络音乐传播的出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实时性,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布的音乐资讯。第二,反复性:在网络音乐传播世界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自己喜爱的任何格式(音频、视频、flash等格式)的音乐文件进行下载和收藏,并对其进行反复的欣赏、观看。这就是网络的音乐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在传统舞台表演、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活动中根本不能达到的反复传播和接收音乐信息的可能性。第三,主动性:对于音乐接受者来说,网络音乐传播已给他们带来了最大的主动性。主动地选择音乐,主动地试听、下载并将音乐复制到其它载体(如MP3随身听等)。尽管有的下载要收费,但音乐网民依然有主动选择是否接受这种收费的权利。第四,交流性: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接受相互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艺术性或技术性交流。终端传播链上的反馈信息可以迅速地回到传播源。这种交流以多种方式的反馈链接(如聊天、帖子、电子邮件)来实现。音乐传播者与音乐受传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是人类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在数字化时代的一项别出心裁的回归。第五,自由行:创作者能自由而充分地在互联网络上展示他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创造行为,是属于一种网络上公诸于众的作品发表行为。这对于音乐在音乐商品载体(唱片、录音录像带、广播电视和某些演出活动)的依赖和受其束缚性来说,是一种根本的、彻底的解放。
三、网络音乐传播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音乐传播是继口语传播、乐谱传播和电子音乐传播之后的第四种音乐传播方式。它彻底地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为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我们实现了音乐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交互化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化。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向学生上传、发送有关的教学内容材料,学生可在网络上进行对应的下载、接收材料,并通过对该材料的学习或在该材料的指导下利用其它的媒体及参考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亦可采用在线视频教学,以实现双方不同空间的同步学习。传统的面试不再是音乐教学的唯一途径,网络教学的出现,使得音乐教学也开始互动起来,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多半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网络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学生们可以在课后通过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等方式直接与老师在网上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吸收教师所授的内容,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思维特点。让学习者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跨时间、空间和地域等优势,从而使得音乐教育得以在空前广阔的范围内发展,也因此推动了音乐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继而出现了网络图书馆、电子音乐图书和网络电子期刊等跟音乐教学相关联的网络资源产物。一是避免了时间的限制。现实的图书馆绝大部份是采用人工管理方式,一般有开放时间规定,这样给有需要的读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网络图书馆不但没有时间的限制,更是节约了很多往返图书馆的时间。二是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学者们很多时候会因自己的理论研究情况,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但是现实的图书馆很难做到信息资源的全面性。但网络图书馆可以避免这一点,因为网络图书馆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不管你所需的资料有多远,也能足不出户检索和获取需要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音乐图书和网络电子期刊也因而面世,电子音乐图书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和显示电子图书的专用硬件的阅读设备,而网络电子期刊则是反映有关理论科研成果的网络期刊。网络图书馆、电子音乐图书和网络电子期刊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图书馆藏书更为全面,也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借阅所造成的破损和摆放时间长久导致书籍的褪色,而且更是在音乐教学方面赢得了便利。
四、网络音乐传播在音乐表演中的影响和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承载着音乐的二度创造性,唯有通过表演才能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但是,作曲家与音乐表演者之间往往会因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差异而造成音乐作品真正的魅力无法完整的展现给欣赏者。而网络音乐传播方式的诞生与发展无疑令音乐表演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不仅使得作曲家与表演者之间的二度创造性差异逐渐减少,且对音乐表演的影响和作用也是触处可见。第一,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融合:在于过往的传统音乐创作与演译历程里,通常都是利用分工合作制来实现音乐创作、表演、指挥等工作。这样一来作曲家和表演者之间就形成了作品思想的差异性。而网络音乐传播方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消减了音乐创作者与音乐表演者中间环节的差异性。音乐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通过电脑音乐软件制作出各种和声、配器等;更是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电子装置合成人声而成的虚拟歌唱演员来对所创作的歌曲进行演唱。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音乐创作者不必再束缚于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即可直接将其音乐创作成果上传于网络当中供大众欣赏。真正做到创作与表演的融合。第二,观看表演的便捷化:在电视传播媒体出后现,人们开始可以在家中的电视上观看演出的现场直播,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贴合人性化的需求,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观看特定时间演出的现场直播,也可随时随地重复观看其演出内容,不必因为来不及看直播而错过了精彩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因时间、地点、交通等不便因素的影响。
五、网络音乐传播对音乐观念的影响和作用
具有实时性、反复性、主动性、交流性和自由性的网络音乐传播,为当代人的音乐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网络音乐传播的新形势已导致当代人的音乐观念起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音乐创作观的变化,音乐制作者只要把完整的创作演译成品放上互联网,那么该音乐作品的社会传播与社会交流活动就已开始进行。创作者和音乐受众之间也可就作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感观和艺术交流,让社会的音乐创作水平无形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这是一种创作思想的解放、思维方式的解放、创作行为的解放和音乐传播的解放。其次是音乐审美观的变化,音乐审美观的变化在于体现出人们对音乐创作成果、音乐语言的新追求、新适应和新感觉。网络音乐传播的出现使得创作者得到空前的解放,从而也让人们对音乐这种探索和追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得到了强化。过去的封闭式创作思维格局被彻底打破,全新音乐语言也会因应不同的社会音乐需求而随之诞生。最后是音乐价值观的变化,音乐作品从进入网络“管道”那一刻起就已经变成了“自来水”。网民们可以在歌曲网站上对歌曲随意进行试听、下载、复制、删除,却花费极少的金钱甚至是免费进行这一切活动。网络音乐传播的“自来水效应”正无情地冲刷着当代年轻人的心,人的音乐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大众的审美精神价值也消解了。
结语
虽然网络数字化的时代给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生活等音乐传播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我们并不能低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网络音乐传播的背后,不仅使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融为一体,而且也令音乐分工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使得欣赏者感受音乐的真正魅力被淡化,和网络音乐传播对音乐价值观造成的不良影响等。一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用来代替旧的东西,而是用来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我们在面对新科技的浪潮的同时,应当更合理地利用络这一传播媒体工具,将音乐传播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人类审美理想的时代精神发扬光大。
[1]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
[2]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修子建.新媒体时代的音乐状况[J].中国音乐学2009.3.
[4]黄李娜.中国大陆网络音乐的现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