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歌质朴的地域性
2011-08-15陈丽霞湖南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0
陈丽霞 (湖南怀化学院音乐系 湖南怀化 418000)
浅谈中国民歌质朴的地域性
陈丽霞 (湖南怀化学院音乐系 湖南怀化 418000)
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中国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呈现出风格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地域的差异性是一致的,本文着重探讨民歌的地域差异性,继而促进我国民歌的相互融合,彼此借鉴,共同发展。
民歌;地域;差异;传统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l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it is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in long-term labor life and social life of collective created, most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reality, is the common masses of widespread mastery, a kind of artistic works.Chinese folk music from place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tyle, has the distinct regional folk styl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iversity and regional is consist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of folk plain, and promote mutual influence each other folk,reference, common development.
Keywords:regional;differences;folk;tradition
一、民歌的产生
民歌是指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极为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这里所说的非专业音乐创作指定了民歌只能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当中,由集体创作并口传心授的一种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都有其不可逆转性,可以说它是纯粹的“土地的产物”。因此,为了使民歌得以发扬光大,许多词曲作家创作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认为从此而延续了民歌的命脉,其实,从民歌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歌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具有民歌的影子,包括有些是用民间歌曲改编的,但还不能完全称其为就是民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由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或具有民歌风格的现代歌曲,在演唱技巧与风格上不同于传统民歌,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新形式下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二、民歌质朴的地域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西北民歌的旋律多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而富饶的江南水乡,山水灵秀孕育了江南人温柔细腻的性格特征,因此这个地区的音乐也显得优美柔和,其音乐旋律多波浪起伏,委婉曲折,尤以江南小调出名。下面谈谈地域对民歌的影响。
1.蒙古族歌曲的辽阔、豪放的草原意境,旋律悠长舒展,节奏自由奔放,蒙古族世代居住在草原,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蒙古族人的性格豪放、直爽,具有大草原般辽阔宽广的胸怀,其民歌也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民族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表现蒙古族粗扩、豪放的民族性格。“长调”是蒙古族民歌最具特色的一种民歌,是牧民在放牧时唱的一种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向往和追求幸福生活等为主要内容。长调民歌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以羽调式最常见,其次是宫,徵调式,其曲调高亢,辽阔,节奏悠长,缓慢,自由,情绪热情奔放。曲调进行多大跳,歌唱时常用颤音及上滑音装饰,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2.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民族的灿烂文化,藏族的许多民歌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创造出来,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段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藏族民歌散发出藏族地区所特有的泥土气息和水草的芬芳。藏族劳动人民祖祖辈辈在甜野间,牧场上,作坊里劳动着,他们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述劳动生产的过程,抒发对自己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的深厚感情。藏族民歌是藏族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岁月里对之反复琢磨,不断加工,日臻完善,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色彩。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弦子舞驰名。藏族以五声音阶为主,常用四、五度关系的宫调转换,形式繁多。演唱时载歌载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舒展,节奏自由。
3.新疆维吾尔族人性格开朗大方,待人热情大方、不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歌曲旋律在委婉、深情的旋律中具有强烈的节奏性,维吾尔族民歌主要有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和生活风俗歌曲,其中以爱情歌曲为主。
4.哈萨克族人民绝大多数过着游牧生活,民歌旋律欢快,奔放,节奏活泼跳跃,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凡天地之间的山川河流,树木森林,鸟兽鱼虫几乎都在歌唱的范围内。在哈萨克民歌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不仅使主题更加鲜明,而且使思想更加深化,从中可以看出哈萨克人民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哈萨克民歌的歌词结构十分严谨,一般为四行一段,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每行歌词多为十一个音节,旋律悠美宽广,抒情而又奔放,常采用重复的手法,使每段歌词的后两句完全重复前两句的旋律,并在每段歌词之后再加一副歌,从而使民歌发展成具有主歌和副歌的二部曲式结构。
5.“花儿”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曲,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花儿又可分为“长调子”和“短调子”两种形式,“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多用真假声相结和的演唱方法;“短调子”曲调短小,平和,节奏较规整,紧凑,音域较窄,大多用真声的演唱方法。“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由于“花儿”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所以音乐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刚健、粗犷的风格。
6.鄂伦春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用歌声和舞蹈来抒发感情,鄂伦春民歌调种类很多,风格多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题材有赞歌、情歌、劳动歌、诙谐歌、儿歌等。这些曲调高亢圆润,略带颤音,一般都是固定的。歌词可即兴添加,曲调亦允许自由发挥,喜、怒、哀、乐完全可以通过音调的节奏来抒发。鄂伦春人长期的游猎生活,形成了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扬的特点。这说明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不同的语言,表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语言多样性和质朴性。
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地域风格是与声乐语言的民族风格紧相联的,因为民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地域风格的形成除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外,主要也体现在地方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上。一般我国南方的民歌细腻委婉,曲调悠扬柔和;北方的民歌粗犷豪放,旋律刚健流畅;高原山歌则高亢明亮;平原地区的民歌舒展宽广。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即便是同一民族的歌曲或民歌,由于地域的广大,方言的多种多样,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具有异彩。它不但具有同一民族所有的音乐风格属性的共同点,也具有地方的特殊色彩。如:四川民歌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由于巴山蜀水的特殊地理环境,经常被烟雾笼罩,太阳难得露出笑脸,人们见到太阳心情舒畅,就直抒胸怀。“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喂,挑起扁担郎郎扯,郎扯,上山岗啰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湖南民歌即便是同一地区,也有不同的特点。湖南湘西的民歌如《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嗬),我写封的书信与呀姐带哟。郎去当兵姐耶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处栽哟!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嗬),我写封的书信与呀郎带哟,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呀,你两年不回我两年捱哟,钥匙不到锁也不开哟!”带有浓郁的山区山歌旋律;洞庭湖区的民歌如《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中“稻熟天下足,沃土育精华,别人种豆只得豆,我家种豆也得瓜”的妙句富有湖区渔歌的特色。两者的风格迥然不同。再如,山东民歌,它的特点是强悍、粗犷、诙谐、风趣、质朴、淳厚,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演唱中运用方言以及加卷舌音等,表现出山东人民的朴实、豪放。其中《沂蒙山小调》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绘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自然也会出现风格各异的语言、风俗和习惯。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几千的历史演进中,民歌做为一种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用音乐的语言将中国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展现得淋尽致,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气息,承载着悠久深厚的传统,蕴含了古老辉煌的华夏历史。
[1]徐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
[2]石惟正.再谈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4—09—24(5).
[3]酆子玲.歌唱语言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刘朗.声乐出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刘大魏,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6]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