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笙的改良及其在乐队的应用

2011-08-15马秀明钦州学院音乐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中音民族乐器低音

张 龙 马秀明 (钦州学院 音乐学院 广西钦州 535000)

浅议笙的改良及其在乐队的应用

张 龙 马秀明 (钦州学院 音乐学院 广西钦州 535000)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对于世界乐器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笙的改革史是世界乐器改革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乃至世界乐器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沉淀与科技的发展。

笙;改良笙;民族乐器

笙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簧管器鸣乐器,堪称世界自由簧乐器之鼻祖。它历史悠远,结构科学,品种繁多,音色恬静、优美,技巧多样,极富表现力,能奏和声。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吹奏乐器,它深浸着丰富华夏艺术文化特色,并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过一大批民族音乐家、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改革家的辛勤努力,使笙这一民族乐器从民间步入专业,开始步入现代教学之列。

笙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1]949“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均残),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后圆卫列式,在笙斗和笙苗上,都有黑漆朱描图案,虽历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见。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载的笙的簧数(多为13、17和19等奇数)不同,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笙在乐队中的使用

笙是吹管乐器,但又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柔和,易与其他乐器的音响融合。

笙的音色与箫、笛、管比起来,缺乏个性,音质也较为浮泛,穿透力较差,深度和力度不够,但它却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笙的簧、管双重音色及自身的和声配置,使笙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在管弦乐队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剂”,它可以与吹、拉、弹三组乐器结合得很好。

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管乐队中,笙也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的作用。在齐奏中能丰富乐队的音响效果,使之统一、和谐而丰满。笙在江南丝竹、常州丝弦、福建南音、山西八套和西安鼓乐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奏乐器,还用于昆曲、越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伴奏。笙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时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在中西混合乐队里,笙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由于笙的突出的和声效果和调和功能,音色柔和、沉静,较少具有中国乐器的神韵。相反,它与西洋乐器倒更为接近。实际上,西洋的管风琴等簧片乐器正是在中国笙的启发下发明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它更符合西方音乐的精神和风格。

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首场演出就轰动了东京。他们使用的32簧笙等改革乐器,是第一次登上国外乐坛。目前在日本使用的还是我国唐代流行的17簧笙。王惠中用改革的32簧笙演奏的《凤凰展翅》和《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曲,获得极大的成功,日本新制作座艺术团团长真山美保听了后说:“我很吃惊,中国的民间乐器能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世界名曲”。

不论中、港、台、星、马地区,各专业乐团合奏使用最普及的仍然是三十六簧方(圆)笙、苏州中音抱笙(台笙)、苏州低音抱笙。专业乐团以抱笙为主,学生团体则以台笙为主要乐器。

二、笙的改良

笙的品种繁多,外形式样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和36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由13、14个增加到21 簧、24 簧、26簧、27 簧、32 簧、36 簧和51 簧,从而克服了音域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器乐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涌现了五花八门的改革笙,如何衡量笙改革的成功与否,是每个音乐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我国现代乐器的改革,受本世纪初开始全面传入我国的西方音乐的影响,多是围绕在解决笙、笛等民族乐器在乐队中的转调的矛盾问题与缺少低音的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乐队规范发展、作品现代化、演奏欣赏要求的提高等现实情况,许多演奏家、笙制作家将原来的传统笙不断改进,在原十七苗十三簧笙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十七簧带有半音的改良笙,随后相继出现了二十一簧、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等园笙等,后为了解决民族乐器缺少低音的实际情况,又出现了三十六簧方笙及中音排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音排笙、低音抱笙和键盘排笙等。

20世纪60年代演奏家们研制出了加键笙和转盘笙。加键笙的特点是用键子控制按指孔,优点是吹奏省力,不漏气、音域广、转调方便、能演奏复杂的乐曲,适用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转盘笙的特点是用一种指法能吹奏12个不同的调,笙斗为圆形,由两截组成,可以转动,按所需要的调子对准音位后就可演奏,优点是转调轻松、音域广、音量大,学习起来也教原来的笙方便。目前乐队中使用的高、中、低加键笙系列和转盘笙确实为乐队的建设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丰富了乐队的音响,演奏员不再为缺音少调而苦恼。但是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许多改良笙无法演奏我国传统的民族乐曲,以及笙特有的呼舌、呼打、爆花舌、抹音(滑音)、顿气、锯气等演奏技巧,再者,加键笙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音位排列和持笙方法的改变,拿到一个加键笙后,除了口型不变外,其他的演奏技巧都要从头学起,给演奏者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而民族乐器向来是以它的个性突出为特点的。在演奏时,尤其是笙的独奏技巧,如何在音乐作品中仍得以展现,传统的名作如何去继承、发扬?新创作的作品如何保持笙原有的风格和特色,这些问题困惑着笙演奏家们。许多民族乐器在解决了转调难的基本问题以后,却失去了它原有的音色与其独特的表现力,失去了民族色彩和民族风格,民族乐器常用的技巧不能运用自如。例如各种管乐器在改良后失去了常用的连音、各种吐音、花舌、打音、颤音、沥音等技巧的使用;笛子在加了键、打了空后,不仅音色改变,许多传统笛中的抹音、滑音等技巧也随之失去。再者由于现在改良乐器多采用十二平均律,对于听惯了中国传统五度相声律的民众的耳朵来说,无疑存在一个不适应的问题,琵琶、古筝等弦乐器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品位后,其中某些品位间距变小了,有碍于某些演奏技巧的发挥。

我国笙的改良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一)1959年,北京民族乐器厂孙炳麟设计的转盘加键扩音笙,后又经孙汝桂多次改进研制而成,笙斗由两个部分组成可自由转动,可吹奏单音之外也有四、五、八度传统和笙的联动键,但是转调必须将笙斗取下对好标记的调号才可以吹奏,无法适应现代乐曲频繁而急速的转调、和声配器复杂的乐曲。[2]

(二)笙演奏家胡天泉借鉴西洋和民间乐器,利用借管共鸣和笙苗间发音产生共鸣的原理,扩展了音域,改善了笙的音质、音量。1979年改革成功巴乌笙,在笙的铿锵悦耳的音调中,奇妙地奏出柔美悠扬的巴乌音色。此外,胡天泉还改革成功36簧中音抱笙、24簧低音抱笙、排笙和键盘排笙等新品种。中音抱笙和圆笙相似,但体积大,需放在膝上抱着演奏。低音抱笙则要放在木架上演奏。排笙为台式,由键钮控制笙管发音,并附有脚踩的风箱以辅助鼓气,能不间断地长时间演奏。键盘排笙是根据笙和芦笙的发音原理,结合风琴的键盘装置改革设计而成的,有51键,四组音域,手指技巧与风琴相同,演奏各种旋律、和弦、琶音较传统的圆笙、方笙更为方便。这些改革的大型笙,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为戏剧、歌舞伴奏。

(三)由中国音乐学院张之良和孙汝桂设计的三十六簧加键扩音圆笙,采用河北地区流行的圆形笙斗造形,在扩音管部份制作尝试六种形制不同的共鸣管:圆筒形、开管式圆筒形、闭管式扁喇叭形、短圆筒形、喇叭碗、形塑料扁喇叭形等。其中最后一种用赛璐珞制作,音色甜美柔和、音量适中效果最佳。

(四)中音抱笙是张子锐、严根山、强汝康等,基于大乐团合奏的需要改制而成,外型和传统圆笙相似体积较大,采机械连杆式按食音阶以圆圈式排列外圈低音、中圈中音、内圈则是高音区共有三十六个白键、十二个黑键。白键为一个音之按键,黑键为三个同音三个八度的连动键。采闭气式设计具省气、好吹、音量大的便利性,但高音区设计在整把笙的最中间,因此音量有明显不足的缺点,机械连动杆的部分设计较为粗糙杂音大。活塞设计也不够精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容易造成漏气而出现杂音,若将弹簧调紧而造成演奏上的灵敏度大大降低。其操作按键的位置是在笙的正前方,只可用手指触键,眼睛完全看不见按键,在演奏初期对难度的提高有有一定的困难度。抱笙家族有三十六簧中音抱笙、三十二簧低音抱笙、二十四簧低音抱笙。

(五)由牟善平、翁镇发等研制的37簧圆斗笙,在形制、持笙方法、音位排列等方面等保持了传统的基础上将音域扩展的,而在加键方面,为不影响传统技法的发挥,并防止过多的漏气和指法运用上的不方便,只在中音区加键。在完整的三个八度中(g-g3),即解决了合奏中“缺音少调”的问题,又不影响传统的演奏技法。[3]21这种改良笙因为其表现力强、便于携带、易学等优点,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著名的声学博士韩宝强研究员曾经说过:“如果以‘音’(声音的属性)和‘乐’(音乐表现力)这两大基本要素来考虑我国上个世纪乐器改良就会发现,凡‘音’‘乐’皆备的改良乐器在今天都受到音乐届的认可且得到广泛应用,而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改良乐器则基本处于乏人问津的状况”。[4]69

我国民族乐器改革如何在既要考虑不失去它原有的民族特色(即它的本质音色和音乐表现力),又能借鉴一些西方的科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具有时代性,是改革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笙——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我国传统乐器,但愿它科学、合理地在实践中不断改良和完善,使之更趋于完美,更能适应我国民族音乐的需要和发展。

[1]乐声编著.中国乐器大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9 p949(12-18)

[2]http://tsdg.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FOUST01&dname=5PIJU01&xpos=5

[3]牟楠.笙的改良与笙音乐的发展.《器乐》2002.8 p21-30

[4]韩宝强著.音乐理论:请注明你的有效性.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 p69(11-15)

张龙(1961—),男(汉族),本科学历,国家二级演员,钦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马秀明(1983—),男(汉族),硕士,山东滨州人,钦州学院音乐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中音民族乐器低音
能量强悍就是最大的优势 Proficient Audio FDS-15有源低音音箱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What it's like to be a deaf DJ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简单、好用、承传贵族血统 SUMIKO S.9超低音音箱
音乐史分期问题评述——兼谈中音史教学中分期介绍的必要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