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熏陶下的战国漆器的纹饰
2011-08-15吁彦群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吁彦群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一、楚文化的特点
楚文化是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当楚文化迹象初露之时,它只是杂糅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没有太多特色,也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只是发展到春秋中期,楚文化发展迅速,与中原文化不相上下并由居上之势。楚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表现为普遍认识上的老、庄哲学和庄、骚文学。楚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主张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处事方式,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解脱,摆脱身外的物欲、功名利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庄思想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反对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达到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庄骚文学主要是指南方的文学风格,包括散文和诗歌。以《庄子》和《离骚》两部作品为代表,以浪漫主义贯穿与文中。《庄子》的散文,有如诗歌一般,有丰富的想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和自由之人,在他的散文中也可以感受的到。而楚人在楚辞的创作过程中,把浪漫主义精神融入在作品中。例如屈原就以其高洁的情操、巧丽的才思、无拘无束的想象,以及不懈不待的革新精神,象庄周驱使着寓言一样,调遣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史事,以及天地、日月、风云、雷电、雨雪、山川、神鬼、龙凤、贤士美人、佳花芳草等等,构造出独特的境界。这是一种令人流连于其中的境界。
二、战国漆器的纹饰
漆器作为日用器,不仅有轻便、易洗、无异味、耐酸碱、防腐隔热等优点,还因其绚丽多彩的外观代替了青铜器的地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工艺品种之一。战国时期,漆树的种植遍及秦、楚、齐、魏、宋等诸侯国,其中以楚国为主要的产地。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暖,雨量适宜,利于漆树的生长。目前发现的战国漆器,大都出自楚墓,以江陵和长沙两地最为集中。
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取材广泛,主要可分为四类:描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有车马、狩猎、歌舞、宴乐、建筑等;表现神话题材的,有神仙或半人半兽、云龙纹等;也有沿袭青铜传统纹样的,有龙凤、变形鸟纹、变形夔纹等;还有几何纹样,如云气纹、云雷纹、菱形纹、三角纹、折线、弦线等。动物型器身上多以雕绘结合。图案组织灵活而又规律,适合纹样有旋转式、散点式。二方连续纹样有反复式、交替式、穿插式等。四方连续纹样多为不规则的云气纹。常利用黑红两色的对比形成双关构成,富有明快的节奏感,简单朴实中显现丰富多彩的效果。
三、楚文化与纹饰的融合
与初期的漆器纹饰相比,战国漆器的纹饰給人的感觉更有楚文化的意境,如庄子般崇尚自然和自由,又如楚辞般优美而浪漫。这些都可以从当时的漆器中看出。
1.云纹的运用
云纹作为战国漆器纹饰中运用最多,变化形式最为丰富,感情柔美。其基本形态至少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形式是比较规整的的卷云纹,两端呈涡卷状,基本保持着商周青铜器上云纹的特点。
第二种形式是几何化云纹,即以各种几何形为结构的云纹。
第三种形式是自由流畅的流云纹,是云纹中最具个性的一种,具有翻转自如,随形就势,奔放畅达的特征,它与拘谨正规的商周云纹迥然不同,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开放式品格。这类云气纹的表现手法有两种,一种为线形流云纹,即以等粗的线条勾绘而成,只在交接处或转折处稍作面的处理;另一种是以面为主的流云纹,粗细变化较大。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漆耳杯内底和外壁均为这类云纹,风格清新。
第四种形式是云气与兽、禽等内容相互转换,颇具特色。这种形式的纹饰从总体望去是卷云纹,若再细规则可以看到诸如凤鸟、兽等动物形象随云而出,这是云纹与动物纹相交融的一种形式。如马山1号墓出土的漆盘的内底中间的纹饰即为云气化凤鸟,在涡型和S形的云纹端部出现了凤首,而其余部分的凤纹特征并不明显,被融入云气纹之中了。仿若飞入云端的凤鸟,充满了神话般如画的感觉。另外,在雨台山所出漆瑟上绘有几何结构的云兽纹和云鸟纹,这些动物特征主要是通过头部的形象而分辨出来的。
2.龙凤纹饰的运用
龙、凤是传统装饰的重要主体,也是战国漆器纹饰的常用主题之一。龙不离蛇体,凤不离啄爪和丰美的羽毛。各种图形写实的形象和抽象的线条兼施。通过写实的图形再对照抽象的线条,使我们感到抽象的龙、凤纹样更显得特点突出,内涵更具有魅力,也就是“以形写神”。
尤其是凤纹,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纹样的构成形式上都显得特别突出。凤的造型多为颈身一体的修长形,尾部较大,向两边翻卷,体态优美,具有云纹一般的流动感,与之前的凤纹大相径庭,变现出手绘所特有的流畅和轻松。这也是因为楚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轻松和开放的时期,工艺纹饰上也会有相当大的变化。凤纹多用于耳杯、盘一类的漆器底部,以旋转结构的适合纹最具有特色。如湖南长沙出土的彩绘双凤纹漆盘,造型独特而优美,翘首卷体的凤鸟显得神采飞扬,被夸张了的大尾好似一朵绽开的鲜花,凤冠、翅及周围空间处均饰以不同大小的卷云纹,使整幅画面飘然灵动,生机盎然。尤其是在尾后各画以并列三笔,使旋转的结构更加突出。
龙纹也有一些变化,龙体类似蛇,其头类似马头,有利牙。其抽象图形往往隐藏在三角菱形等几何纹样中。如湖北江陵马山所出漆奁盖顶上所绘的三条相互穿插的蟠龙所构成的圆形适合纹样,同样是充满运动的韵律感。长沙楚墓出土的木雕笭床上的龙纹作几何菱形状,或变形的菱形几何叶状纹、“8”字几何叶状纹等。千变万化,而形成各式各样的云凤纹、云龙纹或变体龙凤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而成为美的化身。
3.神话题材的运用
屈原的《天问》对宇宙的形成、天地开辟、人类开始,以及种种神怪等等,提出不少疑问。如:“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圯,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昆仑县圃,其尸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以上汤谷日出、昆仑仙山以及彭祖之类的仙人,在漆画中时有所见,而书中的奇神怪兽也屡见不鲜。丰富的想象力,使战国漆器图形增添了神奇莫测的浪漫色彩,尤以仙人、神、怪图形最有特色。其中仙人王子乔的故事在《天问》中写作:“天式纵横,阳离爱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说明王子乔死后化为大鸟,并在空中叫唤。江陵凤凰山8号西汉墓出土的彩绘神人龟盾上的仙人,身着袍服而双足做鸟状,跨步如飞,也许与王子乔死后化作大鸟的故事有关。
也有将神幻的故事内容画在镇墓兽上,镇墓兽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怪兽,它头戴鹿角,虎头,狼舌,龙身式连体,双头。与此相类似的神兽还有马王堆汉墓黑地漆绘棺上描绘的羊头鹿角兽身人掌的神怪。这种神怪手持长矛、坚盾或弯弓射鸟,也有吹、弹、歌舞或骑鹤遨游天国的。还有羽化而登仙的神人。他与神怪共舞,或骑麒麟云游天国。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內棺上的神怪图形中棺中有神人卫士。卫士中有些为人头鸟身、人面兽神,有些为兽首人身,或戴面具,手持双戈和兵器,有无限的神威。其他神怪还有双首龙、三首龙、四首龙以及人首四身龙、鸟首兽身等。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相传春秋时齐国管仲撰写的《管子》也说:“涸水之精,……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龟。”等等。可见,多首类神怪,在《山海经》记载的各种神怪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在漆器中的神怪形象,使得战国时期的漆器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
四、总结
楚文化浪漫的思想带给当时文人如诗一般的精神境界。生活的困苦、仕途的不如意,使文人不得志的抱负都舒展于艺术的世界里。《楚辞》的独特文体,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视野。当然,不论是漆器艺术还是文化艺术,都因为当时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也正因为此,才是楚文化影响下的漆器纹饰受到后人的研究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