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美矣,又尽善也”——第二扬琴叙事曲《文成西行》创作价值浅析
2011-08-15杨昭君南京艺术学院民族管弦乐表演艺术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13
杨昭君 (南京艺术学院民族管弦乐表演艺术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13)
中国扬琴作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之前为一个阶段,1949年之后为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乐曲为传统乐曲,之后创作的乐曲为现代乐曲。传统扬琴曲,大多是艺人们将民间音乐扬琴化,使其成为独立的扬琴曲。这些乐曲长期流传于民间,经过民间艺人的反复加工与磨练,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地方风格浓郁,悠扬清脆,华丽流畅,铿锵有力,错落有致,形成了各地方特有的演奏手法及音乐表现技法,成为现代扬琴作品创作的基础。现存各大流派的传统扬琴曲目众多,如广东音乐扬琴《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江南丝竹扬琴《三六》、《中花六板》;四川扬琴《将军令》;东北扬琴《苏武牧羊》等。1949年后,诸多作曲家、演奏家创作和演奏了大量扬琴新作品,创作领域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他们将中国传统的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了各种体裁、风格迥异的现代扬琴作品,如《觅》、《古道行》、《瑶山夜画》等。
本文着重于扬琴作品创作方面,就当前较混杂的创作局面,选取了南京艺术学院芮伦宝教授创作的第二扬琴叙事曲《文成西行》来进行简要分析,此作品可视为现代扬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优秀之作。
一、根植传统
(一)主题旋律的可听性
音乐之所以为音乐,首先是为了传情,主题旋律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传统音乐多是以单音音乐为主的歌唱性主题旋律来陈述乐思。传统扬琴曲主题鲜明,直接反映人的内心情感,这也是音乐反映人思想感情的表现,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在于那些使人无法忘记的主题旋律所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文成西行》继承了中国传统乐曲以旋律陈述乐思的手法,注重旋律美感。
乐曲第一部分慢板是对主题旋律的陈述,分三小段。
第一小段,1~22小节,塑造大唐文成公主秀丽大方、气度非凡的形象,因而采用力度保留,以单音为主,干净清澈的奏出主题旋律,在此段主要用到的传统技法有轮音、弹轮、倚音等,这些传统技法是扬琴魅力之所在,将扬琴清丽悠扬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二小段,23~30小节是器乐性旋律。尽管音程的变化及音型的装饰较复杂,仍可清晰感受到一条歌唱性主题旋律。它是主题较强力度的演变,运用重复手法强调巩固乐思;以较长时值的轮音为主,配以宽音程突上突下跳动,连续地回音音型等等,使曲调雄浑苍劲,又带有一丝心酸,深切描绘出文成公主的内心情感及甘愿奉献的无畏精神;
第三小段,31~50小节是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再现。力度还原,以支手轮音为主,是对主题旋律的再次强调,深化了文成公主美丽聪慧的形象。
乐曲第二部分快板描写文成公主踏上西行之路,分五小段。作者运用主题材料展开的方式。变化较大,运用技法较多,在快板结束前第4小段137~144小节变奏再现主题旋律,以八度轮音及支手轮音技法演奏,适度缓和了快板的紧张度,深化主题的同时使乐曲得到进一步发展。
华彩段后,197~235小节是乐曲的末段再现段。在技法上仍采用传统点线技法结合,以八度双音,长时值、强力度支手轮音配以音阶上行等方式奏出主题旋律,使音响效果更加丰厚,气势宏大,表现文成公主进藏后受到万民拥戴的盛大场面及藏地一片繁盛祥和的景象,进而深化文成公主婉约秀丽的形象及崇高的精神境界。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是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作者在创作中结合扬琴的音质特点与音乐形象的特点,沿用传统扬琴技法,使主题旋律富于歌唱性与抒情性,清丽优雅,又不乏阳刚之气,展现出扬琴的典雅之美。由此可见,传统创作手法与演奏技法对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是现代作品创作与演奏的基础。
(二)戏剧音乐的影响
扬琴传入之始是为戏曲曲艺音乐作伴奏,特别在说唱琴书类艺术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独奏乐曲中,常可以看到戏剧音乐的明显影响。
《文成西行》重点在“行”,乐曲于中部着重描绘,作者借鉴了戏曲音乐中“紧拉慢唱”的手法。75~138小节运用密集的四连音、多力度转换的切分音、急促的衬音大跳、快速的半音阶上下行等各种复杂节奏音型,细碎化长时间反复地“紧拉”,以描绘文成公主西行之路的艰难,表现漫天风雪、危险重重的场景;139~154小节运用跨度较大、力度较强的支手轮音,右手配以流畅的音级上下行再现主题旋律,借用轮音的线性特点,使乐曲在急促高涨的情绪中紧张地“慢唱”,以描绘文成公主坚定顽强的信念与不畏艰险的意志力。
另外,中部开始部分75~118小节,作者借鉴戏曲音乐中的表演形式“趟马”,宛如戏剧女主角跑圆场,周而复始,由慢渐快,细碎匀称,以达到公主策马急行的艺术效果。
二、求新求变
(一)现代技法的引用
为塑造音乐形象的需要,作者运用了一部分现代技法与高难度技巧。如借鉴于古琴清澈纯透音色的“泛音”以描绘文成公主优雅大方、气度非凡的形象;借鉴于琵琶的“摘音”,使曲调干净整洁,并用来实现情绪的自然转换;连竹法与交替竹法的运用,给人以动荡不稳定之感,促使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
(二)调式调性的转换及不协和音程的运用
现代扬琴作品中,我们已很少看到某一调式单一的贯穿乐曲始终,也很少看到单一运用民族五声调式写成的作品,这是现代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必然趋势。作者多次变换调式调性,特别是在乐曲中部的5次转换,使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力,深刻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矛盾;在和声进行上,作者采用五声性核心音调的半音化拓展,将五声、七声调式混合使用,大胆运用增四度音程等不协和音程,使音乐更好的刻画人物内心矛盾冲突,这些是民族器乐曲创作上的突破。
(三)新音调的挖掘
作者在确定以唐蕃和亲文成公主下嫁为题材后,通过搜集整理众多文史、音像资料,深入分析唐代音乐的主要风格特征及藏族民歌的旋律特点,提炼出回旋走向的56176,235#43新音调,将唐藏风格近乎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新音调既有大唐时期的柔美风韵,又不乏朴实豪爽的藏地风情,成为全曲最具感染力、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典之处。
(四)演出形式的革新
《文成西行》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协奏加人声伴唱的形式演出,在现代扬琴作品中是首例。2002年首演至今,经过数次演出实践并得以肯定。
一方面,从音乐内容出发,仅靠独奏不足以表现气势宏大的历史题材;另一方面,中国民族乐器在总体声音特性方面,似乎更强调自身个性,穿透力强、缺乏相融性。乐队中各乐器间的协调并非相互声音叠加的和声式而是相互声音穿插的对位式,因而其声音很难让人得到犹如西方管弦乐合奏方式中所带给人的感受。作者在乐曲主题旋律的陈述中加入人声伴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和作用,展现旋律的悠长柔和之美。
(五)对优秀历史题材的挖掘
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题材,多为描绘自然景观、英雄人物,对重大历史史实,特别是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事件则少有演绎展现。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证明了题材本身的价值。它倡导爱,倡导和平。第二扬琴叙事曲《文成西行》填补了这一题材在器乐曲形式上的空白,它的成功演绎,弘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民族精神,富于时代性及一定的教育意义。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是孔子由他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而来的对音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与要求。乐之所以能成其为乐,在于人感到了它是某种意味的“美”。孔子对美的标准是中与和,在其后自然蕴含善的意味,便是“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荀子《乐论》)。孔子说韶的“又尽善”,是因为尧舜仁的精神,融透到“韶乐”中去,以形成与乐的形式完全融合统一的内容。仁是道德,乐是艺术。孔子把艺术的尽美、道德的尽善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乐的正常本质与仁的本质有自然的相通之处——和。毋庸说,今天早已不是一切服从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时代,无需利用音乐倡导音乐的教化功能,而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真善美是依然存在的。
生活在1300多年前的文成公主,如何到今天依然被万民像神明一样供奉着,她究竟给予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多少真挚的爱?!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
三、小结
现今民乐创作中,西方经典作品被不断移植,于演奏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不可否认,器乐演奏本身是门对技艺要求极高的艺术,必然要求技艺的不断提高。然而中国乐器无论在形质还是音色等方面,都有不同于西洋乐器的个性,演奏出的移植作品效果与西洋乐相比,必然会大打折扣。提高技艺是必须的,一味要求技术偏重于炫技而忽视中国乐器的表现性能便是得不偿失的。
一部作品的成功必然来自于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及孜孜不倦的研究,作者首先要有明确的创作思路与原则。《文成西行》的创作追求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始终以旋律美为首要原则,同时能从音乐的内在逻辑原则和曲式运动功能本身来考虑乐曲的发展,追求音乐真善美的尽可能统一。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丰富挖掘扬琴的艺术表现力,既要继承与弘扬传统精髓,又要吸收与借鉴外来优秀音乐文化;要时刻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不断地开拓作品创作新思路。
1.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杨儒怀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04-01.
2.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载《中国音乐》,2001.4.
3.【法】萨特著 周熙良等译.《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1.
4.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1.
5.芮伦宝.《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1年第2期;
6.茅原.《芮伦宝扬琴叙事曲获奖作品集》序,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第4期;
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8.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9.黎胜元.《现代扬琴作品创作》,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总第385期.
10.解骏.《从扬琴的特殊表现手法看扬琴的发展轨迹》.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