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批评视野下的伊丽莎白

2011-08-15毕文静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大众文艺 2011年23期
关键词:奥斯汀灰姑娘伊丽莎白

毕文静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简•奥斯汀是18-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意蕴隽永、历久弥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分析,以揭示出伊丽莎白这一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所蕴含的能引起读者深深共鸣的“灰姑娘”原型;并通过对这一原型移位的分析进一步展现伊丽莎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原型批评理论回顾

原型批评,亦称神话原型批评,肇始于二十世纪的英国,兴盛于二战后的北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其基本精神在于阐明人类的共同心理经验是如何体现在古代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中的,以及探索文学现象和古代神话、仪式以及原型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型批评源于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分析学。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代表作《金枝》是一部研究巫术、宗教信仰和史前神话的煌煌巨著,对原型批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该书以极其丰富翔实的材料,说明古代的神话、祭祀仪式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变化等自然节律有关。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则从心理上为神话原型批评奠定了基础。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经验,即原型。荣格也认为原型和神话之间的关系密切,将原型称作神话研究的“母题”。但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学理论并产生巨大影响却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的功绩。弗莱是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批评的解剖》被誉为原型批评的“圣经”。弗莱认为原型即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或“联想群”,是在“文学中反复使用的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从而使原型由人类学、心理学的概念变成文学概念。

原型批评的价值在于利用人类学和心理学所构建的坐标系阐述世界文学象征体系的普遍性和审美意义,并且克服了其他一些文学批评在宏观上的不足,从宏观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发掘作品中的文化底蕴。

二、“灰姑娘”原型的界定

童话“灰姑娘”古老美丽、家喻户晓,不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超越了民族和种族的限制——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其表现和变体。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版本是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的故事:受尽继母虐待的穷人姑娘辛德瑞拉凭借美貌与美德嫁给了高贵的王子,从此摆脱痛苦,获得幸福。

此类故事的三个特征:(一)女主人公拥有善良,美丽的同时兼具聪慧淳朴的品格,但是社会地位处于底层。其出众的品格却吸引王子的目光。其二、女主人公的许多不幸是由于缺少家庭的后盾而造成的,因此她必须不断努力,历经磨难,才能收获美好的结局。其三、结局总以美德有报,女主人公的生活获得巨大改变而结束。

“灰姑娘”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崇尚纯真的爱情,并以爱的力量打破经济社会地位和阶层的界限,将女性对于归属和爱的追究变为现实,同时表达出了女性对于幸福婚姻的渴望。这种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暴露出的对男性的深层依赖心理被称之为“灰姑娘情结”。这一情结具有普遍性与超时空性,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社会心理现象。“灰姑娘”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爱情模式与原型。

三、原型批评视野下的伊丽莎白

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明睿智,充满人格魅力,因此虽然社会地位低下,财产微薄,但依然赢得贵族子弟达西的爱慕。他们彼此间的傲慢和偏见在他们共同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波折之后慢慢消除,女主人公最终爱情美满婚姻幸福。他们的婚姻结合不仅有纯洁真挚的感情基础,同时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尚的个人品格做保障。他们的婚姻成为理想婚姻的典范,女主人公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出众的品格以及善良淳朴的美德最终得到回报,获得完美的婚姻。由此可见,奥斯汀以“灰姑娘”为原型,整体上按照灰姑娘故事的模式,以浪漫的故事手法刻画了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同“灰姑娘”一样,伊丽莎白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属于中产阶级,倘若没有合适的婚姻对象,父亲过世后极有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因为在《傲慢与偏见》所描述的时代中,大多数中产阶级女性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严格约束和控制,没有独立人格与社会地位;并且只有男性才具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其次,母爱的缺失和父爱的形同虚设。童话故事中,“灰姑娘”生母早逝、备受继母虐待,其母爱是缺失的;而其父亲自始至终都未出场,可谓形同虚设。然而伊丽莎白健在的母亲喜怒无常,不学无术,使得伊丽莎白经常为其母亲的无礼和愚蠢汗颜,母亲的这种性格对于伊丽莎白产生消极的影响。父亲虽有智慧,却沉迷乡间景色和读书,父亲的智慧没有用于子女的教导。第三,经历种种波折,风雨过后终见彩虹。与“灰姑娘”类似,伊丽莎白美丽而倔强,拥有独立自主的个性,深深吸引着达西,但是在与达西互相倾心之前也历尽千辛万苦,慢慢褪去起初的傲慢和偏见,在面对凯瑟琳夫人权势的威胁始终不屈不挠,最终获得幸福和真挚的爱情。

然而,伊丽莎白绝非“灰姑娘”的简单复制,奥斯汀对这一原型的移位充分表达了伊丽莎白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同于“灰姑娘”的忍耐顺从与等待,受过良好教育却没有多少财产的伊丽莎白大胆走出闺房寻觅爱情,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用情感的武器对抗理智的盾牌,并在恋爱的过程中勇敢展现自我,执着追求个人理想。由此可见,伊丽莎白是奥斯汀在深刻体察十八世纪英国女性的生存现实后所创造出的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具备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懂得自我尊重、坚持自我人格、要求人格独立、努力争取自由。伊丽莎白虽然没有表现出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样明确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和理论主张,但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金钱、财产和地位而结婚。她身上体现着当时女性的一种时代追求,即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综上所述,伊丽莎白虽然表面上没有对男权社会做出反抗、颠覆,但她已不再是毫无主见、惟命是从的弱者,而是拥有选择权的有主见的新女性。其对待婚姻的态度表现了对人格尊严和平等独立的坚持,是其女性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伊丽莎白追求积极向上、平等自由的爱情婚姻,是对传统“灰姑娘”原型的超越与修正,因而不仅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也体现了奥斯汀对“灰姑娘”写作传统的抵制。

[1] 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USA: Bantarn Books, Inc,1981.

[2] 吴桂辉.英国女作家笔下的“灰姑娘”母题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

[3] 叶晓琳.讽世者的灰姑娘情结——简•奥斯汀的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

猜你喜欢

奥斯汀灰姑娘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凯克利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帮灰姑娘数红豆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倒霉的灰姑娘
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