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艺术中的实践观

2011-08-15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大众文艺 2011年23期
关键词:欣赏者能动性数字

杨 璐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3)

数字艺术一种新生事物,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同时也正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它的发展又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我们只有把数字艺术放到实践中才能正确认识,消除一些对数字艺术发展持怀疑态度者的疑虑,促进数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字艺术中认识论的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反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照镜子式的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数字艺术创作中的各个元素来源于实践的,但并不是对生活中物象原型的简单体现,而是打破了“镜子说”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虚拟世界。

数字艺术创作手法、表现形态、艺术载体多样,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才能有力体现作品?这就必须结合实践创作作品。

如,在《侏罗纪公园》这一类加入数字艺术的作品中,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不仅是依靠简单的冒险故事或者令人惊叹的技术,而是把实践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恐龙形象再现作品中。现在生活中不存在恐龙,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了解到恐龙这一存在过的物象,将这在实践中的认识,通过数字艺术形式展现人们面前。

很多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作品,传达出来与欣赏者开展交流。也只有到了这时,艺术的实践本性才能获得充分的显示。

观众在欣赏某一数字艺术作品时,依据的是平时实践生活中的积累和感受。数字艺术创作者也会尽量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这样观众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画面中不相干的镜头以某种情节贯穿起来,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观众对现实世界的人物与传播媒介中再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时,我们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就会发挥评估的作用。这是欣赏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一种精神上的把握和占有,也是通过欣赏者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寻求一个符合。欣赏数字艺术作品是视觉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交融,是不能脱离对实践的认识[1]。

数字艺术中我们创作的大家熟悉的画面,容易调动其各种感官,这些感受不是凭空想象,是实践认识的结果。在实践生活中没有这些感受,就很难想象到画面带给人的震撼 。

不结合实践认识进行的创作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不结合实践来欣赏数字艺术作品,得到的将不是对数字艺术的认识,而只是数字艺术的意识形态[2]。

二、数字艺术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数字艺术作品中欣赏者不是被动接受创作者的作品,而是主动以其实践理念,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作品进行主动欣赏的活动。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的二次创作。

数字艺术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像历史上所有的新艺术形式一样,不是偶然出现的,是人们在生活中慢慢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实践活动中能动性的体现。

数字艺术的产生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艺术表达机制,以及人们的各种现实需要密切相关,是在无数的生活实践、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融合中,寻求磨合,发展而来。在现代社会,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的需要会向着更高级的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发展。现实中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工作之余需要得到一种补偿或调节,这种补偿和调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加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能动的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艺术的发展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这一大的环境,符合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需要,这样就刺激了数字艺术的产生。

数字艺术的产生打破传统艺术的单面传递信息的缺陷,让欣赏者可以与作品产生互动,根据欣赏者的活动,作品本身会做出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作品效果,充分体现出实践观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三、实践对数字艺术的检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数字艺术独特的视觉表现,给人们带来兴奋和新奇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它的优越性备受瞩目是传统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1.数字艺术的可变性 。在数字艺术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回到任意虚拟时间段内,或者切换到以前的场景中重新体验,甚至回到过去的时间让事情重新发生或者改变。同一个作品也可以同时在不同地方同时出现。

2.数字艺术的参与性。数字艺术改变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用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接受者参与到作品中,与作品产生互动。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完整的,它需要接受者的参与,根据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在作品中完成随机安排的各种交互动作、任务,创作者的想法与最后效果不一定保持一致,但是却产生了很好的共鸣。数字艺术的交互性,使作品具有了更具体、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3.数字艺术的愉悦性。数字艺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不会感到自己与虚拟世界之间存在任何距离,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虚拟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4]。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声音等,使人产生真实感,犹如身在真实世界中,连行动都与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形相似,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克隆,虽然是虚拟的,但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强烈的意境,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

4.数字艺术的真实性。数字艺术的创作元素来源于实践,使我们实践生活体验的能动性创作。当我们进入一个数字虚拟的场景时,空中白云飘动,两旁树木摇曳,路人说话的声音等等,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这种虚拟的真实感比现实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视觉美感。

5.数字艺术的整性。而数字艺术不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审美,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这些崭新的方面共同审美。当你身在池水中,池水的温度、颜色、气味等都会影响你的感受,数字艺术也是一样,你处于虚拟的场景中时,场景中的一切就像是池水,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你对作品的审美。

数字艺术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作为新生事物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契合着艺术的基本原则和形式美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数字艺术体现实践观的认识论能动性等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后的数字艺术发展中,我们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让数字艺术在实践中不断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1]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漓江出版社,1998.524-525页

[3]张 黔.设计艺术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68-69页

[4]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5页

杨璐,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欣赏者能动性数字
留出想象的空白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答数字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数字看G20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