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批评中的直觉因素
2011-08-15徐修玲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徐修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创作的不断深入,有关新媒体艺术批评的问题成为理论界的重要话题。新媒体艺术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其作品构成一个开放的可进入的结构空间,打破了固定物质化的程式体系,超越了传统艺术总结的经验和界论,这种情况下,对新媒体艺术一成不变地沿用传统艺术批评的标准无异于削足适履。事实上,新媒体艺术批评要比传统艺术批评更要考虑到受众,考虑到互动者的感受和体验,考虑新媒体艺术给自身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震撼。考虑受众“感受”、“体验”和“震撼”的批评是怎样的,显然这构成了批评的直觉方式。
直觉也是艺术批评因素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也只有普遍性的东西才更接近新媒体艺术的本质,才更切合实际。
一、关于“直觉”
直觉指的是未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直觉思维在西方是一个久为人注意的问题,笛卡儿、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都曾对直觉作过论述,在他们那里直觉问题尚不带丝毫神秘色彩。到了康德,直觉能力被视为联系感性经验与先验理性的主要方式。在艺术思维领域,直觉被称为艺术直觉,特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
历史上关于艺术直觉在批评鉴赏活动中作用的论述有很多。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鉴赏力主要是艺术直觉问题,他认为判断联系着感性和理性,以情感为对象并不借助于概念,因此自然就是一种直觉能力,审美判断力(鉴赏判断)便是艺术直觉。1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美学家缪越陀里谈到艺术鉴赏力时把直觉看作“直接的理智活动”2,看作是理解力的一部分,指出它是一种亮光,引导我们去判断。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说:“符号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融汇为一种经验,即融汇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使认识论者感到大为不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竟会达到如此复杂如此集中的程度。但是,对艺术意味的知觉,我们常说的欣赏事实上就是这样一种升华了的直觉,而这种在具体事物之中将逻辑形式呈现出来的神奇技艺就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受到它而不是认识到它,为什么可以通过它构想出某种富有生机的经验,而不必去完成一种有意识的逻辑思维。”3这里,“直接的理智活动”,“神奇的技艺”都强调了艺术的直觉能力。虽然不一定象他们理解的那样神秘,但它确实存在着某种不自觉的性质。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它使欣赏者不借助于逻辑推理和判断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隐藏于艺术作品外部形式中的“意味”。对于新媒体艺术而言,不借助于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第一时间的感受只能由直觉获得。
二、新媒体艺术批评中直觉因素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艺术批评中直觉因素的现实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艺术批评活动与创造活动通过艺术直觉达到统一。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的高度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主客体统一中寻求欣赏。这个统一是由双方的直觉来完成的,是批评家凭艺术直觉把握艺术家用艺术直觉把握到并物化于一定物质形式中的“表现品”。4这里的“表现品”就是批评家所要把握的内容,而内容是来自主客双方的,它是两种信息流的汇合。这在现代心理学里是有根据的,克雷奇等人认为:“我们的感觉不仅反映感觉神经传入到投射区的信息,而且也反映早先在于脑中某些地方的某些信息,如信念、情感和记忆。”5在新媒体艺术批评中能否使主客体达到高度统一很重要,只有基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的批评才可能是最真实的批评,叔本华把直觉活动看作一种纯粹观审,认为天才的本质就在于进行这种观审的卓越能力,天才的性能就在于纯粹直观地位的本领,在直观中遗忘自己。6而这种“观审”对新媒体艺术批评而言非常确切,新媒体艺术的表达往往是非线性的,非叙事的,在对其作品的观审过程中无需考虑一些理性因素,必要的时候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任务,努力地凭自己的直觉去感受艺术家用艺术直觉表现在作品中的内容,从而把握到作品最动人的部分。
第二,批评方法的获得。依靠直觉的批评是对固有批评模式的摒弃,从而获得新的批评方法。固有的批评模式是怎样的?就是一些框架,批评家在对作品进行批评之前事先设定好的框架,这个框架里有各种各样的“主义”、“流派”,以及各种各样从国外引进的理论和名词。为什么要这样?因为面对作品和现状看不出问题呀,没什么感觉,能讲什么呢,还怎么去批评?于是只好先设定万能模式,不管什么样的作品都可以往里套。对新媒体艺术批评而言,这种“框架”、“模式”不可靠,因为它不能体现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和新类型艺术的真实特征。依靠直觉的批评就不这样,批评家凭自己真实直觉对批评对象发表自己直接的感受和意见,不需要处处引经据典,它简洁明了,一语重的,又解决问题。陈传席在他的《轻批评》一文中就提到这一点,他认为批评有两种:其一是得于外者,也就是重批评,其二是得于内者,就是轻批评,指出这样的批评仅根据作者的感受,理解和总结或者辩识能力,一时灵感写出自己的理论,不需要太多的专业名词和理论体系,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7事实上这样的批评是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相切合的。
实际上,对于新媒体艺术,对于网络艺术作品等与技术有关的艺术作品,我们的体验的确是种纯粹直觉体验,是基于时间、空间的偶然性体验。《卡拉OK》是新媒体艺术家王功新的一件重要作品,它主要创作在一张嘴上,利用两颗牙齿做幕进行人物活动,通过10×13平方米的屏幕放映出来。经过精确放大的巨型嘴占据了整个屏幕,住在每颗牙齿上的人都是真人大小,两米高的牙上,每个人都在演唱他们单调的音符,牙齿被当作乐器、一架假的钢琴来演奏。这一过程与传统的演奏过程是相反的,这里把舌头当作琴槌翻转着试图堵塞每个人的声音。面对这样一件作品,我们还要去想关于“美”或“不美”的问题吗?还要去套用原来的欣赏模式吗?来不及了,作品给我们的只有五分钟的现场时间,在这五分钟里,你只要知道这是艺术家的一件作品展示,有人在嘴巴里的牙齿上唱歌,你只要相信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或者你可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他们是谁?怎么有着声音却没有表达出内容?为什么会在嘴里?谁的嘴?因为这些才是你最真实的直觉体验,也只有这些才是你能把握住的。
三、“直觉”作用下新媒体艺术批评的特点
依靠直觉进行的新媒体艺术批评呈现出了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是批评内容的转移。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那些批评家们对美术作品的研究和批评,并不是针对作品本身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和批评,而是把美术作品置身于人类文化活动的背景,去探索其发展意义和规律前景,就是说除了画不说,其他什么都说。8我们知道批评是基于艺术作品的,批评的问题本质上是和创作联系在一起的。针对这一点,可以从新媒体艺术创作上找到原因:第一,新媒体艺术创作有个现象就是附带“说明”,也就是艺术家自己所做的作品阐释,这个阐释可以是图像的,也可以是声音的。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阐释,这里的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充当了传统批评家的角色,他们的阐释往往是基于作品本身,而这部分内容是要靠艺术家本人对创作的直觉来完成。如此批评家再对其进行批评就成为二手的,便失去意义。为此,撇开作品本身内容,从一定角度上讲是必要的。第二,新媒体艺术作品在播放的同时也即是其内容的展现,批评家再对作品内容的陈述成为累赘。实际上,内容的表述实在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对作品的真实直觉体验,这才是批评探索的开始。因此个人话语陈述由画内扩展到画外有其必然性,是符合新媒体艺术实际的有益批评,这体现了当代艺术批评正在由技术技巧型向学者型转化。
其次是批评的再创造性。这里的再创造指的是相对于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也就是说,作品是一件创作,批评同样是一件创作。那么这个创造性从那里来?这就是批评家的独立直觉能力。王尔德在《评论家也是艺术家》中说:“最高的评论是个人印象最纯洁的形式,它的表达方式比创作更富于创造性”。9新媒体艺术批评已经超越了作品的文本含义进而提高到文化层面上对现实进行阐述,这就使得批评独立于作品本身,更强调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领悟力和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相对忽视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从而实现“批评的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秘密,而不是他人的秘密”。10批评家完成对作品阅读的同时也完成了另一件创作,或者可以这样说,作品在被阅读后,就具有了一种公共性,它可以被每一个阅读的人占有,而成为批评者的作品,因为每一个批评家都可以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而每一种理解都是一种创新。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对于评论家来说,艺术作品不过是为它自己的新作提供一些启发而已。”11事实上,新媒体艺术批评正因其独立于作品,才是最贴切的批评,才不至于成为作品的附属物。
最后是新媒体艺术批评中的直觉因素导致了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也即批评准则的不确定性。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有一句已成为很多当代艺术家口号的话:“重要的不是艺术”。12重要的不是艺术,那是什么?正如栗宪庭自己回答的“重要的是批评的标准”。应该说二十世纪美术批评的确立,在于其评价方法和准则的生成。标准是什么?一般人认为可以凭借对艺术的目的和方法加以思考的结果,定出一些一般原则,并利用这一些原则对鉴赏力的判断加以估价,使人们具有共同的鉴赏力。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审美批评 ,而新媒体艺术作品不再是以审美为主题,其批评亦不是纯粹审美判断,因此追求共同的鉴赏力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根本不存在共同的鉴赏力。
个人直觉的普遍使用致使“我”的普遍存在,鉴赏的标准成为个体的,多个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1.不同类型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有其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准则,这要求欣赏者对不同类型新媒体艺术的充分认识。2.对同等类型的作品,不同的欣赏个体有不同的结果,应该充分发挥个人话语权,这要依靠欣赏者的真实直觉判断。实际上,我所说的这两点和H•帕克对非审美判断的分类有关联之处,他对非审美判断的主要分类是:一是有所偏袒的判断,指出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加以偏袒的判断不是自由欣赏。二是模仿性的判断。因为某一权威下过这样的判断,也就跟着作出这样的判断。13所不同的是,我认为这并非是非审美判断特定的表现形式,而应该是其所要避免的结果。
直觉因素在新媒体艺术批评中的作用相当关键,依靠直觉进行批评是符合新媒体艺术实际情况的。它不仅影响了批评标准,而且还为新媒体艺术批评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线索,我们希望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更好地对新媒体艺术状况做出批评。
注释: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 .腾守尧, 朱疆源 译.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1983.
3.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 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4.克雷齐.心理学纲要[M].周先庚 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6.陈传席.谈轻批评[J].国画世界.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 2003.(1)
7.马琳.谁来进行美术批评[J]. 美苑.2002.(1)
8.英国作家文选[C] .汪培基等译.三联书店出版.
9.同上
10.同上
11.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12.H•帕克.美学原理[M] 张今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