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敦煌》的人文价值

2011-08-15陈瑜欣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3期
关键词:彩塑敦煌纪录片

陈瑜欣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敦煌》是一部反映敦煌历史和人文的大型纪录片。该片制作团队在启用了《故宫》原班人马的同时,还邀请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际著名学者和摄影家加盟其中,摄制组九次深入敦煌,历时三年多创作和拍摄,行程数十万公里,前后参与制作人员多达上百人的大型制作。有人认为《敦煌》是一种晚来的成熟,有的则认为它用影像在诠释历史。《敦煌》作品的艺术成就继承和发扬了纪录片创作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敦煌》导演周兵说:“在中华文化传统的梳理和传播上,我们又留下了一点脚印。纪录片《敦煌》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同时无论从选题,叙事内容都深刻的反映影片要传达的人文内涵。

一、关于人文价值的定义

人文价值分狭义和广义:

1.狭义解释:人文价值是指某事物或活动能满足人的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或具有促进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将“人文价值”局限在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范围内,更确切地说,将“人文价值”看作是某一种文化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所谓广义的理解,它将“人文价值”中的“人文”两字理解为“人”与“文”。这里的“人”,既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又包括人的精神生活,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化,当然也是人的精神生活。对“人文价值”的广义理解就是,将“人文价值”理解为某一种文化对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很显然,对“人文价值”的广义理解已经包括了狭义理解的全部涵义。

二、对文本内涵的深刻审视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仅仅好看是不够的,它必须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并传承一定的文化,形式上的生动和富于变化并不能取代作品在文化内涵上的深刻性。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对纪录片的一种内在追求。只有人们在动情,动心之后真正有所思,所想,有所收获的纪录片,才能真正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敦煌》在文本建构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好看的背后凝聚着深刻的理性审视。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东汉地理学家应劭解释敦煌为“敦,大也;煌,盛也”大和盛就是开拓和发达的意思。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点,它既是各民族融合和贸易往来的枢纽,也是中西方几大独立的文化系统,印度,希腊,伊斯兰和中国文化的汇集点。谈到敦煌,不得不谈敦煌学。纪录片《敦煌》总顾问季羡林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学的出现是对这些文化交汇的认同,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始终离不开敦煌的身影。敦煌无疑是一个具有宏大叙事背景的表达主体。从微观角度,敦煌是中华文化组成的一个点,如同故宫和台北故宫一样,是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可以因它进行解构和重组,并形成一个读解方式。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敦煌,曾经是中国文明视线的终点,也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第一次握手的地方。

纪录片《敦煌》在纪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敦煌》的题材特点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传输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文素养的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三、叙事内容的人文价值体现

《敦煌》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和以人说史的叙事手法,由十多个虚拟人物串联起的历史事件,用时也吸收了敦煌学者们10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使观众深切的感受到敦煌艺术的瑰丽和永恒,故事生动的再现了曾经的敦煌与现在的敦煌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敦煌》分为十个不同主题的章节,《探险者来了》《千年的营造》《藏经洞之谜》《无名的大师》《敦煌彩塑》《家住敦煌》《天涯商旅》《舞梦敦煌》《敦煌的召唤》《守望敦煌》各个章节独立,每一节有一个或多个故事主人公。这些人物中有学者,僧人,道士,雕塑家,画家,舞者,探险者等,它们是敦煌的发现者,开拓者,破坏者,守护者,研究者他们身份各异,甚至有真实,有虚构,然而借助他们的故事,人们了解敦煌洞窟,壁画,彩塑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藏经洞的秘密,古敦煌人的婚丧嫁娶吃穿用度等民俗场景。《敦煌》总导演周兵表示,“关注历史中的人,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重要视点。人,在这部纪录片里,将是最重要的描述和解读对象。”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中,导演展示的敦煌是灵魂和心灵的艺术,是走向觉悟达到某种境界的艺术,同时具有美的传承与流转。敦煌的美和真之中,孕育和生发着人类永久的善,这是人性心灵最深处的大善之道。导演希望在《敦煌》的创作中,表达一种人性的冲突和不确定性,比如对斯坦因和王道士的不同定位和评价。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中,一集短暂的时间里,影片无法完全满足观众对于历史的透彻了解,导演力图把这个故事讲的有趣、生动和清楚,利用3D技术绘制出一千年前藏经洞的原貌,让观众看到因为战争,建筑的毁坏和燃烧以及在壮观的夕阳下僧侣和驼队行旅的景象。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中在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很多艺术家怀着热情和不同的目的曾在这里驻足。在一千年前的绘画线条面前,观众透过镜头,能看到高度成熟的技巧背后,绘画者那份心中的宁静、高远和洒脱。编导之所以命名为《无名的大师》,作品上很少有留下名字的绘画者。但观众可以从他们留下的那些墙壁上绘画,看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敦煌》里大量使用虚拟人物,导演说虚拟只是手段,真实再现是叙事之间断点的联系。

在《敦煌彩塑》中以敦煌彩塑制作的整个流程为线索,通过虚拟的敦煌彩塑制作工匠进行故事展开,期间将经典彩塑进行全面展示。主人公背景为唐代,可以通过师傅的讲授、亲身的经历对彩塑的制作流程进行一一展示:寻找原材料、泥土的制作流程、颜料制作流程等等。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第六集《家住敦煌》中讲述一个寡妇阿龙的故事。一千多年前,阿龙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向观众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信仰。

在《天涯商旅》中,由一封被意外埋在敦煌戈壁中的信讲起的,信上透露一千多年前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观众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旅行,如以及遭遇强盗和战争的故事。观众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也会了解到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一集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大家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舞梦敦煌》中程佛儿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一个曾经在唐代的宫殿里给唐明皇和杨贵妃一起共舞的舞女,因为战乱她流落到敦煌。编导通过她的故事,来讲述敦煌壁画上的唐代歌舞。程佛儿展现的美妙身姿,在动人的音乐中旋转飞舞,把观众带到到敦煌壁画中的舞蹈中,这些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

第九集中《敦煌的召唤》里由于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大师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其中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做了很多贡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这一集是在向这些敦煌的守护者们致敬。

第十集中,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话题。敦煌地处戈壁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导演在这一集讲述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讲述了为敦煌倾情付出的保护者。著名学者马未都说:电视片《敦煌》以新的角度解释历史,可以看出编导们为此煞费苦心,广开思路,镜头也美。整个片子充满了凝重之感,让观众有机会重回千年之前那个色彩绚丽的敦煌。以其客观的态度解释了一代又一代人建造敦煌的行为,大多时候尽可能地展现当时人的精神世界,聚沙成塔般将已坍塌的历史重新垒起,很多情节虽古人而为,但仍让今人感佩,甚至唏嘘不已。编导们历尽艰辛,将这一宝库展现给更多的观众,算是一份功德。《敦煌》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创作与真实性地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真实地再现敦煌历史文化的目的,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

总结

纪录片永恒的主题是是对人的关注,它不仅增加了纪录片的魅力,也极大地增进了纪录片的思想深度。《敦煌》纪录片中,精巧的叙事,凝练的解说词,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加上色彩绚丽的画面,苍凉悠远的音乐,流畅精炼的剪辑,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艺术审美境界。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面对着市场压力和挑战,当代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敦煌》代表着电视纪录片的一种发展趋向,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人文价值永远是纪录片永恒的魅力所在。

陈瑜欣,女,1985.10.16,学校: 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艺术与传播)。

猜你喜欢

彩塑敦煌纪录片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泥彩塑:天地之美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汉源彩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