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的景观
2011-08-15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张 逊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景观”一词是舶来品,源义为城市景象的含义。逐渐发展开来,景观的外延与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使用的场域也越来越复杂,具体的含义越来越难以说清楚,以至于有人认为“同一个景象有十个角度的描绘”(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但是,景观作为土地与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至始至终都与人的愿景发生着联系,不管从遥远的对大自然的避难所,还是城市的风景地,景观的设计都与人的精神追求戚戚相关。
人的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种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趋向。在西方,对大自然的畏惧,人在追求着从对抗与改造大自然中获得自身的幸福,寻求着一片脱离大自然的栖居之地;经过无限的技术发展,城市与人造物统治了世界,西方的现代人却追求着与大自然和解,寻求一块自然的风景,逃避着城市与工业化的喧嚣。在中国,源于古时对大自然的敬仰,对天道的崇拜,以人合天,能够达到天人合一成为一种理想,但这种理想在近百年的挨打过程中几乎丧失殆尽,被挨打的现实促使着这个民族如饥似渴地追求着物质的丰裕,毫无顾忌地对自然索取,迫不及待地构筑都市,闲情雅致成为一种奢侈品。然而,无尽的物质追求并没有解放人类的欲望,并没有让人的精神找到诗意的栖居地。
1.休闲的生活态度
诗意的栖居是人的理想,诗意意味着优雅,诗意意味着脱尘,诗意意味着悠闲。诗意的栖居,让人在熙熙攘攘的喧哗中得到一份安逸与宁静。休闲,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确切地说,应该在更早以前休闲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过在闹世中愈加显得珍贵。
从词源意义来看“休闲”:“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说文解字》),人能够在树木的庇荫之下,确是一件乐事。休闲是忙碌后的一种豁达,忙碌是一种生活,休闲也是一种生活,只有有了“休”,才能够使“忙” 有了意义,使得人生更具有意义,“休有烈光”,古人诚不欺也。“休”的必要,更在与生理的需要,是一种生命的需要,而“闲”则更是一种心理的追求、一种人生的态度,看那“又得浮生半日闲”是发生在与高僧的“话”之后,是一种人生的自觉、一种诗意的感动,是一种意义的舒扬。这不同于肉欲的满足,不是那懵懵懂懂,更不是醉生梦死。在“闲”,心灵的境界与天地万物合一,“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休闲是一种人身的本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是一种超然的逍遥,是一种中国人对独有的文化意蕴。乐山乐水是一种休闲的形式,天人合一是休闲的智慧,休闲在于忘我,在于观达万物,通透事理,心灵通透,而在人达到休闲的境界中,依旧无法忘却那山、那水,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平常人又如何能够超脱呢?
2、求真的景观设计
休闲是一种生活的真,这个真在心里,也在身外。
景观早已不是拿自然的避难所,相反成为了逃避城市喧哗的乐土。过度的城市化、工业化使得人类聚居地——城市变优雅为丑陋、变效率为拥挤、变文明为冷漠、变宜居为污染。在城市中的那一小块自然的延伸地,在那一块依旧保留着绿色的小景,已经变成了人在忙碌之余逃避辛劳、逃避压力、逃避异化的场地。景观,带有的一丝丝自然的气息,一种田园的情怀显得那么的可贵。
人与天合,景与人合。人寻求着“休闲”,景应和着“本真”。景观是人类的居所,是人与天相合的结果,景观的“真”体现着对自然的尊重。理想中的景观也许正如桃花源那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那山、那树、那水、那石,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类,那依稀的小品、建筑是人类的杰作,是与自然之间的契合,与这方天地协同。
景观合人,合休闲着的人,人在景中,能怡然自乐。景观成为人体验的场所,景观设计的定位当与人的定位相合,人在景中,无意于认同而获得认同,场所的本身的意义在于使得景观中的人与景观外的人都能够相适应,景观与人相适应而不会让人有置于其外的感受,让人成为景中之人,让景成为人的归属之地。人的心在那里,景也就在那里,随心之所欲。本真的景观让人精神清爽,扫去灵台上那矛盾、不安的尘埃,能够细数落花,缓寻芳草,感受那幽月、鸟鸣。
景观之真首在自然,自然的气息足可用来舒缓人的忙碌,去除人的不安。景观的设计当因地制宜,忌讳千篇一律的因循守旧,生搬硬套,构物造景当以适宜为准,方圆自取,不尚刻意经营;景景之间,虚实相映,磊石成山,聚树成林,积水成河,人居其中,自可听琴观棋、看花听鸟、浇灌竹木、把玩细石,悠然而自乐。
休闲作为一种国人的生活态度,一种具备深厚传统意蕴的观念,在这个喧闹的时代晓得尤为宝贵。城市中的景观做为自然的一种延伸,成为城市人的一个避难之所。本真的景观设计给追求休闲的人们自可提供一个诗意的栖居之地,本真、自然的景观设计,又何尝不是一种休闲的景观呢。
张逊,男,江苏淮安人,江苏淮阴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