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2011-08-15李海玲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李海玲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8)
一、“说话”的色彩
话语是用声音来传达的符号,色彩是用视觉来传递的语言。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1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语言是被广泛运用的视觉语言,它甚至更优于文稿和图形的传达。 色彩具有识别特性,有着其他交流媒介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色彩可以帮助人类识别形象,能吸引人的视觉。
二、标志设计的色彩
作为传播符号的标志设计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它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富于情感的色彩,体现着机构及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标志色彩是构成标志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标志基本图形和标志标准色彩形成的视觉识别所起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1.属性表达
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色相、纯度和明度,通过轻重、虚实、冷暖、收缩、远近、大小等变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感知力。色彩感觉与色彩情感的合理运用,是标志设计的重要因素。阿恩海姆说过,“波长较长的色彩(如红色),看上去好像是离观察者很近的;而一种蓝色的表面,看上去就似乎离我们远一些。”2一般纯度较高的、色相明确、视觉兴趣强、色相的心理作用明显,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提倡长时间注视。含灰色、低纯度的色相则较为含蓄,但很难分辨清楚,视觉兴趣弱。强会让人觉得硬朗、粗犷、激烈,弱会让人觉得柔和、安静、温柔。
在一般人眼里,红色仅仅代表红色的属性;在一位心理学家眼里,红色或许是某位病人的个性暗示;在一位艺术家眼里,红色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吉姆斯•麦克斯韦尔是1961年发明彩色摄影的苏格兰人。他曾经在文章中写道:‘色彩科学必须从实质上被当成是一种精神科学。’正是因为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能以完全相同的眼光看待同一种颜色。色彩能通过视觉传递感情。色彩既是对客观具体事物的再现,又是为表达传达内容而渗透了传达者主观情感化了的视觉要素。然而色彩本身并无感情而言,色彩传递感情只是人与色彩之间所发生的视觉感应效果。因此影响人们心理与生理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归于色彩。”3
2.象征意义
色彩的象征性体现在它更能引起观者的情感反应,它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的形式,将人的情感用肉眼看得见的形象表现出来。每种色彩既与现实世界的一些实物相对应,又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相关联。色彩具有象征功能,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关于色彩系统中一些固定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情感倾向。4色彩的象征性与文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文化的产物,体现为不同民族、地区、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色彩的内容。在中国的古代,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着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青、赤、白、黑、黄谓之“五方正色”。分别对应着:东方为苍龙的青色、南方是朱雀的红色、西方是白虎的白色、北方是玄武的黑色、中央是黄龙的黄色(天子的象征)。
3.文化情感
色彩代表一种视觉表现、一种企业文化、一种民族情感。《考工记》中写到:“画之事,杂五色……”“五色”即色彩的本源,基于“五行”推导而出,谓之正色,成为了文化的符号。如今的时代,已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差异。中国传统的色彩,像“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兰”“长城灰”“玉脂白”都沉淀了浓厚的东方文化情感。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中国红,代表吉祥、喜庆、热情、幸福和成功,从古至今,热情淳朴的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别亲切的情感。
“靳埭强的设计,是以东方传统思想为创作灵魂,从中国文人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手法来表达呈现为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化设计。他的设计语言是现代的、国际的,核心是中国的。”5靳埭强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其的作用和理想。他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造型简洁、寓意深刻,传递了中国银行的信息内涵和视觉形象。在这个出色的标志设计案例当中,“中国红”决定了整个中国银行标志的最终视觉效果。
三、色彩的地域习惯
法国色彩大师朗科罗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立了一门被称为色彩地域学的色彩理论。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色彩表现的因素,而且影响了人类、人种、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特定因素的交汇点来考察色彩现象,就不难发现色彩由于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色彩调和系统。
四、结语
标志的色彩是整个标志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的综合载体。强调色彩的对比统一,追求理念的完美与张扬,都是为了解标志视觉展现的特定信息。标志设计的色彩内涵是一种企业精神的存在,一种视觉符号的传达,一种民族情感的升华。
注释:
1.R • L• 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M].彭聃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106.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468.
3.曹芳.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P:470-471.
4.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P:63.
5.王晓松、孙鹏.长江新创意设计丛书(1).[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5.P:80.
[1]R • L• 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M].彭聃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106.
[2]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P:60.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468.
[4]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P:63.
[5]曹芳.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P:470-471.
[6]王晓松、孙鹏.长江新创意设计丛书(1).[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5.P: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