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宾虹墨法演变及用墨特点
2011-08-15朱红梅如皋市薛窑中学江苏如皋226541
朱红梅 (如皋市薛窑中学 江苏如皋 226541)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笔墨训练、丘壑内营和思想磨练而逐渐形成的。从宾虹先生的山水画风格演变的过程来看,宾虹先生山水画中墨法运用的演变也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研习传统、墨法清逸;中期为道法自然、浑厚华滋;晚期为浑然天成、纯化为机。
1.研习传统、墨法清逸
60岁以前,黄宾虹先生主要以学习传统为主。学习先师其新安前辈画家,对查士标、李流芳、弘仁等人的画作进行系统的研习和临摹。新安画派清逸的画风对宾虹先生影响非常大,这一时期被称为“白宾虹”时期。这一时期宾虹先生的山水画,章法多从古人,皴法多为披麻,笔笔分明,墨法清逸。观这一时期宾虹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更多的是皴法,用墨不是很浓重,
2.道法自然、浑厚华滋
宾虹先生,60岁以后至80岁,被称为宾虹先生的中期风格时期,这一时期宾虹先生的墨法表现由轻逸疏朗逐步向浑厚华滋演变。这一时期宾虹先生多次外出写生,道法自然。先生游经安徽贵池、乌渡湖、齐山、杜粤、蜀等大好山川。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作品多呈郁勃苍莽、拙朴秀润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宾虹先生提出了他著名的七墨法:“浓、破、泼、淡、焦、积、宿”。其中用的较多的为积墨和破墨法。把积墨法的“层层积染”与笔法的“笔笔分明”相结合而形成了“浑厚华滋”的画风。
3.浑然天成、纯为化机
黄宾虹先生85岁回到了杭州,宾虹先生墨法以浑厚华滋、雄健浓黑为主。宾虹先生由观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悟墨法,在墨和水的交融上做了很多的成功的探索。主要吸收石涛、龚贤、石谿的画法,并着重致力于范宽“浑厚华滋、为六法正规”的画风。晚年以长短不同的笔触为皴法,注重墨点的运用,强调墨点为皴。皴点大小、浓淡、干湿各不相同。实现了近视不类物象、远视景物莜然的超然屋外、天然自成的视觉美感。在这一时期,有一特殊一年即1952-1953年,先生因患眼疾,看不清事物,但凭先生一生的笔墨功夫和数十年的游历写生生涯。先生胸中万千丘壑,使其不用眼也能画画,并且这一年的作品无比天籁老辣、无法不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正如先生所说:“画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墨法高度已经达到几乎不能超越境地,先生云:“中国画笔墨内美而无他”。
黄宾虹山水画创作中墨法运用的特点:
黄宾虹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终于逐渐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笔墨与丘壑兼胜、人格与画风融合的境地,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的又一巅峰。
1.强调点染法
宾虹先生认为,墨法以北宋和元为得法:“就染法而言,唐 宋人画山石树木之积阴处,不拘用色用墨,皆以积点而成。故古人作画曰点染。元人深明古法,故气色独厚。”强调墨法就是笔法,墨法与笔法的统一点就是“点”。在点法中,笔法和墨法融洽不分。先生作画非常强调点染,反对涂抹和兼皴带染,认为涂抹与兼皴带染,忘却了书画的元素,先生认为作画造型的基本元素是点,有点才会形成线,有线才会形成面。先生在1933年的《入蜀纪游》诗中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先生的墨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有干有润,有长有短,变化丰富,只有很好的去利用先生的点染法,才能把画面表现的浑厚华滋,雄浑浓黑。
2.墨法与“水法”的完美结合
墨法直到唐末五代时在荆浩的《笔法记》中论画,所归纳的“六要”中提出来的。但用水直到现在都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法”被提出来,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地知道,用笔之时要用水,研磨之时要用水。但如果简但得理解水只有这些用处的话,水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还是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宾虹先生晚年提出:“画案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而两者各具其特点,各尽其所用,各有其千秋,故于墨法之外,当有水法。画道之中应立水法,不容忽视。”宾虹先生用水,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用以留水渍;二是用以接气韵;三是用以统一画面。深入研究宾虹先生水法,灵活运用,由于中国画的材料及其绘画特点所决定,必须很好的理解运用好水法,要用的及时,用的得当。注意水破墨、墨破水、铺水等水法运用,做到借其法不拘泥于其法,水墨交融、自然生成。
3.强调“宿墨”的运用
宾虹先生对宿墨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但灵活运用好宿墨,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宿墨在画面中起到“提醒”和“亮墨”的奇效。宿墨运用的好坏,对墨的材料及用的时间非常讲究。宾虹先生对笔、纸、砚都不是很讲究,但非常讲究墨。他在《墨法要旨》中就提出:“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污,未及数年,墨迹已脱。蓄古精品之墨,以备随时致用,或参合上等清胶新墨研之,是亦用浓墨之一法。”所以他作画必带好上等徽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已经有许多不需要研磨的现成好墨,要把墨放于砚台之中,隔夜使其脱胶,在需要使用时候点其宿墨点子提起精神,出现“亮墨”,犹如眼睛,有此一点“瞳子”,便觉通体生光,达到奇效。但宿墨具有渣滓,在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尝试,不能见其污浊,起到益显精华之奇效。
[1]毕宝祥.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王伯敏.黄宾虹话语录图解.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3]王小川.黄宾虹笔墨探微.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4]王中秀.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