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冬之旅》的调性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2011-08-15杨晓勤福州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大众文艺 2011年23期
关键词:舒伯特大调小调

杨晓勤 (福州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舒伯特是欧洲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艺术歌曲是他一生创作的重心。在他15年创作生涯中,写出了近600首的艺术歌曲。而由24首音乐组成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经典作品,在音乐与诗歌、声乐与钢琴的结合上都臻于完美。舒伯特善长用调性的变化来反映凄凉的社会现实以及人物复杂的内心,这一点在声乐套曲《冬之旅》中表现尤为突出。在整篇套曲中,调性的呈示、发展与变化,跟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水乳交融。在《冬之旅》中,舒伯特用和声大调、主音大小调、远关系转调等调性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情感。

一、和声大调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

《冬之旅》二十四歌曲中有八首以大调为主调,其他十六首以小调为主调,以严寒的冬天为背景,渲染孤独者的凄凉以及内心的空虚,整部套曲充溢这忧郁阴暗的气氛,表达悲痛哀伤的情绪。

《邮车》整首曲子以E大调的旋律表现流浪者在失恋以后,听到邮车驰过街道的铃声,心中念及心爱的姑娘,希望邮车能够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她。但是这些希望都是不可能的,正如诗中所描写的:“从街上传来的有铃声,是我的心剧烈跳动,那邮车没带给我一封信,为何你如此压抑我的心。”舒伯特用沉郁的E大调来表现爱情无望的强烈苦痛,而和声则表达内心黯淡的压抑。

《最后的希望》的主调是E大调。但作品从一开始的钢琴伴奏就采用降IV级的和声大调,配以动荡多变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流浪汉面对“无数鲜明的黄叶”的沉思默想、悲伤欲绝的心理。

《在村庄里》舒伯特以D大调沉郁的旋律表达对理想的向往,但那些美好的景象只存在于虚幻的梦境,曾经美好的理想和现在绝望苦痛的情感在沉郁的旋律中交替呈现,美梦破灭后的灰蒙蒙的内心世界则在和声中北反复渲染。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他们会梦见虚幻的事情。无论是美好或是丑恶的,等清晨会失去踪影,守夜的狗在嚎叫,是使我在宁静的夜里不得安宁,我的一切美梦都已破灭,可我为什么还要追寻梦境。”

《虚幻的太阳》以A大调为主题,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三个太阳,流浪汉泪眼朦胧的双眸悲伤的望着两个虚幻的太阳,而能够代表她生活的那个太阳也将日近黄昏,她不禁嘘唏哭泣:“三个太阳照耀在天空,我长久象他们仰望,但你们不是我的太阳,我曾有三个太阳,两颗已经失去光芒,就让第三颗也失去吧,叫世界黯淡无光。”

总之,和声具有细腻的表现力,它是舒伯特艺术歌曲抒情性的主要表现手法,不同调的音或和弦的混用所产生的细腻变化,有利于突出诗歌情绪的变化,成为情感表达的最好工具。在这首曲子中舒伯特运用各种和声将流浪汉忧郁的气质进行淋漓尽致地表现,体现一种深层的心理特质,塑造流浪汉孤独寂寞、贫困交加的形象。

二、主音大小调的变化与情感表达

调性布局的多变还体现在单曲内部调式的变化。即使是在选择大调或小调为主的艺术歌曲中,舒伯特也运用主音小调的转换手法以及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塑造艺术形象,凸显人物情感色彩的丰富。而曲中每个和声色彩的变化都是对象内心的变化。从调式变化的结构来看,《冬之旅》绝大部分的歌曲属于三段式“A-B-A”“A-A-B”或者“A-B-B”的通节歌曲的形式,在这样的调式结构中,通过大小调之间频繁转换赖突出情绪的忧郁。

首曲《晚安》是一首中速小调的歌曲。歌曲开始是以弱而平稳的八分音贯穿先奏,在第二小节的最后一拍中通过VII级七和弦的运用,强调了一种阴暗的感觉,而紧接着几个重音打破了沉寂,打破了音乐律动规律。接下去的音乐声部旋律在一个F高音上,而这个短暂的F音然人感到转瞬即逝。而在乐句终止的地方使用V级的七和弦以与前奏悲伤阴暗的情感保持一致。而当流浪汉回忆起往日曾与情人信誓旦旦,乐曲由此转入了明朗的F大调,音乐继续发展到它的下属(降B大调)不断重复当日的情景。

乐曲在第26小节回到了d小调,在第71小节又转入了D大调,在第97小节的最后一拍又回到了d小调。这种同名大小调之间的转换,既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也有对往日的痛定思痛。在乐曲的尾声舒伯特只是改变一下和声的节奏。整首歌曲采用这种切分节奏形象的形式表现徘徊彷徨的心境。

《菩提树》是以E为大调,3/4拍的三段式的艺术歌曲。全曲共分为三大段,舒伯特通过巧妙地运用同主音大小调之间的变化模式体现流浪汉复杂矛盾的的心情,表现记忆中美好的往昔与残酷的现实巨大的反差。在这首单三部部曲式的歌曲中,其调性布局的变化呈现出不断迂回的特点。在第一段中主要是述说菩提树下的美好往昔,表达对美梦以及痛苦的回忆,与主题结成简单的四部和声。第二段开始明朗的E大调即被替换成e小调,在调高上采用同主音调的关系,使这样明朗的色彩反差在对比中又具有统一的性质,当此段乐曲进入主题以后,伴奏部分则变得安静,第31、第35小节以连续的三连音制造出流浪汉面对前途时迷惘不知所措的心态,而当他听到菩提树亲切的呼唤时,音乐也跟着转用E大调,而这时旋律也不断地重复第一段中第三和第四乐句的内容,描写主人公闭上双眼,对过去生活的美好遐想,色彩又转入明朗,以此作为面对残酷现实的唯一安慰,为了呈现温暖的色彩,这是时伴奏就由前一段淡薄的单音增加为三度音程,并且在40和44小节中增加回声。当歌曲转入中段为表现“凛冽的被风吹来,直扑我的脸”时,采用了复合调性e小调的歌声在C大和弦的支持下,声部进行几次向上的冲击,表现主人公顶着寒风坚定向前的情景,体现了同主音大小调式交替和调性三度的变化特点。最后一段乐段主题又回到第一段,而且这时的音程较先前更宽阔。这里的三连音音型并不急挞拍,而左手第三拍后半拍的八分音符很清晰,可以不按乐谱里要求的“▼”音弹奏,可稍稍连贯。当流浪汉远离故乡到这里寻找平安,主调又回到了E大调,以调性的回归来结束此曲。整个主部的基本音型是乡下的,这首曲子通过说话式的渲叙风格,以同音反复的形式,表现出流浪汉身处异乡的意境和凄凉。

三、远关系转调的运用与情感表达

《在河面上》有两处转调,但它们是属于远关系转调,这两处转调都与诗歌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第一次的转调调式是统一调高作小二度下行,表达流浪汉即将离去。而第二处的转调无论是在调高还是在掉时尚都发生了变化,表现了流浪汉情绪的强烈变化。同时舒伯特还运用增六和弦进行转调,强调内心的“激烈震荡”。

《回顾》中则运用属七和弦进行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g:V7=G:Ⅴ7),通过这种转调的运用表现调式伤的色彩对比,这又与歌词中情绪的变化相吻合:从“乌鸦从房顶抖下冰球和雪块把我来追赶”的失落情绪转变为对“往日对待我多么和善”的甜美回忆。

《邮车》中则采用副属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向远关系调性转调的(bE:V7=D:V7:/v),表达诗歌中“街上邮车发出号角声”与“为什么你跳个不停,心啊”等不同内容,同时在此首歌曲中采用副属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进行转调能是调性过渡自然,尤其在远关系调性的转换中。

第十八首《春梦》曲式结构为ABC三个对比乐段构成的单三部曲式,以三个孤立的段落,通过巧妙地利用掉性的转变和统一(A-a-A)保持着三部曲的完整。舒伯特用三个不同的音乐手法表现三种不同的意境:“梦中”“惊醒”“痴人说梦”。在梦中有着鲜花、碧绿的草地、小鸟的欢乐,洋溢着大自然的春天气息和幸福,而当美梦惊醒之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已经幻灭,剩下的只有黑暗、冰冷以及乌鸦的喧躁不安,接着当流浪汉开始痴人说梦的时候所有幻想又开始出现,似乎寒冬里绿叶能重生,爱情也重新降临。第一段的曲调式活泼而欢悦的前奏中的钢琴主要模仿鸟鸣,而对美梦的描写中则转入平稳的伴奏,而第二段的乐曲中和弦突然出现,速度加快,婉转的歌唱性旋律被切割成断续的明朗曲调,并在e-d-g-a的四个小调上接连转换,以配合以冷酷的朗诵调,以宣告幻想的破灭,而这三短的节拍则由6/8变为2/4,旋律较为柔和,带有浓郁的忧郁色彩,用这种缓慢沉重的抒情曲调,描写主人公梦后的惆怅,正如诗歌中所唱的那样:“我梦见遍地是鲜花,好像那五月光辉,我梦见如茵的草地,小鸟发出欢快的歌声,但雄鸡已在报晓,我睁开我的眼睛,四周都是黑暗和寒冷,只听见乌鸦的叫声,是谁在玻璃上画满这些枝和叶,你会笑我在寒冷的冬天里做着春天的梦。”

在第22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g—G—g—G……),歌曲停止在G大调,而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和阴郁情绪。

结语

舒伯特艺术歌曲在调式布局方面富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个人的鲜明特色。其和声大调的运用、主音大小调的变化以及远观系转调的运用的调性布局,很好地与他要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与波浪起伏的情绪相适应。

[1] 浪漫派的先驱.许钟荣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浪漫派乐曲赏析.邰义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舒伯特声乐套曲探微.姚尚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7.12.

[4] 冬日的旅人—评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张士勇.辽宁师专学报.2006.01.

猜你喜欢

舒伯特大调小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G大调随想曲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