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北地区民间音乐“哈尔虎”形成初探

2011-08-15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陕西西安710061

大众文艺 2011年23期
关键词:鲁北哈尔移民

赵 佳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陕西西安 710061)

鲁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区以北的黄河三角洲地带,由黄河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由于鲁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风格特色鲜明。作为鲁北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哈尔虎”,便是该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广泛分布在广大的鲁北平原农村,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既可独立表演,也可在其他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鼓子秧歌中穿插表演,既可以以说唱结合的形式,也可以只唱而不说的形式。

一、“哈尔虎”的音乐性质

“哈尔虎” 是鲁北地区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称谓不仅指的是一种手持摇击乐器,也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音乐界对“哈尔虎”的认识主要包含有两个层面:“(1)打击乐器。流行于鲁北惠民、商河一带。木制,长约33厘米,中贯一木柄。上下各有圆框,直径约12厘米,其间均分为六格,每两格间用铁丝穿上铜钱,稍稍摇动,铜钱抨击木框发声,用以击节或烘托气氛;(2)一种歌舞小调。流行于山东德州、商河、阳信、沾化、无棣、惠民等黄河以北地区。又称:哈拉虎、摇葫芦、打叉。表演时载歌载舞。因演员手持“哈尔虎”,故名。在商河、惠民一带,常作为鼓子秧歌的一部分在春节活动中演唱。代表曲目有:《大实话》《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小观灯》等。内容多以民间故事为主。风格幽默、诙谐,曲调富有叙述性特征。”[1]

“哈尔虎”作为一种乐器,其历史已逾百余年。它是一种手拿的木质摇击乐器,为当地农民所自制,其形制因各地艺人制作方式而略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整体上大都为木质圆柱形,总长约35厘米,直径约9厘米,中间由一木柄贯穿其中,隔成几格并穿有铜钱与铃铛。“哈尔虎”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小调,也是因演员所持的摇击乐器“哈尔虎”而命名,其传统演唱曲目主要有《馋大嫂》《鸳鸯嫁老雕》《大实话》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鲁北地区各地所流布的“哈尔虎”表演也并非全部都由统一固定的“哈尔虎”称谓来命名,如山东滨州沾化地区的“哈尔虎”则以传统曲目名称“鸳鸯嫁老雕”来命名。由此可以看出,凡持“哈尔虎”进行表演、且音乐上为“哈尔虎”调(“哈尔虎”调为“哈尔虎”演唱中所特有的曲调特征)的歌舞音乐都可称为“哈尔虎”。

由于文献中对“哈尔虎”的记载极少,因此对于“哈尔虎”的历史起源及其称谓的具体音义目前还尚难知晓。而对于“哈尔虎”音乐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我们从年长的“哈尔虎”表演艺人的口述中得到了重要的文化线索。据“哈尔虎”艺人讲,最初学唱“哈尔虎”的目的是谋求生计,艺人大多在沿路乞讨时手持“哈尔虎”边舞边唱,因此这种表演也被称作“唱门儿”。可见,“哈尔虎”最初是乞讨之人的演唱乐器,其最初边舞边唱的表演形式使得“哈尔虎”在鲁北地区得以广泛流传,并与当地人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感情。

从上述艺人的口述历史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哈尔虎”音乐形成和传播的主要方式,即它最初与鲁北地区的民众乞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究该地区的社会历史与人口、文化迁移对于深入研究“哈尔虎”这一民间乐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鲁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与哈尔虎的形成

鲁北平原是黄河与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即已出现人类的生活遗迹。从地势来看,该地区为黄河下游流域的冲积平原,其地势低洼,且该地域自然灾害频发,河水泛滥。又据地方史志记载,该地区黄河决徙计有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改道足有26次之多。水旱灾害的接连不断,致使鲁北平原民众在长期与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乐观顽强而积极向上的地域性格。也正是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历史上该地域人口因流离失所,而发生规模性的迁移,在集体性移民的过程中,迫于生计而乞讨度日则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

据文献中记载,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先后接收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体性移民:“第一次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桐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来自鲁西和部分油田的移民”。[2]其中,迁移规模最大、迁移人口数量最多的即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民众。

如《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中载:“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3]

又《明英宗实录•卷三四》中载正统初:“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并直隶诸郡县,民贫者无牛具种子耕种,拥丐衣食以度日,父母妻子啼饥号寒者十有八九”。[4]

《明英宗实录•卷二九〇》载天顺二年:“山东济南、东昌、青州三府,阳信等三十二州县逃亡死绝六万四百一十九户,抛荒官地三万九千五十一顷六十三亩”。[5]

至清朝光绪年间,黄河水灾更是贯穿于光绪年间自始至终,再加之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该地区的民众生活极其贫困。光绪十五年初,山东巡抚张曜奏请将夹河之内民户迁于大堤之外,“今山东黄河原系盐河、两岸城郭、村墟鳞次栉比,其南岸或未筑民埝,或向有民埝残缺未修,退守遥堤不过三五里,而滨河数百村庄已浸入黄流之中,是人不与水争地,水实与人争地。虽人惧,安土重迁,颠岁以来,叠加赈济,终非良久之计。臣与司道熟筹至再,必须将临河被水村民择地迁移。[6]”

可见,在政府的强制干预之下,大量的外来移民涌入鲁北地区。明清时期的大移民不仅影响了该地区的村落构建,而且直接导致了鲁北地域文化的形成。如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的大规模移民带来了他们原有的地域文化,多地区的诸文化在此吸收、借鉴并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而在此基础上,也相应地促成了该地区民间艺术的多样化。“哈尔虎”正是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为满足艺人生存的需要,在沿街串村乞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多元文化产物。诚如苗晶先生所说,“较之鲁地,齐地对外来的传统音乐更善于吸收、融合并赋予创新”。[7]各地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所特有民间音乐,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黄三角地区文化显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处于华夏文化的边缘文化区,是在与中心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发展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并给予中心文化以影响。在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环境恶劣的地区生存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勤劳朴实,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以它无限的包容力,容纳着各地的移民,形成着具有该地区独特本土风格特色的民间艺术。

综上所述,“哈尔虎”这一民间音乐形式是由外来文化引入,并在灾荒乞讨时,以此表演来维持生计。究其乐种的原貌,我们不得而知。但“哈拉虎”的产生、形成,与该地区人口的迁移与融合是分不开的,其性质及表演形式应是在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中吸收、借鉴了其他乐种表演形式,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歌舞形式。

三、结语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迁移与融合,中国的民间音乐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不断地交融,吸收与创新,才构成了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样、风格迥异、内涵深厚的民间音乐。乞讨音乐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乞讨过程中地域的迁移,直接影响着音乐形式的适应与改变。作为曾经被乞讨之人使用、表演的音乐“哈尔虎”,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了当时所存在的社会状况,是一本流动着的音乐史。中国有许多民间音乐正是由最初的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慢慢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此类音乐,对于研究民间音乐的发展规律有着一定的帮助。

“哈尔虎”作为一种最初用来乞讨的音乐,发展到今天,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乞讨音乐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鲁北地区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吸收以及该地文化的开放与灵活,必然导致该地区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因此,从本地区的历史背景出发,沿着艺人的口述历史,追溯该地区的人类社会融合过程,认识同种文化功能的其他音乐形式并与之比较,更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此乐种,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建设服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续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2,6:65.

[2]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21卷第3期.

[3] [4][5]赵玉田,方顺姬.明前期北方灾荒与农业开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6] 李靖莉.光绪年间黄河三角洲的河患与移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7卷第4期.

[7] 苗晶.齐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比较[J].管子学刊.1997.4.

猜你喜欢

鲁北哈尔移民
流泪的羊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一些羊
鲁北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在鲁北”演讲比赛
不要盲目答应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