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视角中的冀东民歌
2011-08-15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张 楠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音乐美学视角中的冀东民歌
张 楠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冀东民歌,深沉热烈、豪迈奔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原有冀东民歌的创作发展方向是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运用音乐美学的观点研究冀东民歌的创作及美学对其的影响。
冀东民歌;音乐美学;创作
一、关于冀东民歌
冀东地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靠燕山,南滨渤海,东接东北,西邻京、津。万里长城从山海关蜿蜒西行,起伏于燕山之上,滔滔滦河自北向南流经群山沃野注入渤海。这里土地肥沃,矿藏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
冀东民歌流传广泛,沿海的渔民号子深沉而热烈,山区的山坡羊(山歌)悠扬而奔放,遍地流传的叫卖调、秧歌调、小调更是各具风采、绚丽多姿。民歌是人民心声的吐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人民群众无字的教科书。民歌是叫远古的民间艺术,它为戏曲、曲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当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二、冀东民歌的音乐创作
音乐美的创造最能体现人类审美创造的实践精神,音乐的历史。就是一部音乐审美创造的历史。音乐的一切现象:音乐家、音乐风格、音乐流派、音乐欣赏、音乐存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存在,这就是音乐美创造的产物——音乐作品。音乐创作在音乐美的创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是审美精神与音乐物化形态创造的结合。它既是一种表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又是一种表达自我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它既是一种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又是一种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乐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劳动,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含。
关于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论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基本的艺术观,即艺术的原动力是什么?音乐创作及所有艺术创作都不是一种纯粹自发性的活动,它必然有深刻的环境背景,可以说是生活体验在刺激着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常见的音乐创作动因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兴趣动因;二是激情宣泄动因;三是社会责任感动因。冀东民歌的创作也离不开这些创作动因。
1.兴趣动因
音乐创作既然是人类的审美创造,它就比一般创造更强调创作主体的主动性和创作热情,对音乐的兴趣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创作者的强大动力。虽然并不一定对音乐有兴趣就能创造出好作品,但因兴趣而投入音乐创作则是一种最执着和最纯粹的审美活动。
旧社会劳动人民没钱学文化,他们只是的获得是靠父母等长辈口传和看戏、听书、看画等渠道来获得的。劳动人民用喜爱的歌曲形式来传授知识,也是常见的手段。因为合辙押韵有腔有调也就更容易记忆。因此也有人称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编写的教科书。这类民歌在冀东流传不少。如《十对花》《大实话》《太平年》等民歌。
风俗歌曲也是地区人民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用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过反映风俗习惯的民歌,我们可以窥视到那个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等各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那个地区人民的思想素养、传统心理和文化积淀。这是对人密码你生活的较深层次的认识。冀东地区反映节日习俗的民歌数量也不少,如《王二姐逛灯》(昌黎民歌)《红月娥做梦》(昌黎民歌)。
生活是兴趣的温室,民歌中创作的大量歌曲也是由生活中产生,并且表现生活的。有的描写家庭、邻里关系,有的描述生活的艰难困苦等。如活灵活现勾勒出旧社会婆尊媳卑的不平等关系的《婆媳顶嘴》(昌黎民歌),还有把农民赶集生活叙述得生动具体的《赶集》。
2.激动宣泄动因
这是音乐创作中较为常见的动因。因生活中不同境遇或事物的触动,使人们产生不可遏制的想要将激情诉诸某种艺术形式,进行宣泄的欲望。由于音乐创作技巧的限制,使得人们因激情而诉诸音乐表达的情况有雅俗不同、形式技巧高低的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因积于内心的激情要宣泄,普通百姓有即兴创作的民歌,有重新填词诉唱,有改变或发挥原有音调以适应情绪的宣泄等等。对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音乐家,激情宣泄的动因可以使他们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劳动生产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生活方式。在劳动生产中,劳动人民既征服了自然,也创造了文化艺术,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这类在劳动中直接演唱的民歌,俗称号子。它产生于劳动,宣泄劳动的激情,并服务于劳动,在各种体裁的民歌中,它的历史最悠久。不同的劳动生产唱不同的劳动号子。冀东人民在捕鱼、盖房、修桥、搬运、开山、运石等集体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民歌。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他们勤劳的智慧的双手,战天斗地在劳动中获得生活物质,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优秀品格,他们热爱劳动,赞美劳动,因此创作不少歌颂劳动、讽刺剥削的歌曲。如《拣棉花》(乐亭民歌)。它除了基本唱词外,衬词、衬句占了多半篇幅,它起到了渲染乐观情绪,活跃节奏,发展乐句的作用,对场次起到了补充作用。又如《长工苦》(滦县民歌)反映长工一年繁重劳动,宣泄了压抑的情绪和他们心底的呼声,把长工一年12个月的生活写得淋漓尽致。
3.社会责任感动因
这种动因的基础是音乐家将音乐与社会理想结合,发挥音乐“济世”的功能的一种自觉意识。音乐家是多重身份的人,作为社会分工的角色,他是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也会关心人类的进步事业。而音乐的精神创造性质,是音乐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动因。这方面在西方最突出的代表是贝多芬。他将音乐创作和人类的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责任感成为他创作的动因,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理想,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推动力。
民歌是人民群众新生的流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都可以在民歌中找到影子。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他们爱憎分明,在每个社会斗争的紧要关头,都拿民歌作为武器,鞭挞黑暗,颂扬正义。如清王朝末期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赶紧坏事。当时受天津卫义和团的影响,冀东玉田、丰润一带纷纷立坛树旗,斗争势头如风起云涌,洋人无不胆战心惊。玉田县《练义和团》民歌,便生动地记述了这一件事。
旧社会人民群众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受尽煎熬苦不堪言。因此产生了不少发自心底的歌声。如描写矿工悲惨生活的,开滦矿工演唱的民歌《窑工苦》以及反映开滦工人居住条件的民歌《住锅伙》。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东抗日战争中取得一次重大胜利。当地农民编成民歌传唱至今。抗日战争时期城市里的工人阶级也举起了斗争的大旗,远近驰名的节振国,便是一面耀眼的旗帜。《节振国真英雄》(唐山民歌)还有《黄土坎大战》(玉田民歌)也是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编唱的民歌。
从以上显示来看,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是冀东民歌发展走向的光明之路,同时冀东民歌的创作作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理的主观反映。只有掌握好大众的审美心理,才会更好地创作出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冀东民歌优秀作品。
[1]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05.
[3]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