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

2011-08-15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河北衡水05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7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意蕴古典

李占稳 (衡水学院中文系 河北衡水 053000)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

李占稳 (衡水学院中文系 河北衡水 053000)

宋词元曲与现代流行歌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联系密切。流行歌曲的歌词,究其渊源与古典诗词曲密不可分,在流行歌曲中无论从歌词的创作还是意境的创设,无论作品的雅俗还是风格的形成,多与古典诗词有着或隐或显的融合。

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 融合

本论文为衡水学院教改课题:《古典与现代的接榫——古典文学诗词教改新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和“离谱能赏”的文学性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要感情充沛、形象鲜明,更要有中心有内涵。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不是当今生活的翻版,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体现着现代生活的气息。因此,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融合。

一、流行歌曲歌词创作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借鉴

流行歌曲创作中对古典诗词的借鉴有全盘吸收,也有借用古典意象贯穿于歌曲中。

对古典诗词全盘吸收的主要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歌曲中出现了邓丽君1983年的专辑《淡淡幽情》,全部是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 。近年来,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的现代传唱。还有电视剧主题歌如《苏轼》主题曲《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这些歌曲,以新世纪的新旋律,阐释古典诗流行词的形象与内容,既有民族性,又富有时代气息。

更多的歌曲是借用古典意象贯穿于歌曲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琼瑶和陈小奇。琼瑶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楼台烟雨中”“车如流水马如龙”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陈小奇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涛声三部曲”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冯小泉,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还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所需,在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营养中健壮成长。

二、流行歌曲意境对古典诗词创设的化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精美的意境、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不计其数的缠绵的故事和使人向往的动人乐章等,无不使这类流行歌曲充溢的浓厚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意味。借用引人入胜的古典诗词的意蕴,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可以感受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美古典意境富有的精粹文化魅力。

由朴树作词曲并演唱的《白桦林》,便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表面上看,此词只是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但朴树借用它决不仅仅是为了重复一个故事,而是抒发他对这种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颂扬。这种感情,又不能像那些太俗的歌曲那般以“我爱你”或“我想你”来直抒胸臆,那样太直白,缺乏韵味。于是,朴树从“静静的村庄”写起,在沉郁低沉的语调下,写到“白的雪”“阴霾的天空”“白桦树”“鸽子”“墓碑”“白桦林”等景物,朴树写景自然不是赞美“村庄”“白桦林”有多美,那村庄依然安详”“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只是物是人非,相爱的人已不在,往日青春美丽的姑娘,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想到这里,怎不叫人为战争而毁掉一份真挚的爱情而叹息、落泪呢?

以广阔的历史文化、古典情怀为背景下,开拓流行歌曲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增进听众对歌词的理解和接受,从而促进流行歌曲的内涵的提高。如动力火车的《当》(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在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等,他们用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从有限中见出无限,传达作者同时激发读者的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和生命体验。

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高胜美的《青青河边草》,陈瑞的《白狐》,张学友《楚歌》,屠洪刚《精忠报国》,周华健《刀剑如梦》,羽泉《辛弃疾》等等,都是广受称颂的。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如将经典重现一样,显示出非凡的魅力,常常是流行音乐中的宠儿,不会因岁月的更替而受冷落。

三、流行歌曲风格与古典诗词雅俗趋向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通行的娱乐性,具有质朴通俗的一面,但同时,流行歌曲因它的歌词源于中国诗歌,又具有中国诗歌的典雅美与意境美,因而又有雅的一面。雅与俗因个人欣赏喜好不同而不同。

相对流行歌曲的通俗浅显,古典诗词中则显得精致隽永、富含意蕴的。“寒食春风御柳斜,听风听雨过清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耐人寻味,意蕴悠长。古典诗词在意蕴的表现上是成功的,其词句丰富的意蕴能够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有耐人寻味、隽永深沉的含蓄美和艺术美,给人引人入胜的审美享受。这正是新世纪流行歌曲中普遍缺乏的。

流行歌曲有必要汲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进行加工改造,用优质产品树立新形象。现代台湾词作家方文山用传统诗歌的创作方法,用意象形成意境,用蒙太奇打破时空界限,扩大表现生活的容量,雅俗共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创造了《菊花台》《青花瓷》《威廉古堡》等都是雅俗共赏的杰作。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相融,是古今雅俗之间的一个非常值得去研究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一种偶然,究其原因,既有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渊源上的继承关系(古典诗词中有不少作品正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也有流行歌曲的发展对古典诗词的需要,是流行歌曲在新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网络庸俗歌曲的大量出现时继续保持自身发展活力、魅力的一种需要,是流行歌曲追求发展中的一种自觉探索。

注释:

①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P134

②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文学教育》,2008年3月,P8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意蕴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