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艺术境界的比较:和谐与冲突

2011-08-15张觅奇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7期
关键词:古希腊道家儒家

张觅奇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中西方艺术境界的比较:和谐与冲突

张觅奇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中国和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其艺术特点也各不相同。而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又主要体现在其艺术境界上。所谓艺术的境界就是艺术所追求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是最高目标。本文将对中西方艺术境界中的和谐与冲突加以比较以深入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境界。

和谐;儒家;道家;冲突;悲剧

中国和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其艺术特点也各不相同。而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又主要体现在其艺术境界上。所谓艺术的境界就是艺术所追求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是最高目标。而中国艺术的境界的第一点就是对和谐的追求。

一、中国艺术对和谐的追求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贯穿于诸子百家的不同学派之中,其中以儒、道两家的论述最有代表。虽然二者都涉猎了和谐的思想,但其侧重点却各有不同。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1.儒家的和谐

中国艺术对和谐的追求首先来源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它建立的一系列等级社会制度、礼乐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宝塔式的和谐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认为社会的这种和谐来源于人内心的和谐。儒家和谐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以人自我身心和谐为起点,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谐,最终达到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的这种和谐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注重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在艺术中它主要表现在美善的统一,所以在儒家的思想中充满着一种社会道德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在它看来,艺术审美是一种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重要社会行为,因此艺术作品中善比美本身更重要,善是美的本质,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就是善,艺术就是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同时艺术作品中,决定作品内容和审美性质的是善而不是美,这种艺术理想从孔子早期对艺术的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学而》)中就能看出来,它要求的是情绪上的和谐。另外,艺术不仅仅为了表达情感,还要有一点的“和”的限制和要求,“过”不好,“不及”也不好。这种和谐就达到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和之美,中就是不偏不倚,和就是调和,和气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支柱。

总而言之,儒家强调的和谐是“温柔敦厚”,就像孔子所说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即使是随心所欲,也是有一定的限制,即使自由,也不能任由自己。所以儒家要求的是群体的和谐,是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的和谐。它强调“修己”“修身”追求的是人格的和谐;强调“仁者,爱人”(《孟子•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追求的是人际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道家的和谐

道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的丰富,道家与儒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儒家主张“入世”而道家主张“出世”。这主要体现在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上。老子向往的是那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的与世隔绝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所以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而最终达到一种人的自我精神的和谐。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的书法、古琴、文人绘画,基本上都体现了道家的色彩。在中国山水画中,并不追求画面的真实,而是通过一种自然简洁的笔墨,创造一种自然空灵的艺术境界,从而透漏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山水画家是“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清唐岱《绘画发微》)。

在中国的很多山水画中,人只是一个部分,其作用类似一朵花或是一块石头,人与自然组成了一个共同的系统。这和西方的人物风景画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画中的人成了风景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就是那句“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我”,人和自然互为风景。人可以成为自然,自然也可以成为人。一山一石皆有呼吸,皆有生命的律动。我们所看到的瀑布、高山、松树、巨石,在中国的文人山水画中都是有生命气象的,也就是被人化了的,这个就叫做“自然为人”,那么人在这里面喝茶、品茗、下棋、钓鱼或者砍柴,这个就变成了自然,叫做“人为自然”,最后达到了一种和谐。

中国艺术的这种和谐,除了我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身心合一”。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的著名命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就是说要通过顺应自然、超越自我,以求达到身心合一。中国所有的艺术都要求你的外部表达和你的内心要相吻合。我们发现中国的主流艺术,在表现形式上要求单纯。以中国山水画的笔墨为例,墨分五色,其实就一个颜色:墨。为什么不像西方搞得那样色彩斑斓呢?很简单,因为要单纯。单纯是非常重要的,既然你心里面是平和宁静的,那你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单纯的。这就是身心合一。

和西方的繁华不同,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简约。中国会有那种以画竹、画虾为生的画家,比如郑板桥、齐白石,而西方却是很少的。因为在这些画家眼里一样东西足以表现大千世界,何苦要画那么多呢?另外在表现的色彩和形式上也是单纯的。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艺术的这种境界,因为单纯和单调如何区分?这个很难说清。这需要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的底蕴才能理解。所以中国艺术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就是身与心的和谐。你会发现中国艺术不在技法,不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在于修心。所以中国人认为你的艺术品位就是你的人生品位。而西方认为人格和绘画的艺术的程度是没有关联的。比如梵高的人格是分裂的,但是画很好,他的艺术创造和人格是没有关系的。

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冲突惨烈的西方艺术

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其初期的神权至上,还是后期文艺复兴对于人权的释放和人力量美的再现,本质上都在描绘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说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对于命运的抗争。无论是西方建筑中高耸入云的柱式所营造出的神权的不可逾越,还是雕塑和绘画中对于神的高大性的渲染,甚至是悲剧中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拷问和人自身对于自我本性的矛盾冲突,都是从展现矛盾冲突而非和谐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形态的展现的。这些追根溯源是由于中西方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许多学者都认为西方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就是古希腊艺术。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艺术特别关注人,文艺复兴复的就是对古希腊艺术的重新发现。所以我们称文艺复兴时期为人文主义时代,人的觉醒的时代。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人的本身。所以在古希腊戏剧里面就潜伏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体,对人进行彻底的、强烈的理性关注、思考以及感性的表现和抒发。

这种对人的关注又导致古希腊对人或者是人生有一种悲剧性认识,这种悲剧性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永远无法完全认识自己,常常犯自己根本不愿意犯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王》,他绝对不希望自己“杀父娶母”。另外,中国人认为人要自觉,要觉悟,而西方人认为人自身是无法觉悟的,要想觉悟要靠上帝要靠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西方人对人的悲剧性认识。第二点表现在于,人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像俄狄浦斯王,虽然他四处防范躲避,左冲右突,但仍逃不脱“杀父娶母”的命运,以至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流浪。这是因为他的命运是由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斐神谕早已预言的,是无法抗拒的。古希腊强调的是命运和人、人与自然的分裂而不是和谐,所以古希腊悲剧又叫命运悲剧,而所谓命运就是一种不可知、不可识的神秘力量对你的生命进行的你不知道的绝对的控制。

此外,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悲剧特别关注人与命运、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社会的冲突形态。当然你会发现中国也有表现冲突的戏剧,比如《窦娥冤》,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冤》最终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有很多人不理解这种大团圆结局,甚至认为很肤浅,其实这正是中国艺术“哀而不伤”的表现,是符合中国艺术追求和谐的想法的。将中西方的戏剧进行对比,你会看到,西方戏剧的冲突形态远比我们的复杂、强烈和血腥。这在莱辛的雕塑《拉奥孔》、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等西方的艺术作品中都有强烈体现,非常的惨烈,其冲突完全不可调和。

那这就意味着古希腊艺术不强调和谐么?不是的,它强调和谐,希望和谐,只是现实是冲突的,而和谐只是理想。所以古希腊悲剧希望通过惨烈的现实让人们去关照未来的和谐,从而觉醒,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渺小,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西方艺术一直在对人性的缺陷进行揭露和表现,因为它需要首先让人认识到自己的缺陷,然后去召唤健全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艺术是在理想中达到和谐,而中国艺术是在现实中就要达到和谐。比如西方悲剧的结尾往往是主人公的失败或者死亡,但是这并不会让你消沉和绝望,相反你看后还会感到振奋,因为它激发的是你的悲剧精神,它内含着一种悲剧理想,使人想要战胜自己的缺陷,使人向理想的坦途继续奋斗。而中国的悲剧往往都是大团圆结局,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两人都已经死了,但还是变成了蝴蝶在一起。所以西方艺术虽然也要表现和谐,但是却通过冲突来表现,这体现在西方艺术的各个方面。

最后,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西方艺术是具有理性意义的,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调人类的理性思考。这是不同于中国人强调感性感悟的,中国人是先讲究以情动人,再讲究以理服人的。正是因为西方人强调的理性思考,才会有人的不完善,人的缺陷,人无法抗拒命运等思想。所以我们会发现西方的戏剧的思想性特别的强,而且非常的丰富。第二,强调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因为西方总是认为人自身的不完善的,有缺陷的,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对绝对完善的追求,而召唤健全的人,使人觉醒。因此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所谓绝对精神就是高于我们人类所认识的那个善,就是从不完善中明白完善。

结语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往往用一种艺术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另一种艺术,其实,艺术本身包含了不同的形态,代表着不同的道路,无法替代彼此。只有将他们聚在一处,各自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表达人性,西方画家沿着这条求真的路,从希腊走到了文艺复兴,达到了第二个文艺复兴。而中国文人在笔墨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师造化自然,写心中境界。正是有了这两座宫殿,才让我们看到东西方艺术不同的追求,成就了人类文化的多彩与缤纷

[1]蹇河沿:《寻找戏剧——戏剧文化哲学》

[2]蹇河沿教授《中西艺术比较》课程笔记

猜你喜欢

古希腊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漫画道家思想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