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东地方戏为题制作戏曲动画的可行性分析
2011-08-15赵晓春孙云宽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赵晓春 孙云宽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以山东地方戏为题制作戏曲动画的可行性分析
赵晓春 孙云宽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包括吕剧、山东梆子、山东二夹弦、柳子戏等,特色各异。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不容乐观,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重大。将戏曲与动画相结合是挽救地方戏的新举措,相关实践已为数不少,而对两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展开研究自然意义非凡。
山东地方戏;戏曲动画;保护;创新
一、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的经典剧目与特色简析
1.吕剧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李二嫂改嫁》等享誉全国。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2.山东梆子
传统剧目有《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程咬金招亲》等。《泰山石敢当》属新编神话剧。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山东二夹弦
山东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打狗劝夫》等50多种传统剧目,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乡土味很浓。
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
4.柳子戏
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张飞闯辕门》等。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
二、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与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而我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正是“和谐文化”的基石。齐鲁大地历史悠久,山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众多的地方戏就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山东地方戏的种类丰富,优质资源众多。秧歌、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等已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柳琴戏、道情戏、皮影戏等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等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剧种的代表剧目内蕴丰厚,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表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代表山东传统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地方戏各剧种普遍遇到了演职人员流失、资金严重缺乏、观众日渐稀少等问题,只有少数剧种的个别剧团比较红火,如吕剧、五音戏的个别剧团。有一些剧种已经名存实亡,如柳腔、茂腔。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许多剧目缺乏新意和创意,“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具有现代气息、契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性剧目较少。时间已经进入二21世纪,各地方剧种的多数剧目在形式上依然没有摆脱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特点。许多剧目信息量较小,往往是“一人一线一故事”,情节进展比较缓慢,适应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口味的剧目很少。第二,宣传意识不够,市场化运作不成熟。许多剧团存在“吃老本”的思想和做法。目前,有关部门对一些地方剧种大力扶植,但一些剧团本身也产生了惰性,不考虑创新剧目和发展市场,造成了恶性循环。第三,缺乏一批艺术水平高、领导能力强的“台柱子”和“领头羊”,剧本创作人材也很欠缺。据统计,目前我省专业的戏剧剧本创作者不超过10人。
而在市场的诱惑下,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正在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生产文化产品。因此,应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挖掘和延伸山东地方戏中的文化张力,打造山东新的文化品牌。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山东地方戏展开抢救、整理、传承工作,这也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实践
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早有先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大量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恨歌》以昆曲唱腔为基调,人物造型、服饰仿古,布景艳丽;《神笔》的造型设计将戏曲的脸谱演化为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猪八戒吃西瓜》《丝腰带》等均源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也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元素,从动画人物造型到人物角色、动态、配乐都有浓厚的戏曲元素的影子;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和《三个和尚》也融入了部分中国戏曲的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公司已经涉足戏曲动画的策划与制作。青岛新旋律传媒公司制作的戏曲动漫《西厢记》,15分钟成片已完成。这部工笔重彩的戏曲动画,以戏曲《西厢记》为内容框架,已经在市级电视台播出,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最佳短片提名奖,并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贵妃醉酒》5分钟成片已完成,属工笔淡彩的戏曲动漫,以戏曲《贵妃醉酒》为内容框架。该片已被推荐参评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京剧《三岔口》戏曲动漫15分钟样片也已完成。事实证明,将戏曲做成动漫不仅可行,而且已在业内取得共识。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已开始晋剧《凤台关》,楚剧《站花墙》,京剧《智取威虎山》,《红娘》和花鼓戏小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的动画剧本创作和动画片的试制。在2007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上,该公司选送的晋剧《凤台关》脱颖而出,成为“五个奖项”的入围作品,并最终获得“最佳FLASH入围奖”。
国家对于戏曲动漫的制作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已于2009年底启动,目前已筛选出首期制作100集的剧目,既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更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54个剧种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与宗旨、方法
1.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
戏曲与动画在艺术上有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戏曲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①性格的符号化。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概括在戏曲当中体现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而动画形象当中这种人物内在性格的符号化、外向化更加突出,我们往往从外形也能判断出形象的性格特征。
②外形的意象化。所谓意象化,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超越自然的自由精神,按照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就会产生意象化。意象化的动画造型也很常见,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夸张变形,也可以是设计师理念的表达,甚至可以是人们臆想出来的某些形象。
③造型的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不仅在戏曲艺术中很常见,在动画造型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夸张和变形可以让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形体更加典型,更易于传达感情和增加叙事效果。夸张有无穷的魅力,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视觉效果,制造幽默诙谐的气氛;而变形则是根据艺术家的独特理解与构思所赋予对象的装饰化变形,使形体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又有新的突破。
④动作的精细化。动画是运动的艺术,动画之所以吸引人,靠的不仅仅是出色的人物形象和华丽的舞台背景,更源自于对动画角色的精细动作刻画。这与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宗旨与方法
①戏曲的元素、动画的手段和电影的语言相结合是戏曲动画的创作宗旨。
②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中去,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交叉累计,而是以动画技术为间架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五、戏曲与动画结合的意义
1.戏曲动画是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也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结果
把山东地方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是对弘扬传统艺术精粹,还是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空前危机,一些地方剧种更是销声匿迹,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减少上百种。与此同时,国产动画作为近年兴起的一个朝阳产业,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的动画产品。国外动画占据中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如何摆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危机以及国外动画的挤压和自身原创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及动画产业的当务之急。戏曲动画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道路。
2.戏曲动画的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戏曲动画是由动画片的生产、营销、播放及动画片衍生产品的研发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这其中又会带动出版、广告、玩具、游戏、服装、礼品、纪念品等多个行业。
在日本,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动画产值已经超过了钢铁业。调研表明,动画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2-50倍。正是动画产业投资的高回报率创造了迪斯尼神话。戏曲动画的起步,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当务之急是,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动画制作的支持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号:201004009;课题名称:山东地方戏的保护、传承与动画产品开发研究)
赵晓春(1952-),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传播与影视动漫。 孙云宽(1976-),男,山东即墨人,文艺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