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之于设计
2011-08-15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院江苏南京210000
李 娟 (南京林业大学 家具与工业设计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圆”之于设计
李 娟 (南京林业大学 家具与工业设计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圆”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它代表一种形式,一种内涵,一种品格;作为动词,它又昭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圆”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形态上升为一种生命的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能。
造型;精髓;回归;设计
一、圆——最美的造型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句话说得并不过火,说到圆的美,我们首先想到人们生活中的热水瓶、茶壶、茶杯、盆等容器都是圆形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们在制过任何东西时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一是美观,二是节省材料,三是使用方便。实践证明,用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圆柱形的容器,比做成方柱形的容器装得东西多。所以,油桶、水缸等大都是圆柱形的。当然用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球形容器盛的东西最多,但球形容器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人们便把大多数的容器做成圆柱形,可说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圆是最美的造型。它具有丰满、规整、匀称、平德,富于韵律惑.在文艺作品中阅更是耀眼夺目、美不胜收。舞蹈演员的墓本动作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圆,她们的一招手,一抬足,亦是在空间划着一条又一条的圆弧形。就连那舞台上的灯光也照射的是一个圆,舞蹈演员就是在这个圆内翩翩起舞。
有人认为圆是自然界美和节约的法则,此话不无道理。树干长成圆形是为了减少水分和能量的散发。一根直径只有20多厘米的竹子却能长到30长高,风吹雨打也不会折断,它的奥秘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造了最好的结构,同时它还采用了结节结构,用以层层加固,并采用一节比一节细的生长才式。世界著名建筑师贝律铭设计的高315米,共70层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一项成功的“仿竹杰作”。
电视塔也是圆柱形的,这种造型在高空受的风力最小,在高空风向不定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建筑投资,自然会用圆筒、圆面构形。这样不仅其有受力合理,机械强度高等优点,而且还可以防止“风噪声”“风峰”等现象。北京的天坛,作为皇帝的祭天建筑,也是以圆作为基本造型的。
圆之所以其有美学的价值,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人们对天宇的砚察,发现茫茫天宇像一个巨大的圆锅,星球在天庭的运动,也是在划着一个又一个的圆,所以人类最早的器物也多是圆形。商周时打造的玉环,很像日月的环食。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了圆本身其有美的特点。首先,圆形比其它形状所包含的空间大,且容量多。这就是人们制造圆形器物的道理。其次是圆形显得饱满、充实,它的完整与成熟的果实、动物丰腴的腰身类似,人们由于对甜美的果实和肥壮动物的喜爱而对圆形产生了好感,圆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成为最美的造型。
二、“圆”与中国设计
1.原始艺术精神与艺术设计的回归之“圆”
“原始艺术”是指人类艺术发展中的早期阶段,它是与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紧密相关的。原始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于原始人类大脑皮层结构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以及理性经验的匮乏,原始人认识和判断自身和客体的思维方式往往以情感为主要特征,这种情感使得原始人类把世间万物都赋予了一种情感的性质,这就是所谓“人化自然”“万物有灵”。原始艺术用情感的纽带把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原始的“天人合一”思想。
当远古先人在彩陶上绘画出第一道花纹,就奠定了艺术的基础,当他们用一块石头第一次来打造劳动工具时,设计也就在那一刻产生了。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设计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设计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印刷术发明后的400年,人类的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展,迈向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更呈现出振翅欲飞之势。传媒的成长使得人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设计主义,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在这种设计繁荣的背后同样也隐藏着危机。科技进步带来了现代社会的繁荣富裕,但也导致人们对物欲的不满足以及人性的异化。加上战后人们蒙受心理创伤及现代怀疑论哲学的流行,使得不少艺术家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现代物质文明的怀疑和厌恶,他们觉得自己仿佛生活在一种不和谐、不可理喻、不合逻辑的荒诞之中,从而导致他们对原始艺术中纯洁、天真、质朴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显示了一个向原始艺术精神回归的历史诉求。
后现代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倡对自然、宇宙的全新审视与回归,提倡艺术生命精神与自然宇宙的和谐。这正与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异曲同工,后现代设计回归原始精神,使得设计呈现出一种“圆”形的发展轨迹。现代设计对原始精神的采用不是把设计复归至原始之中,而是利用原始艺术有力的助推作用,使设计跃入全新的境界。现代设计以其多样的形式、全新的观念展示了人类本身所存在的创造力和难以估量的想象力,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给后现代设计与中国文化融会与碰撞带来了契机,同时揭示了人类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是艺术进程的必然。
2.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圆”的精髓体现在它流动、运转、包容、备足、充盈的特征上。从这个角度考察,随着世界逐渐缩小为一个“地球村”,各种不同质的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合、渗透、交互、再生。我们的设计师生长在具有五千年文明沉淀的中国,首先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继而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再创造,达到传统文化的“再生”。对于外来的文化则应采取“融合”的态度,达到既“现代”又“传统”,从而形成“中西合璧”之圆。
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又如,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采用华夏文化的象征符号——“云纹”作为基本要素,“祥云”的设计理念来自蕴涵“渊源共生,和谐共荣”的华夏传统的“云纹”符号,通过“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同时它也是高科技的结晶,融合了东方的精神与西方的技术。
“圆”倡导了一种运动、变化、发展的观念,而运动、变化、发展则是宇宙万物摆脱困境、焕发生机、推陈出新、长盛不衰的关键。《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生发、变易的思想为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方法论眼光。中国的设计只有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融入其中,才能够探索出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设计文化,才能够实现圆满。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从文化内核入手研究中国传统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去,使中国的设计融入世界,为中国设计“圆”一个民族梦。
[1]李泽厚.华夏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白秉.吴淑生.中国工艺美术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6.
[4]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许凌云.中国儒学通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6]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7]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8]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9]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