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宋院体花鸟画的独特性

2011-08-15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湖南娄底417000

大众文艺 2011年7期
关键词:院体绢本设色

曾 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系 湖南娄底 417000)

浅谈南宋院体花鸟画的独特性

曾 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系 湖南娄底 417000)

本文是对南宋院体花鸟画的一个浅论,从几个方面如画面特征、构图、表现手法、格调上进行研究,发现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不同,导致其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一个独特的美学时期。

南宋院体花鸟画;特征;构图;格调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到南宋已达到写实风格的极致,这是绘画技法日益成熟的结果。同时也是绘画理论、实践等方面发展所致。南宋院体花鸟画主要是以写实精神为其指导。虽然在当时画家有其各自的面貌与风格,但从总体上来说都是追求再现自然花鸟形象的。因此,南宋院体花鸟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已的一套完整体系,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此基础上,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的美。认真解读了南宋院体花鸟画作品,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画面特征上来谈,它与前代花鸟画有很大的不同。南宋院体花鸟画多为小幅作品,取景的方式也较前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继承北宋宣和画体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它更进一步地崇尚自然,对写生更加注重,追求诗一般的意境表现,用写实主义的态度去描绘物象,而这种自然面貌的绘画表现,是遵循着自然界中花鸟的生活习性的。而这样的表现方式与当朝的宋代思想“理学”是同步的。在解读作品时,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宋院体花鸟画进一步发扬了花鸟画作品中兼工带写的技法。因为在前代的花鸟画作品中,可以说基本都是工笔的表现,虽然也有如赵佶、崔白等画家在画面中有些兼工带写的手法,但都是很少见或者说是不成熟的。在他们的作品中用一些精细的小毛笔描绘主体物象,一些配景或次要的地方用写意画出。而到了南宋,画家们在创作时,较明显地感觉到其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如李迪的《鸡雏图》(绢本设色,23.7cm×24.6cm),在这幅作品中,画家描绘了一对大家常见的小雏鸡,小鸡刻画仔细、生动,如鸡的头、身、脚都以细笔勾勒表现,小鸡背部的细毛虽细但有很强的写意性,而背景却采取了大写意的省略手法,对比颇为强烈,又如《出水芙蓉图》(绢本设色,无款)此图绘出盛开的粉红色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技法上采用“没骨法”画成,用较鲜艳的色彩直接画上荷花,背景也采取了写意的省略手法,使人感觉更加醒目,清新娇嫩。再如《雪树寒禽图》《白芙蓉图》等都是如此。我想这种院体花鸟画表现出的形式与方法与当时意笔画的兴盛也有较大的关系,由于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得南宋院体花鸟画在表现方法上有其独特性。

其二,南宋院体花鸟画在构图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的画面虽小,但是主体物基本上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篇幅,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只要一看到画面,就会被主体物所吸引。加上兼工带写的描绘方法,就很容易感染,加大欣赏的刺激性,让人记忆十分深刻。如《果熟来禽图》(绢本设色,26 cm×27 cm),作品具有典型的文人趣味。画面构图采用呈稳定的三角形,从左端上部四分之一处到右下角,被一枝优美饱满的檎果所占据。作者细致的写实功底表现得十分充分,树叶错落有致,连阴、阳面、叶柄转承等细节都十分生动。果枝上栖息着一只小雀,用笔细致栩栩如生。视线向着右上方画面空白部分,有飞跃之意。它不仅增加了构图的生动有趣,还对画面力度有休戚相关的联系,恰恰是小雀不即不离的一束目光,稳住了整个画面,从而大片空白是留给观众想象空间而非无益的空缺甚至是遗憾。这一切都是画家苦心经营画面的结果,同时期的南宋院体花鸟画不光工笔作品是这样,写意作品也是如此。梁楷作《秋柳双鸦图》(绢本墨笔,24.7cm×25.7cm),以渴笔焦墨绘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根枝条昂扬向上又飘拂而下,突兀地将整幅扇页中分为二,构图大胆,以奇致胜。大片空白处淡墨晕染出的薄云满月,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初升的月亮惊起的两只山鸟奋飞呼鸣,打破了夜空的静寂,老柳虽然细弱,枝条却仍坚韧,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动。画中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所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彰显了花鸟画的内在神韵。大片的空白使画面显得空濛含蓄,给人以笔墨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另外马远的《雪滩双鹭图》(绢本设色,60cm×38cm),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可以说这样的构图,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无穷的魅力,加上画家在处理主体和背景关系时,的确也是高人一筹的。因此也成为了南宋院体花鸟画独特的地方。这一点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南宋院体花鸟画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样的构图中,不管画家是尽力地放大主体物,还是有意地重点刻画主体物,分清主次,用不同的手段和思路来分别对待,或工或写,写虚或实,都较前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使之画面简化、耐看,成为后世经典。当然,这与小尺幅的构图也有很大的联系。想想如果尺寸很大,仍沿用这样的构图,这样的表现方法,先不谈观看时构图空旷,可能由于尺幅太大,主体物大过于庞大,背景空阔无物,可能连基本的美感都没有了,更无法达到逼真再现的效果了。

第三,再从作品的格调来看,大凡中国画以品格的高低来判断其好坏,成功与否。一些好画经过几千年来历史的洗涤,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其格调高雅是息息相关的,正是这样,南宋院体花鸟画的品格就不能不谈了。前面谈到南宋院体花鸟画之所以展现出这样的面貌时说它与这一时期的基本美学思想理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在继承了宣和体的基础上,对宣和体有了新的推进,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品格,画家以写实的精神,再现自己心中对一花一草审美理想的观照,画家不光以自己的心态观察事物,而且在静静的思考下,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细细的品味自然,做到“以物见物”,如李迪《枫鹰雉鸡图》(立轴 绢本设色,189.4 cm×210cm),作品里坡石竹丛中一棵古枫拔地而起,枯枝上一只凶猛的苍鹰正向下怒视着一只仓皇逃窜的雉鸡。画面上的山石树干比值粗重,辅以水墨皴染,其阴阳向背,都交待得十分清楚。树上的枝叶疏密有致,层次鲜明。枫叶、竹、草、皆以双钩绘出,略加点染。鹰、雉的羽毛描绘精细;鹰之蓄势待发与雉鸡的仓皇胆寒,刻画得十分准确生动。整幅画面给人以严谨结实、气魂宏伟之感。再如《百花图卷》(绢本设色,324 cm×24 cm),画中描绘有寿春花、长春花、荷花等多种花卉,共计十七段,整个画面真实地展现了自然界百花争艳、万物欣荣的景象,洋溢着宁静欢悦的情绪,每段小楷书标花名并纪年、诗句。书法娟秀平正,稍带颜体。绘画用笔工致纤细,设色浓丽,格调典雅。

综上所述,正是这样才促成了南宋院体花鸟画和前代大相径庭的独特魅力,画家们将花鸟画作为探索自然,追求自然物理的一种手段。这些都促成南宋院体花鸟的画独特性,使其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时期。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2.12

[2]五代宋元花鸟名画[M].西冷印社出版社,2005.12

猜你喜欢

院体绢本设色
在水一方2
《与·游》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冉茂列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
《独白系列之三》
吉祥法螺-11 45×68cm 绢本重彩 2018年
宋代院体水墨花鸟画的发展状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