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中中国画的处境

2011-08-15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7期
关键词:转型期当代艺术中国画

蔡 峰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当代艺术中中国画的处境

蔡 峰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中国画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纵观中西美术史,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并没有发生过像上世纪初那样空前激烈的碰撞。中国画也从来没有在处于如此弱势的情况下同西方绘画有过直接的对话。但“中国画”这个现在也说不清楚是否合理的名称,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使命”诞生了,中国画走过了一百多年漫长的“现代化”之路。不管是改良派、融洽派,还是保守派都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都希望中国画能够改变处于弱势的情况,都希望中国画变得现代或说当代起来。

当代;中国画

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古老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中西方文化在这一百多年间里相互碰撞、互补、消涨,中国画自然不能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画在这期间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型期,我认为要探讨中国画“集体缺集”的问题比必须先从这两个转型期谈起。

第一个转型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向现代转变始于清未,加速于“五四”运动。走的是多源多流,交错嬗变的路。有远源,也有近渊。清王朝的覆灭,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获得了一次解放和回归,解放是指文化艺术摆脱了封建先制的牢笼,自由的接纳新文化,回归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不是封闭的,如汉唐魏晋大部分时期也不是封闭的。封闭大多产生于经济与政治的脆弱期,导国导族的封锁期。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旧艺术传统,失去了生存的凭借。此时绘画艺术呼唤转型,需要一次整体文化变革的推动。在中国画转型的第一个时期孕育出了很多杰出的画家如:黄宾鸿、张大千、齐白石等。

第二个转型期是80年代之后。中国画面对如此激烈的碰撞,要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我看来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建立一个在文艺思想上的开放性体系。二是对传统作一个整体的反思,这才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但遗憾的是这一切到了80年代之后才成为可能。

在这两次重大转型期中国画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艺术的样式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关于中国画该怎样发展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但在“85新潮”过后,中国画的发展又走入的另外一个怪圈,好像又进入了一种新的程式化。经过文革的洗礼中国的艺术家是乎都变得胆小怕事,但在85之后中国的其它艺术样式如油画行为,装置又再一次的焕发出活力,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有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更自觉的跟当代接轨。但中国画却依然把注意力放在“笔墨是否等于零”这种我认为无太大意义的问题之上,在我看来中国画的发展必须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现实语境中,而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已经发生改变的当代文化语境,当代艺术的展览和观看方式等。

我所说的当代文化语境是指在当代社会生活环境下,人们目前物质生产条件下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观念、准则及所指导的行为。它包括当代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和评判标准,就我们生存的环境而言,此时所发生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行为从本质上说都离不开当代的制约。而“全球化”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实际的情况,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造成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观念及形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一直处在战争和革命的动荡时期,49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正在有所稳定发展的时候又出现了像“文革”这样动乱时期,文艺发展又再一次的停滞。因此直至80年代之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几乎为无孔不入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所笼罩,呈现出一种在官方所规定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理想与现实,发展与扭曲,多元追求与一元专制相互矛盾,相互缠绕的复杂态势[1]。80年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对外开放,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被吸引进来,中国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和变化。再加上“全球化”的加快,当代的文化语境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首先,中国进入的一个空前开放的时期,而且这个开放是全方位的,不单是经济、政治上的。这种开放使得西方的文学艺术,不同的意识形态伴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被带入中国。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封闭的很久的国家来说,对于外来的新鲜事物都是“饥渴的”。这种疯狂的吸引外来文化对于自身来说肯定是有利的,这加速了衍变的过程。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种开放使得中国画被放在了一个“全球化”的情境中,在文化上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误导。另外,这种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充分的选择机会。对于中国画来说,面前的道路突然多了许多,但随之更多的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了。比如,当代文化强烈的功利追求色彩和巨大的消费化倾向必然和中国画本身的“精英性”产生巨大的冲突。功利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之一。过去那种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功利:政治功利,而当代文化环境偏重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则是一种世俗功利。前者与“成教化助人伦”的内在逻辑一脉相通,后者则较少前者那样“崇高”和“神圣”的精神意义。因此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中国画必然需要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面貌。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消费社会,不但对物质产品而且对精神产品也大多采取一种消费主义的态度。但过多的消费追求也会带画很多负面影响。“在后工业社会中,消费主义将人的主题消费掉,平面的视觉形象和它的当下性可以拒绝任何历史或竟义的阐释”[2]因此用消费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特别是追求“精神性”更多的中国画,必然会导致追求感官刺激,弱化艺术的本质和精神意义。

中国画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产物,在绘画方面提倡“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以“畅神”“适意”为目的。因此,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不论是“澄怀味像”“卧游”的山水画,还是“畅神”的人物画,都有其明确的价值定位。但自80年代后,中国画受到外来的冲击,旧的价值体系开始解体。而新的价值体系确迟迟未能建立。大多数艺术家要么把注意力放在媒材语言等的探索上,要么为了迎合市场或大型展览进行创作。而很少有艺术家直接关注当下生活。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反映当下社会。虽然艺术需要多元,并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人文关怀,但中国画这种大量脱离现实生活,出发点不是当代社会,当下文化语境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心。放弃“精神”而注重“形式”和“语言”,使得原本不失为人类灵魂感应器的艺术家的人文关怀,被削弱了。这使得中国画始终是和当代生活脱离的。但和当下生活发生关系,关注当下社会现象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点和标志之一。所以我认为这是中画始终处于“集体缺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认为国中国画的材料也是限制中国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多种材料的运用、综合材料的运用在当代生活中是极为普遍的,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画材料一千多年来,变化甚小,如果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单单靠架上绘画和纸上绘画是无法承受表达复杂社会文化主题的任务的。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化的重负就突显出来了。

[1]《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李小山.《江苏画刊》.出版时间:1985.7.

[2]《中国现代绘画史》.李铸晋.万青力著.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7.

猜你喜欢

转型期当代艺术中国画
当代艺术看得懂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