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之辨
2011-08-15杨春强云南保山学院音乐系云南保山678000
葛 岩 杨春强 (云南保山学院音乐系 云南保山 678000)
“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之辨
葛 岩 杨春强 (云南保山学院音乐系 云南保山 678000)
完整的和声学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和声的基础学习阶段与应用学习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和声类别就是“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基础和声绝不等同于传统和声、也不等同于四部和声。把握概念是走向专业学习的第一步,只有把握住所学知识点的相关概念,才有可能在专业的学习、研究中理清头绪。
基础和声;应用和声
从1954年,江定仙发表了《学习和声学的几个问题》以来,有关和声教学的文献已是层出不穷,观点林立,反映出人们对于和声教学的重视程度,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和声教学的现状并不尽人意,学习者们最大的困惑往往就在于“学到的和声技法用不上”。这绝非学习者的错,长期以来,大量的相关文献并没有对和声学习中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这两种阶段性类别的课程作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导致学习者们无法对所学的和声类别作出一个明确的认识,最明显的就是:当前的高校对于和声的教学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基础和声”的学习上,然而许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觉得“学到的和声知识用不上”也就不足为奇。
在和声教学体系中,如何明细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少有人关注过。众多的文献当中,只有桑桐的《和声学专题六讲》在这方面有比较清晰的阐述,书中第一讲的引言部分提到:
“我们在基础和声课中学习的是和声的调式基础、各种和声材料的运用方法与四部声乐化的写作练习等基本和声理论与写作技术。由于这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不能将创作实践中的处理方法包括进去。在创作实践中,和声的运用与各种表现作用与结构功能以及和声的风格等许多方面是分不开的。如何帮助学员在学完了和声基础课程后,进一步了解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距离,是一个和声教学中要解决的课题”。
这段话揭示了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各自的学习特点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中作者所说的和声“创作实践”指的就是和声的应用。那么“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应该如何定义、如何划分?目前在学习者当中出现了两种比较普遍的观点:
一种是将基础和声与传统和声等同起来。传统和声(也称“古典和声”“功能和声”)相对应的是现代和声(也称近现代和声),这两种和声类型之说多见于史类专著,基本上都是从时代的角度去认识的,在音乐作品中有着各自强烈的时代印记;再者,传统和声与应用和声之说不仅仅是运用在和声的学习中,还更多的运用到其它的音乐学术领域,学术覆盖面非常广泛。可见,她们二者之间是一个前后承接的关系,不分优劣,在和声技法千奇百怪的今天,这两种类型的和声在听众心目中各占优势。而“基础和声”与“应用和声”是局限于和声教学领域的概念,之间明显表现为由和声学习的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递进”关系,就像一种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与成品。
另一种是将基础和声与四部和声等同起来。这种认识实质上已经开始意识到基础和声的特点,但理解得过于狭隘。四部和声只是基础和声学习的一部分。由于长期的教学中,和声习作过分强调了四部声乐化和声而忽视了键盘和声的训练,导致了学习者们认识上的狭隘。键盘和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与书面习作相照应,能培养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锻炼和声的听觉能力,是不可忽略的学习途径。
应用和声,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学到的和声知识应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常被叫做“实用和声”。作为高级阶段的和声学习,不论是和声纵向结构还是和声的横向序进,都开始与全面的作曲技术相接触,比如教师教学生能为歌曲作“即兴伴奏”,就属于应用和声的一部分。由于目前高校的和声学课程基本还是集中在基础和声上,因此关注“应用和声”的文献就更加的少见,导致学习者们对此概念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
笔者这样定义:所谓“基础和声”是指:在和声教学体系中,学习者学习和声的初级阶段所开授的和声课程,目的认识和声的调性基础,通过四部声乐化写作及键盘操作等基本的和声理论与习作技术初步掌握和声材料的运用,以调性功能体系的和声进行为指导原则,习作上严格遵循着和声语言的序进规律,重视声部的组合与连接,艺术效果往往居于其次。
所谓“应用和声”是指:在和声教学体系中,学习者学习和声的高级阶段所开授的和声课程。目的是要将基础阶段学到的和声知识用于实际音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中,最大的特点是在创作实践中体现出的自如、灵活性,且与多种音乐要素相结合,更加注重和声的艺术效果。
把握概念是走向专业学习的第一步,只有把握住所学知识点的相关概念,才有可能在专业的学习、研究中理清头绪,倘若没有这个前提,不论研究者还是学习者,往往会变得一头雾水,以至思绪混乱,成为一只无头苍蝇。笔者做了这样一个关乎和声学的概念研究,以期获得同行的关注和讨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