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唱发声训练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2011-08-15朱冬梅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安阳455000
朱冬梅 (安阳幼儿师范学校 河南安阳 455000)
试论歌唱发声训练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朱冬梅 (安阳幼儿师范学校 河南安阳 455000)
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而要取得好的歌唱效果,则必须从最基础的发声训练开始。本文从呼吸、吐字咬字、声音的连贯、共鸣等方面,阐述歌唱发声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用以指导歌唱者的基础发声训练。
歌唱;训练;要点
发声训练是培养歌唱者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目的是使歌唱者的歌唱发声器官及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的基本状态下,通过系统而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使歌唱达到气息扎实稳定、喉咙松弛打开、声音优美悦耳、位置通畅圆润、咬字清晰准确、感情真挚动人的境界。
一、科学的呼吸
几乎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影响歌唱最根本的问题是呼吸。我国古代声乐理论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声乐教育家费兰契斯克•兰培尔第也有“歌唱的学问是呼吸的学问”的理论。可见呼吸对于歌唱是多么的重要。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的发声的原理。我们的发声器官主要包括肺、气管、喉头、会厌、声带等。喉头也叫喉结,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它的作用是保护气管和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的两条白色韧带,当人们吸气时,声门打开,声带自然分开;而当呼气发声时,声带自然闭合靠拢,成水平状,气息穿过两条声带间的缝隙,使声带产生震动,从而产生声音。
吸气时,用口鼻同时轻缓、平稳地吸气,身体各部位会自然协调,使气息深入肺底,膈肌随之下沉,胸腔两肋同时张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在呼气时,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自然松弛,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气息通过气管、喉结、口腔、鼻腔等器官自如地释放,同时注意保持气息,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如果在一开始歌唱的时候,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其他呼吸机能部位的一切动作全部置之度外,因气吸得过满而导致腹部肌肉过分僵硬、缺乏弹性,必然会带来喉部肌肉的紧张。通俗地说,正确的发声方法就是要找打哈欠的感觉,使发声器官打开通畅,喉结位置放下。因此,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进行打哈欠吸气的练习,让他们体会喉结的稳定放下和喉结的放松打开,同时强调保持吸气的状态,即让喉结始终保持放松打开,而不是堵塞和紧闭。如此反复,经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习惯。
二、咬字吐字要纯净
明人魏良辅在《曲律》中说:“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节称赏”。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歌唱艺术就已经很重视吐字咬字方面的问题了。吐字不纯,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的干扰所致。错误声音的发出,必定是伴随着错误的生理动作而产生的。坚持母音的纯净性,就是坚持发声的正确性,即字正才能腔圆。
在发一个音之前,要让学生先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想好了再唱”。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发声的条件反射,然后让这些条件反射,自动地来调节和平衡发声器官,开始发声,进行歌唱。在做咬字吐字训练中须要求学生做到“松中咬、动中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即使出现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也要循序渐进,慢慢进行协调,待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并且巩固以后,再精雕细琢,讲究完善的咬字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了掌握以上的咬字吐字方法以外,咬字吐字的实践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让学生经常性地找一些文章进行朗诵,将声音录下来进行聆听,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多做些母音的训练;多听些发音规范的歌唱家的演唱;与咬字吐字好的人进行交流学习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咬字吐字的准确性与纯净性。
三、保持声音的连贯
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在声音训练中,要想保持声音的连贯,必须在同度音或某个音程上作母音变换时,避免E1内形状和声音结构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变,其动作必须是平稳的。也就是在E1咽腔中,对每一个母音所进行的形状变换是如此轻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变一点点,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某些因强调语气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缓一些时值的延缓重音(Tenuto),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延续得太长,就会流于粗俗;如果太短,就会发挥不出其真正的表现力。这种适度感,是歌唱者通过长期的发声训练和艺术实践,琢磨领悟后才能获得的一种艺术美学的感受。
四、共鸣
歌唱是人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相互协调、科学运动的产物。所以共鸣在歌唱中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共鸣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这样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结放在最低位,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上口盖)的力量打开,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那样将会牵动下巴,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
其次,控制良好的音色。一个正确平衡的发声机能能准确地指导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开放、集中或关闭(变圆)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为喊叫。
第三,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即我们平时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松弛,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可以更好的获得高位置声音。哼鸣时,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己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另外,哼鸣练习是我们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纯哼鸣时,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轻轻闭上,还是做咀嚼的动作,都不会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
综上所述,歌唱发声技术的练习,一定要抓住要点,方法正确。由于歌唱发声所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光靠哪一部分或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因此掌握科学的呼吸咬字,以及连贯的声音、共鸣等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协调统一、勤于练习,必将受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1]董文华.谈歌唱发声的常见病及纠正方法[J].音乐世界,2001.10.
[2]赵小平.论歌唱的投情体验与抒情体现[J].人民音乐,2002.07.
[3]甄立夫.科学练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09.
朱冬梅(1980.05-),安阳幼儿师范学校助理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