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变声期的嗓音保护与歌唱训练
2011-08-15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安阳455000
胡 燕 (安阳幼儿师范学校 河南安阳 455000)
浅谈变声期的嗓音保护与歌唱训练
胡 燕 (安阳幼儿师范学校 河南安阳 455000)
变声期是一个人嗓音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能否在变声期保护性地科学使用好声带,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发音的质量。文章从变声期嗓音的特点入手,阐述如何端正态度、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变声期,并准确把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的变声期声乐训练。
变声期;嗓音;训练
人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其声音特点也不尽相同。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声音的变化最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变声期。变声期如果声音训练保护得当,就很可能拥有一副漂亮的嗓子;如果运用不当却可能失去美妙的嗓音,造成终身的嗓音遗憾。所以,声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变声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好变声期的声乐训练,帮助学生安全、平稳地度过变声期。
一、变声期的嗓音特点
变声期是人们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过程,是咽喉在短时期内急剧长大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发生在12-16岁。人在儿童时期喉头、声带都比成人小,发声器官也比较脆弱,且男女儿童的声音差异不明显。而到了青春期,随着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迅速发育,喉部在外形和机能上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声器官的迅速生长,引起了明显的声音变化,这种生理的发育及声音的变化过程,在生理学上就叫作“变声期”。
人的整个变声期可分为变声初期、变声中期(也就是变声的旺盛期)和变声后期三个阶段。据生理学家和医学家观察的结果:“在变声期前男女儿童喉的大小相差无几,喉器的形状与体积的生理变化也很小”。从嗓音特点来说,音质、音色、音量和音域都大体相近。变声期后,女生的音域变宽了,音色也丰满了,但音高无明显的变化;男生的声音则比变声期前低了一个八度,音域扩大了,音色也变得厚重多了。
二、变声期的嗓音保护
按照“弦短音高”“管长音低”的声学原理,因为喉器和声带体积增大的缘故,处于变声期的青少年之所以嗓音会变粗、变低。青少年变声期是生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变好变坏是相对而言的,所以,那种主张“拼命喊嗓”喊出一副好嗓子的说法,以及在变声期绝对“静养”、不唱、不练,养出一副好嗓子的主张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而应当把练嗓和养嗓以及保护嗓子结合起来。
首先,应当教育青少年有节制地进行发声练习。练习时音域不要过宽,音量不能太大,时间不要太长,练习的作品也要因人而宜。可少量多次,每次练习20-30分钟为宜,中间适当间隔20-30分钟,这样可以使喉肌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减少声带的疲劳。其次,在变声期出现发声障碍时,要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生理知识,不要恐惧和过分紧张。这一时期可定期检查喉部,对声带病变要及时检查,及时治疗,必要时要禁声,这对变声期的喉部发育或减轻症状是有好处的。最后,要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要保证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注意食物的搭配,多吃含有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同时摄入一定的脂肪,以满足身体迅速发育的需要。此外还要劳逸结合,注意环境和饮食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对预防病症、保护嗓音有很大的帮助。
在变声期阶段,人的声带充血、沙哑、颜色红、边缘肥厚、闭合不完全等病状都是正常的。遇到这些症状不必紧张,只要注意合理休息,不过分疲劳,不乱喊乱叫乱唱,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就一定会平稳度过变声期。
三、变声期歌唱的科学训练
变声期不能消极地度过,应进行一定的声乐训练,过分使用会造成声带损伤,过分“保护”、养而不用同样也会造成声带“生锈”。声带的健康在于科学地进行锻炼,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嗓音保健的基本条件。
1.轻声、高位训练。变声期的青少年,由于发声器官产生了生理变化,给发声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歌唱中采用轻声、高位的歌唱方法进行发声,能有效达到既歌唱又护嗓的双重目的。轻声不等于小声,更不是禁声,轻声是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协调各发声器官在积极的歌唱状态下发出的弱而不虚的声音。变声期尤其是变声旺盛期的歌唱,必须掌握这种积极而又轻声的歌唱方法。轻声训练能大大地减少声带负担,使声带不产生太多或太强的振动,从而避免对声带造成损伤的可能。轻声歌唱另一个目的是促使声带能在变声期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有效促进声带的发育,缩短变声时间,为变声后期形成一副美好嗓音打下良好基础。
单纯的轻声,还不能达到歌唱的要求,它必须与较高的发声位置紧密结合起来,即通过结合头腔位置发声,形成一种“轻声、高位”的发声效果。高位泛指头声区位置,它是在轻声的发声状态下把发声的位置(发声点)提高到头腔,并通过头腔张力,形成共鸣腔体后把声音传递出来。这种高位声音的个性小、融合性好,不论是高、中、低音区的发声,都必须建立在高位上发声。变声期的声带承受力差,耐久性不强,高位的发声能较好地避免声带太多的负担。
2.哼鸣练习。轻声与高位置歌唱的训练,是要引导变声期青少年在有气息支持、有头腔共鸣的高位置前提下,用微弱的音量、自然、放松地练习歌唱。而哼鸣作为声乐教学的一种常规教学训练方式,是获得良好的声音位置的最佳练习途径,以下是两种哼鸣的练习方法:①闭口哼鸣:嘴唇微闭,牙关在口腔内打开,如同口腔中含一口水一样。这种方法共鸣点明显,很容易找到声音位置,鼻腔共鸣向开口音过渡也较顺畅,便于掌握。②开口哼鸣:牙关和口腔打开,舌头平卧在口腔内,舌尖自然贴于下牙处。开始哼鸣后会发现声音的共鸣点明显集中。这种方法因为口腔的打开而很容易过渡到开口音上。
练习哼鸣时还应注意:身体要自然直立,胸部自然扩张,两肩放松吸进适量的气息,哼唱时身体保持吸气的姿势。嘴唇松闭,舌头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颚和颈部肌肉放松,上下牙齿略微分开。哼唱时,应感觉到声音是集中在鼻腔顶端,眉眼的上方,不论音的高低如何变化,感觉声音的位置至少要保持在这个高度。哼唱时可以感觉到鼻、齿、唇轻微的颤动。练习哼鸣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在哼鸣时对着镜子进行自我检查方法的正确与否,看嘴巴是否能随便开合,而不影响声音的发出,如果打开口腔不影响声音,说明哼唱是正确的。
只要树立正确的歌唱概念,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有效的保护好声带并且调理出舒适、优美、光彩、清澈的音色,而后通过发声器官的相互配合,唱出清晰、明亮、轻松的歌声来,这也是声乐训练的基础。音乐教师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科学的知识解除他们恐惧、紧张的心理;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和适量训练,形成良好的嗓音条件,养成健康的声乐习惯,最终使青少年在充满欢乐的歌声中,愉快地度过变声期。
[1]王世康.儿童嗓音训练[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10.
[2]美•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9.
胡燕(1981.03-),安阳幼儿师范学校助理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