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

2011-08-15黄静静湖北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湖北襄樊441053

大众文艺 2011年7期
关键词:钢琴曲民歌旋律

黄静静 (湖北襄樊学院音乐学院 湖北襄樊 441053)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

黄静静 (湖北襄樊学院音乐学院 湖北襄樊 441053)

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形成了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及大型协奏性作品等。作品中始终呈现着“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特点。

创作;发展;改编;民族性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初步发展

钢琴进入中国百余年,它的出现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20世纪初,赵元任先生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了,这是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其后,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后来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到中国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的问世并获奖,这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共有包括了《牧童短笛》在内的六首中国钢琴曲获奖,它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45年丁善德先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钢琴曲《春之旅》组曲。随后他于1947 年赴法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巴黎学习期间创作了两部钢琴曲《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此外同时期比较有名的还有瞿维的《花鼓》和江文也的《小奏鸣曲》、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和《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等。

那一时期的创作虽然手法各异,但却也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首先,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基础,而又不拘泥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手法力面,他们在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其次,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了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魅力又散发着中国民族色彩和声风格的特点。在复调写作方面,也很擅长在创作中自由地编制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技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50 年代及60 年代,丁善德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陈培勋写了四首以广东民间音乐为主体的钢琴曲:《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桑桐创作了《内蒙钢琴曲》等等。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还有一批作曲家、钢琴家并未停止工作,他们采用原歌曲、故事标题,改编成为钢琴音乐。70 年代末,杜鸣心改编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周广仁改编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转折期。80年代后,随着文革的结束,改编曲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渐趋完结,中国钢琴曲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最重要特点就是多样化。汪立三1982 年发表《东山魁夷画艺》,还有《他山集》等等。应该说这一时期是一个多产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和经典的钢琴作品。时至今日,我国的钢琴作品已进入一个繁盛时期,作品数不胜数,艺术性及创作水平愈来愈高。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中国钢琴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是改编创作。改编的素材广泛,有地方及民间民歌、创作歌曲、民间器乐曲等等。

(一)民歌改编: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改编非常成功的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另外,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创作歌曲改编:根据创作歌曲改编成钢琴作品。如经典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形成了歌颂性高潮,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最后一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由钢琴奏出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终结全曲。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民间器乐曲改编:根据民间器乐曲进行钢琴作品改编的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平湖秋月》《十面埋伏》等。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也使音乐更生动有趣,让“中国味”更浓。作曲家运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大量滑音、装饰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的另一特点是曲式调性的多样性特点。在旋律及风格方面,中国萌芽时期创作的作品因为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另外出于摸索阶段,所以大多作品旋律以西方自然大小调为基础。如《和平进行曲》《新霓裳羽衣舞》等。后期中国钢琴作品大部分是采用“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的,其主要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如《夕阳箫鼓》《百鸟朝凤》《采茶扑蝶》《谷粒飞舞》《流水》《平湖秋月》《解放区的天》等。

总之,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是如今,无论是钢琴演奏还是钢琴作品创作,都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甚至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切的成就都与我们老一辈的音乐家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

黄静静(1987.4--),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现为湖北襄樊学院音乐学院2007级音乐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钢琴曲民歌旋律
春天的旋律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夜的钢琴曲(六)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