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和发展
2011-08-15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程 鹏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和发展
程 鹏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中国钢琴作品自钢琴传入中国之后,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不同的教学专集,在各类教程编排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是还没有能与我们伟大民族和她灿烂悠久的文化史相称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我国钢琴曲创作自身还存在弊端。本文从钢琴在中国的起源谈起,充分肯定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同时从钢琴本身的特质和对作品的实际要求方面,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思考
中国钢琴;中国钢琴作品;不足之处
一、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钢琴作品
众所周知,钢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舶来品”。钢琴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当追溯到明朝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给当时的万历皇帝献上了一架古钢琴,同时还有8首较为简单的乐曲。但是明代之后,中国进入了清代时期,清代推行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断绝,直到20世纪初,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越来越来的新鲜事物涌入到中国,但也仅仅是涌入,20世纪的前半叶,中国出于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生命、生活尚得不到保障,钢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直到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文学事业空前的繁荣,钢琴在中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段时期内甚至还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社会文化繁荣的标志,很多现象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兴起的钢琴学习热、大批的中国钢琴作品的诞生等等。至此,钢琴正式登上了中国的舞台,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钢琴大国。
具体到钢琴作品来说,1913年,音乐家、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花儿与湘江狼》,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会上公布。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和平进行曲》,并在《科学杂志》上公开发表,这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钢琴作品的诞生。此后,一大批有过留洋经历的音乐家们,纷纷都开始了自己钢琴作品的创作。先手有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曲》、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等等。1934年,俄国的音乐家齐尔品来中国举办了一个作品比赛,当时还在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专学习的贺绿汀,创作了一首《牧童短笛》,一举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部作品到今天还在广为弹奏。进入40年代,丁善德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如《春之旅》组曲、《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后来他又远赴法国求学,钢琴作品的创作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大大提升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先后问世。马思聪的《三首舞曲》、汪立三的《蓝花花》、陈培勋的《卖杂货》、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等等,这些作品在符合钢琴演奏特点的同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但赋予了传统民歌新的艺术生命力,也让钢琴作品具备了浓郁的中国风情。文革时期,年代特殊,这时期只有钢琴协奏曲《黄河》比较突出,无论是思想情感的深度,还是乐器的规模,还是钢琴性能的发挥,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钢琴作品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汪立三、黎英海、储望华、王建中等,都纷纷创作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的作品。他们敢于创新和突破,打破原有的钢琴写手手法,扩展音乐风格,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力求展示出新的音乐审美观念。为中国的钢琴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回顾了钢琴传入中国,和半个多实际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之后,面对中国钢琴作品在世界上影响不大,并不广为演奏的现实状况,需要我们对这一历程进行审视,以更好地推荐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国,也是有着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随着钢琴学习者的逐渐增多,和我国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感觉到,我们的钢琴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和文化发展的整体速度有所差距。迄今为止,中国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有400多首,但是能够接受住时间的考验,至今还在演奏的作品不过才有几十首,大多数作品都因为时间或者是其它原因,中断了其生命力。更不用说能够在世界性的钢琴大赛中看到中国作品的身影了。总而言之,就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来看,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钢琴大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多数量的、多质量的作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生活的多次多彩,还没有在钢琴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标题性作品较多
标题性音乐最初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发挥,力图和听众取得共鸣。但是因为是纯粹主观性的情感,而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具象性的特征,所以作曲家为了和观众更好的达成一致,或者说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将听众引入到他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特意给这段音乐加上了一个标题,通过标题能够直观的告诉观众,我的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要表达出怎样的情感。例如舒曼的一些作品,都有明确的标题,看到这些标题,听众的感觉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这种标题性对于钢琴作品来说,是一种帮助,一种自由,也是一种限制。很多时候连作曲家本身都不知道要表现什么内容的时候,通过一个标题,能够把各种创作思维和创作情感聚集在一起,让作品具有明确的主题性。但是就中国钢琴作品来说,对于景色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偏重于对外在景色的描绘,而少于个人情感抒发的作品。我们不否认对于描写景色的作品,其中也有作者浓郁的情思,但是与纯粹的思想情感类的作品相比,这类作品容易不够深入,难以表现人们灵魂深处丰富的情感。
2.改编曲目所占的比重较大
对于一门外来的艺术,依据本国的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不但有利于该作品的流传,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繁荣,也起到了显著的推广作用,这是我们对于钢琴改编曲要充分肯定的一面。但是翻开世界音乐史,我们会发现,能够流传至今的,被公认为是经典的作品,几乎没有改编曲,这是因为,既然是改编,自然就会受到原曲的限制,听众们还是按照对原曲的欣赏和理解,来对作品进行欣赏,从而阻碍了新的钢琴思维的展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突破改编曲的限制,从钢琴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特点、表现手段出发,创作出纯粹的钢琴作品,是我们应当正视而且要付诸努力的一项工作。真正做到改编和独创并重,在改编的基础上,尤其注重纯粹的钢琴作品的创作。
经过近百年我国几代音乐家的努力,钢琴音乐之一源自欧洲的艺术品种已经真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了。作为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应该有这样的气魄使钢琴音乐也成为中国现代音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作曲家个人,也应以正真的艺术品献给听众,这种艺术品,只有在艺术的构思与音乐的巧妙的搭配上,重视和汲取民族民间音乐这一独特的音乐资源,才能深刻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同时,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新的探索阶段时,作曲家们应深化对民族化的理解,扩大音乐表现手法。因而,进一步提高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才能真正发展意义上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国钢琴学派。
[1]修海林.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C]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3]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G]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步玉琴.中国钢琴作品在高师教学重的必修地位.[J]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