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互动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荩张小甦赖芸芳
荩张小甦 赖芸芳
语篇互动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荩张小甦 赖芸芳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训练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献,讲解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只是片面接受老师的翻译,死记词汇含义。无法深入古汉语篇章内部,普遍存在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语篇理论的本质出发,使教学和学习互相渗透,让语篇的互动性作为沟通教学与学习的桥梁以提高教学质量。
语篇互动理论是英国利物浦大学英语语言教授Michael Hoey多年研究的方向,其中他颇具影响的一部著作《语篇互动》从宏观角度研究语篇的互动性及互动模式,揭示语篇与读者互动所产生的语篇意义,他的研究对古汉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有极大的启示,因而本文就在Hoey的研究框架内来分析探索。
语篇是作者创作时选择其文化内普遍使用的模式,读者阅读时,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判断该语篇属于哪一种模式,从而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语篇、语篇的参与者与语境是语篇意义生成的关键要素。读者在解读时借助词语信号辨别句子关系,实现解读。在古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促成学生作为读者,能与作者在认知语境中找到足够的信息,从而理解语篇互动中句与句之间的序列关系及匹配关系。但目前古汉语教学存在的现状是教学中以语法为基础进行文章分析,局限于小句小词细节的分析,只教会学生“词类活用”等词法、“宾语前置”等句法,忽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分析。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以互动为导向,既分析微观层次个语义单位之间的意义关系,又从宏观层次理解文章,促使读者提高篇章解读能力。古汉语教学中所涉及的篇目体裁多样,形式不一,在这多样的文章中如何运用语篇的互动实现宏观和微观的阅读,是目前古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可以利用Hoey提出的一种假设。Hoey提出了三种互连式的假设:所有语篇或语篇中的段落都是有组织结构的,其结构至少是按某种层次组织起来的;这些结构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语篇本身含有某些线索帮助听者/读者理解语篇结构;语篇理解线索是有限的,而语篇组织结构的形式是无限的。这三种假设中第二种就是我们可利用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句整段理解到单字、单词理解。由此可见,教材中的文言文如果是略注或不加注释最好,教师可让学生理解每段中句子的关系和句子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具体步骤是通过反复阅读要理解的语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文章词句含义的领悟来实现语篇理解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语篇的真正互动。这种教学在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感觉吃力,所理解到的正确率也未必高,但相对传统古汉语教学教师单纯地逐句逐段翻译,或学生纯粹依靠参考书或注释的方式,学生更具自主权,而这一自主权会让阅读记忆深刻,从而为下一次的阅读留下极大的兴趣空间,持之以恒,学生就能产生语感,那时即使没有参考书或教师指导,也能实现语篇的理解。前文所说学生的反复阅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文章的熟读成诵或学生领悟性地诵读,在段落整体性的诵读中使那些孤立的古汉语知识融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
古汉语语篇是古代社会客观性和信息性并存的修辞产物,它本质上存在作者和读者间的互动,作者在创作时运用语篇试图传达给读者一个现实世界和语言承认的社会关系。因而,古汉语文章有一切文章的共性,同时有自己语言形式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于它的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已基本失去了生命力。这种特殊性让古汉语缺乏日常运用的语境,使读者尤其是年青的学生群自然对它会产生距离感,教师教学就是努力缩短这种距离。让他们将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技巧合理运用到古汉语学习中。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是,教师费尽心思地把古汉语文章的每个词每个字转变成现代汉语的词汇,并总结出诸多语法规律让学生记下以便其它文章的阅读,这样的方式没有充分发掘古汉语语篇中固有的互动性。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中应以互动为中心,以互动的语言策略重现篇章,简言之,就是把古汉语文章看作是作者和读者的问答式对话,指导学生阅读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推测能力,进而找出解读语句的词语信号,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互动。
Hoey互动理论中首次提出“机会——获取模式”,“愿望——实现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三种模式。将这三种模式运用于古汉语教学中。问题——解决模式针对语篇互动中语篇、说写者、听读者、语境的相互作用。说写者提出问题,听读者借助问题激活头脑中的一些知识带入语篇的理解中,其中激活的只是分知识图式和知识脚本,静态知识属于知识图式,说明事实间的内在关系,描述性知识属于知识脚本,说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以读者读到某一段落或某一句子时,可借知识图式理解含义,借知识脚本预测下一段落或句子可能说明的事件再利用读者和作者知识图式和知识脚本的交叉或重叠形成对话产生语篇意义,解决问题。例如:《淮南子·塞翁失马》一文,在具体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找出表现近塞之人丢马得马的时间词,以及表现此事内在关系的词,表时间先后的有“居数月,居一年”,表现内在关系的有“其父,父子”,根据寻找结果,再让学生把所找信息串联成完整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以旁观者角度讲故事的方式,或直接把自己幻化为近塞之人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就让学生在娱乐中产生语篇意义,而避免逐句的翻译,最后根据整篇意义理解个别生涩词,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如果在这一模式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字词无法理解,则可借助机会——获取模式和愿望——实现模式来解决。
机会——获取模式是因用的表达机会的信号词语较模糊,为读者作出互动反应造成一定的困难。如“马无故亡而入胡”,读者很难通过这个句子准确判断语篇的展开方向,但同时这一模糊性包含无限的机会,读者要做的是尽可能在机会中获取。如此句中“亡”一词,极易让人产生“死亡”“逃跑”“消失”多种含义,读者很难判断在此句中要用哪种含义解释,此时教师应提示学生用前一模式得到的故事来挑选正确的一项,这就是一个选择题了。再如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其中的“女墙”是什么意思呢?《释名·释宫室》有:“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这里的“女”有“柔软”、“卑小”的意思。而以女为偏旁的字如“奴、妾、嫉、妒、婪”多为贬义。反映了当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若能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化内涵,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愿望一实现模式是通过词语来激发人的多种欲望,愿望如何实现决定语篇的发展,读者可以自己阅读此文的愿望为导向来获取正确含义。这对于古汉语文章的阅读兴趣是有帮助的。大部分学生觉得古汉语文章枯燥无味,离现实遥远,读起来索然无味,教师教学中可以文中部分词语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语篇互动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有意义的创新,所构建的古汉语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改变古汉语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对这一问题有待更深的研究。
注:该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0-90-2)《古代汉语》语篇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之一
张小甦、赖芸芳,赣南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