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2011-08-15荩刘春媛
荩刘春媛
谈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荩刘春媛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情感、有自我追求的文化人。尤其是现代的艺术类大学生,他们有着新时代馈赠他们的特殊朝气和蓬勃发展的个性要求,高等教育中极少有信息涉及何种规划和指导能促进艺术类学生超常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育和指导学生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教师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说起艺术类学生总脱不了刁钻古怪、个性强、不合群等类似感觉,他们不同于普通人,难以沟通和交流。作为艺术类的大学生,一方面由于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同时也属社会生活中个人本位大行其道的正常现象,他们确实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时代和年龄赋予大学生较强的个性,他们想法独特,往往一鸣惊人;喜好分明,重感情;对于追求坚定而执着,某些领域有着特殊的创造能力;不喜欢被人左右,可以用倔强一词来形容。此年龄段的青年大学生叛逆心理特明显,往往从多方面思考和处理问题,如果教育和管理不得法,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不太注重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但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待人接物。他们厌恶别人探知自己的想法,向往深沉神秘、独具一格。成功时易喜形于色,遭受挫折时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容易走极端。
虽说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艺术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片面崇拜或痴迷于某位艺术家,并模仿过度。如看重名人外表轻内在涵养,存在视文化课学习如粪土等错误观念。
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它领域的突出能力,而不注重协力合作,内心极少产生榜样和楷模。对制度和管理反感,表现在对集体活动冷漠,追求意想不到和一鸣惊人的个人理想。
艺术类大学生以上特点注定了作为他们的教师,其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下面从本专业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谈起。
艺术类专业是为艺术家和专业设计工程师的产生提供可能的工具,但艺术类专业的高校绝不是专门“制造”艺术家的机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讲究“独特性”,学生作品的“个性化”是本专业的立足点,这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奋发向上的理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而不是首先要求他们听话。教师爱护学生是天经地义、不容质疑的事情,但是这种爱不完全等同于管制学生。
如何去爱护自己的学生,但由于爱的不得法,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和尊重这种个性化特点,制定出合适的管理制度与方法来进行管理。
笔者调查显示,很多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太理解学生,师生关系不平等”,30%多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交流欠缺。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沉溺于网络游戏,教师由于不了解情况未能及时制止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师生交流不够是教师教育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他们往往事后后悔,所以对教师随之而至的批评持有反感心理。所以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给他打足气,多鼓励,避免遇事不沉着、紧咬其过错不放而过多的批评学生。如此一来,等同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他们之间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程度,对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害无利。
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忽视了他们素质教育的拓展,这是作为艺术类教师经常忽略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之间有所交流,但与其他专业、年级和学校的交流非常欠缺。诚然艺术类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相互学习交流能使艺术类学生扩大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到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
大学校园里的教师不仅承担着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负有艰巨的教学任务,从现实来说,它是教育这种特殊的交往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师生关系的培养、理解学生、多宽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班级管理中投入必要的精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只有经常去接近学生,经常去了解学生,才能掌握好一个班集体整体的思想状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予以管理。教师应严格屡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把握好班级发展的大方向盘,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的良好风气。教师应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给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只有做到这点,才会使师生生活在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和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中,真正体验到贵为人师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也能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同时,互相尊重基础上建立起的新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加快教师与学生之间专业教学的磨合,使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干劲更大,班级凝聚力更强。
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教师要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接触和教育,与他们做知心朋友。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思想,对于如何爱与如何管理好班级工作,教师应静下心仔细考虑一番,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创造重视教学的大学整体情境应是拓展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可资尝试之路径,现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心态要正,教师在传授眼前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心态和个性,从而成为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体。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走入他们心灵世界的本领,而不是站在外面世界观望,更非站在对面发牢骚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并理解他们。
大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适当地让他们接受批评和表扬同等重要,但要做到褒贬适可而止,掌握好“度”。我们知道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取,以至创造奇迹;自卑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领导,而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教师的批评有时对于学生是身心的重创,教师应该扮演“错误”的疏导者和解决者角色,因此教师不要轻易责备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而要引导和培养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有种安全感、幸福感,充满自信地去处理各类事务。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抓好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教育活动,课外业余活动对于拓展现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加大交流范围,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帮助。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以真正的学习为目标,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同时又要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多样化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上所述,大学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促进机制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真正基础与核心母体。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得失,直接决定了班级学生今后的发展。他们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在驶出学校进入社会大舞台时,仍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受益无穷。
刘春媛,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