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大学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1-08-15岳荣
岳 荣
大学是特殊的学术组织,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创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新体系,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具有求真和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还应具有对未来社会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批判精神和正确态度或能力。大学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冶炼人的性情、意志、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大学体育改革的背景下,21世纪的大学体育应更注重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正确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实现。纵观大学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人们意识到体育教育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人才素质结构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目标。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收效不甚理想,对大学体育的价值认识不清。如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多而全、深而难,在教学评价上搞一刀切,忽视了个体情感及个性的发展,忽视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阻碍了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相当部分教师没有深刻理会“健康第一”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意义,用体育学院的教学模式来要求学生,更多关心的是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健康”这一本质要求和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认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氛围相当沉闷,而学生喜欢体育却害怕上体育课等不良现象。由于上述原因,加之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需求了解不深,学生的体育观念与意识相当滞后,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体育等于身体素质”、“体育等于运动员”等片面认识上,树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意识仅仅停留在口头要求上,学校体育工作难于有新的起色。因此,开创大学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广大学生的身心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证“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
在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知识增长的核心是智力资源的开发,是人才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是一个大系统,所涉及的“知识”不只限于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政治军事知识、商业知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经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对面临问题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方案的知识等。大学作为人文精神的策源地,培养知识“载体”的摇篮,要考虑对被教育者的知识灌输上的提升与完整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人们有较高层次的文化,更要求人们知识具有全面性。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理想、有道德、会学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动手能力强等。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而这正是培养高级人才素质的需要。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学生身体锻炼的指导者,而是师德、学识、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化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大学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在长期的修习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内在涵养,它来自于教师对人文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来自于教师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深刻领悟,来自于教师为人师表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学体育教学要培养出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大学生,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作为推动“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虽然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存在着教师主导作用相对减弱,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及独立意识相对增强等现象,但是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面对的是学生,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虽然大学体育教师经社会实践的磨练与充实,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方面的整体素质都较高,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即重智育,忽视人性化教育,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部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人文教育效果自然就不理想,这与大学体育实施人文教育的全面计划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也表明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要全面推进人文教育还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传统的注重注入、训练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即将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的对象。随着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已占主导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一理念体现了教学方法的非强制性,目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己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要求将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让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乐趣。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健身方法等。
开设大学体育文化选修课的意义在于:第一,弥补原有体育活动课的不足,加强了对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的传授,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提高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文化含量,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修养,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广泛需求。第二,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紧迫感,促进大学体育教师自身文化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在调查中,能开设大学体育文化选修课的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第三,使大学体育教师找到了文化本位。大学体育人文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的内容随着体育学的发展而增加。目前,大学体育人文课程体系包括下列内容:人文体育学、体育文化学、奥林匹克文化、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英语、体育欣赏等等。
现代社会没有永恒不变的素质水准,素质教育是时代文明的教育,它要求教育活动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满足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的水平和特征,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体育人文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从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各时期、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和目标。大学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人生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